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点小想法跟大家分享。这几天在参加教师教学改革项目的指导培训班,今天请了一个很接地气的“论文大咖”来给大家做发表论文的经验分享。
因为他职称不高、学历不牛、职务也不高却发表了十余篇很牛的论文,而他的背景相对于前几天请来的博士、教授,是跟大家的现状最相近的,所以感觉到他一下成了在场很多老师的【对标人物】。在他的分享结束后就有很多老师对他提问。(ps:这位老师的论文有一个特点,他很喜欢站在哲学的角度去思考教育问题,所以写的论文角度很特别,编辑也比较喜欢)
其中有一位老师说“虽然您一直强调你跟我们是一样的,但是你学过系统的教育学,我没有学过,我是学金融的,所以我还是没有办法像你一样对教育有这么多理念和想法去写论文。”这里我就想到了咱们这几天在讨论的【对标人物的可借鉴性和可及性】。
这位老师很详尽地分享了他是如何收集信息、阅读文章、选题和构思、每天做哪些跟写论文相关的事情,还有老师问了他平常都看什么书。可以说可复制性是很高的了,听上去按照这个路径去做是没问题的,可以说“借鉴性高”,但是大多老师也是认为“可及性低”。我想这里可能很多老师把这个“可及性”定义为“发表十余篇核心期刊论文的可及性”或者是“用独特的哲学视角去写教育论文的可及性”。
我想到去跟他对标的是“从自己学科或者专业的视角去分析教育问题”,例如从经济视角、法律视角、互联网视角,这样看来是可及性比较高的,因为是“参考他的思考方式,发挥自己的优势”,这里的对标点在“思维方式”上,而不是复制他、成为他。
这几天的培训也让我发现,找对标人物也可以只对标某一方面、某一个阶段等。例如在培养写论文思维方面我可以对标上面提到的那位老师,在收集教育行业信息方面我又可以对标另一位分享她如何搜集和整理文件信息的老师。
同时在对标可借鉴性和可及性时我们也可以从多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比如是想学习领导的管理能力,可能领导是雷厉风行型,我们不一定学得来这种“雷厉风行”,我们可以深挖一下领导的雷厉风行背后是什么。可能是“思路清晰、勇于担当”,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不去对标“雷厉风行”而去对标“做事和布置任务前做到思路清晰、遇到问题敢于担当”。这样是不是可及性也显得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