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总结及写作心得
成为一个小说家需要哪些特质?很多学生会不停提出这个问题,向身边看起来有些经验的人提问,向公开讲授写作的人提问,向乐于在分答、在行、知乎、直播露脸的人提问。但有一个问题大家会存在心中避而不谈,那就是这些人够不够格回答,他们又能不能提出有启发性的答案?这很难判断,或者说如果能够判断,也许就没必要猜想需要哪些特质。问题虽然难答,倒是这世间其它行业能提供参考,无论是哪一行,大多数从业者其实懒得思考,自然也难以传授经验。一名年轻作者如果想要入门,就该试着凭借蛛丝马迹,判断那个站在高台开口讲话的人是否动了脑子。
同样,这种问题也该时不时问问自己,当然,也包括我。当我打下这些字时,一个疑问就已经诞生,挥之不去。
口才是不是很重要?就我所知,很多人口才了得,他们也大都从事与创意相关的行业。但也有人虽然从表面上看不善交际,网络聊天时打字倒打得妙语连珠,从85后到00后,年纪越轻这类人越多。还有极少数人说话总像是有什么哽住了,写的小说却让人刮目相看。尤其是那些向卡佛学习的作者,似乎有一些用来沟通的零件已经消失,人却还在你不知道的层面正常运转。
总之,口才只是表明你有潜能。经常回味自己和别人说的话,应该是一种不错的修行方式。
敏感的眼光应该更重要吧。无数老掉牙的文坛掌故,比如福楼拜带莫泊桑去游街一类的,它们不仅仅是在昭示写作需要精准表达,潜伏在底下的是寻找精准表达的过程需要眼光,描述越精准就说明眼光越锐利。这种才能有天赋的成分在,那刚几岁的小女孩看到下雪就知道咏絮。然而如果一味凭借天赋创作,那么可供他或她创作的资粮也必然有限,往往会局限在身边日常。一代才女张爱玲晚年难有佳作,原因固然很多,不过时代变迁,环境更易,物是人非,才是主要原因吧。靠天赋眼光意味着只能去写自己懂的东西,一旦没有那么多的家长里短可供滋养,那她得去相信些别的,才能相信自己的文字,然而太晚了,也太难了。能看透别人的低俗和虚伪,自然也能衡量自己在这方面有多少,唉。
敏感的眼光对内来说就是对文字的敏感。这是一件非常需要平衡的才能。有很多人具有诗人的天赋,然而怀抱小说家的梦想。他们往往只在意文字,而不去在意其它小说元素,这就意味他们在培养小说写作能力上往往进展缓慢。举个不太妥贴的例子,钱钟书是一代大家,他在古诗词研究领域里少有人及。然而他那本《围城》虽然名满天下,但是通篇充斥着包含智慧的俏皮话、双关语,让人不由得怀疑:作者本人是否融入了小说情境中呢?一个人如果完全融入到情境中,恐怕是很难脱口而出双关语吧?同样是以学识渊博见长的安伯托·艾柯在他那本《艾柯谈文学》中特别提醒大家,要注意提防那些名言警句,故事决定语言。
这世界并不公平。这就意味自己想要公平对待自己,是一件很难坚持的事。公平对待自己的文字,承认里头有多少卖弄或平庸,得需要一个搓衣板,一遍遍的搓啊搓,洗得褪了色,搓得手疼,还不够呢。虽然这很凄惨,不过确实还不够呢。写作需要强迫症,骨子里的强迫症。这是唯一必须要拥有的特质吧。
寥寥几笔,难以将所有在意的事物统统描述。唯有文字长存是文人的梦想,创造能与自己对话的作品才是真正的通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