《战狼2》与《敦刻尔克》是当下最火热的两部电影,题材都源于真实事件,也都被归于战争片的分类。一部扬我国威,让国人看得血脉喷张,票房也高歌猛奏以过55亿的成绩稳坐内地票房一哥的宝座;一部则评论分化两极,很多人惋惜诺兰的不烂招牌已砸,故事沉闷无趣,剪辑凌乱炫技,画面更是战争的艺术化手法,没有断肢残臂、没有呐喊咆哮,甚至连个可供幻想的女性主角也没有。
但即便如此,《敦刻尔克》依然比《战狼2》好得太多!
敦刻尔克 VS 战狼2
《战狼》系列中吴京团队对电影的敬业程度无可厚非,可谓是国内电影人致敬的榜样,但当爱国情绪平复,抛开情怀的外衣,就电影本身而言,这个60亿的系列真的只能被归为爆米花电影。
笔者在看《战狼》系列的时候总会跳戏,老感觉在看15年前那部侯勇的成名作《冲出亚马逊》。他们有着同样的元素——部队、老外、绝境以及永远不辱祖国赋予的使命而无限开挂战胜一切的结局。
当年《冲出亚马逊》就是这样猛刷“666”升级打怪的剧情火热全国。不仅在电影院热映,还引入学校成为军训必看电影,甚至在CCTV6也无限霸屏了10年之久。在那时的国人眼中,《冲出亚马逊》虽然人物单薄、剧情生硬,却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动作好片的担当,它有爆炸有激战,有逆境中的坚硬,有绝境中的个人英雄主义,看完之后每个人大呼过瘾。
一年前大热的《湄公河行动》也同样延续了这样个人英雄主义的风格。回顾电影本身,虽然是由真实事件“湄公河惨案”改编,但剧情还是为了剧情而创作,丝毫没有切入式的展开全景。
反正终极boss糯卡在回忆中总是穷凶极恶的第一大毒枭,可一到与人民军队PK就成了只会吸粉拿着AK一通扫射的无脑型人才,而两位男一号头上的光环绝对比钢板还硬,一颗手雷在身旁炸开,队友挂的连说精忠报国的气儿都没有,一旁的主角硬汉般的起身拍了拍胸前的尘土,悲呼:“兄弟!”然后下意识一溜子弹过去,几个敌人顺势倒地。
如此好莱坞式的人设和剧情,本应只是一部爆炸、追车、枪战完成程度较高的爆米花电影,但剧本背景中自带的爱国主义让这部动作片直接升级为了主旋律电影,而公安部的直批更加深了电影的国家意识,如此三观正的的民族主义电影,即使有剧本硬伤、剧情不合理、人物脸谱化等毛病,依然不得不火遍整个华语电影市场。
说回《战狼》系列,当年看完第一部之后几乎无感,剧情到现在都没有太想得起来,可能唯一的亮点便是那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杀”。当时在海报上看了这一句霸气的宣传语,还以为是部跨国追凶的好戏,结果远果然只是个概念——最远不过边境线,以外的咱就得收起枪来走外交途径了。来到第二部吴京同样在电影的“主题词”上下足了功夫,这一次他说更加硬气也更接地气:“中国护照虽然不能带你去任何地方,但能把你从任何地方接回家。”而剧情也是由此展开,接连的爆炸、追车、军队、坦克等国产电影中不算多见的动作元素让许多国人看得热血沸腾。
用一些电影评论者的话说:“《战狼2》遵循商业电影的创作法则,以高密度的精彩动作场面,掩盖故事框架上的粗糙,是一场荷尔蒙爆发的男人戏。”所以《战狼2》仍只是一个中等水平的B级片,它也许可以进入世界票房前百,但永远无法进入历史上世界经典影片前一千甚至是前一万,它跟经典没有任何关系。
一部经典,应该是揭示人性灵魂深处的电影,而不仅是停留在特效、技术或是故事本身。《敦刻尔克》便是这样的经典。
故事背景便是二战史上的经典“战役”敦刻尔克大撤退,乍一听电影名,觉得要是国人执导,那几乎就成了《四渡赤水》《平型关大捷》一类的科教片。但万幸在诺神的镜头下,一部战争片被拍成了带有文艺色彩、反思战争、探究人性的大逃亡。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以海陆空三条主线中的人物来串联起整个敦刻尔克大撤退,只不过诺兰又再一次玩弄了“时间”。他利用三条线索在时间线上的混剪,稳筑出了一个节奏明快的故事。但在这个故事中他又极力反叛着一些战争片中最常见的元素。
比如敌人。你很难想象在一部反法西斯的二战电影中竟然没有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这翻阅二战欧洲战场的电影可能只此一部。但《敦刻尔克》中充斥着有德国飞机,有德国子弹和炮弹。德军在诺兰的镜头下是一种恐惧。就如影片开头时一队英军还在悠哉地撤离,有的在找水喝,有的在从空中飘落的画着“被包围”的画报思考自己的命运,还有就是男主正拾起几张画报打算在街角舒服地“方便一下”,正在这时,子弹穿过,带走了这个小队多数人的性命,德军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威胁逼迫着盟军和观众没有一丝松懈和喘息。
再比如个人英雄主义。电影中没有如吴京那样杀穿全片的英雄,当然除了那个“我要为法国人留下来”的长官,那个驾船前来的船主老爷子,以及那个飞行员有些许在爱国情怀驱使下的英雄主义。当英国老百姓响应号召开着游艇渔船营救一个个年轻的士兵,并最终撤退成功,三十万人回到祖国,国人开始欢呼,他们不是逃跑而是一次失败中的伟大胜利,而诺兰也把这场战争表现为一种集体英雄主义电影,这似乎要比个人更为高级,也更为贴切。
但战争来袭,每个人都如蝼蚁般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不管是撤退的人,接应的人,掩护的人,这些都不是战争中运筹帷幄的人,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很细微,却也可以改变某人的一生。而这也是诺兰在战争片的反叛之外着力想要探索的一点——“战争中,每个个体的情绪与命运”。从电影的口碑来看,诺兰这一次用时间线的探索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这种探索相较与只停留在特效和故事本身的电影来说,是更为高级的形式。反观《战狼》系列,虽然是国产电影已经成功转型为好莱坞商业片的标志,但这样的电影与1982年史泰龙的成名作《第一滴血》似乎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区别。
我们还在走别人老路的时候,美国却已经抓住了国民的痛点。近年来,美国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战争电影无一例外都要反思美国的立场——美国大兵们经历的牺牲,还有当地无辜平民的遭遇。每一个故事,都要找到独特的主题,而不再是单纯地一味地讲述英雄主义。
比如《美国狙击手》、《危情13小时》、《天空之眼》,他们都在通过表现战争的残酷,来反思人性,反思道德与善恶,而他们的主旨却永远离不开“反战”二字。如《天空之眼》在电影开始的那行字幕“在战争中,第一个倒下的是真理。”无论处于何种目的,只要战争开始,必将是一场灾难的爆发。在这样的浩劫之中,个人英雄主义还剩几斤几两,它的意义何在,恐怕多数人只能如《敦刻尔克》一样,开始逃亡之路。
话虽如此,《战狼》系列依旧是《湄公河行动》之后国产动作片的又一个高峰,也是国产主旋律电影以一种更“接底气”的演绎方式,这样正三观确实是诚意之作。但在这样粗犷的爱国表达过后,追求更为细腻和深度的艺术处理,恐怕会是中国电影未来将要攻克的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