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读书笔记是属于《海绵阅读法》中讲到的第三种读书笔记,即结构内化的笔记,需要用到的工具是读书文章。
写读书文章有以下四个方法:
1.提炼几个最打动我们的要点来写。
2.只抓最打动我们的要点来写。
3.提出一个我们关心的问题,然后用从书中学到的知识来完整回答这个问题。
4.结合新闻时事,用从书里学到的知识来解释当下的现象和问题。
我采用的是第三个方法,即提出一个我们关心的问题,然后用从书中学到的知识来完整回答这个问题。
我提的问题是:为什么自己读了不少书,但从收获甚微呢?
之前,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着,这一次我终于从《海绵阅读法》这本介绍读书方法的书籍中找到了答案。
一直以来我都想通过多读书,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但好像没看到有长进,原因有以下几点:
1.缺少阅读思考
说起读书,读了多少页,多少本,这是用肉眼可以看得见的数量。
而阅读收获却是很难量化的,或者说是要读了很多书才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因此,在读书上,我明明想要的是阅读质量,可还是不由自主地把重心放在了数量上。
这样,书读了不少,但只流于形式地阅读,进步肯定非常有限。
2.阅读速度慢
阅读速度慢并不利于我们记忆书中的内容,它和读得快记住的内容是一样的,甚至有时候读得太慢反而不利于理解和记忆。
阅读速度慢还有一个缺点,即阅读量少。读得快,三四天就能读完一本书,一个月下来能读10本书左右,一年就可以读100本左右。书读得越多,知道的就越多,积累也就越丰富。
反之,读书慢,可能一两个月才能读完一本书,一年时间也读不了几本书。这样就很难做到广泛、大量地阅读,收获自然也就很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哪位作家不是博览群书后才成为的作家?
3.没有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认为阅读就是搭积木的过程,不管是搭建房子,还是搭成一辆车、一架飞机,都是需要一块块积木组装而成。
而书本里的知识就是手里的积木,一个人如果没有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他获得的知识无非就是一块块用不着的积木,拿在手里,却和原来的积木拼不到一起,不能拼成自己想要的模型,只能零散地放着,派不上用场。
而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人,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知识,能和原来的知识有所链接,也就是他手里的积木能够拼得进去,逐渐拼成自己想要的模型。
因此,只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让自己在阅读中最大化收益。
而我目前读书得到的知识,就是零散的,是单一的,没有跟自己原有的知识有挂钩或链接。没有用一条线把它们串联起来,让它们有序的排在一起,既有先后顺序,又有内在的关联,从而组成一件吸引人的物品。
知道了问题所在,接下来我就要着手解决问题,就是在今后的阅读中一定要勤于思考,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
采用到李小墨介绍的加快阅读速度的方法进行阅读,即加速手指的移动速度,强迫眼睛跟着手走,逐渐克服音读和默读。
并且要试着进行主题阅读,围绕主题攫取相关知识,最后尝试输出关于这个主题的一篇完整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