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很容易迷茫的一代人,至少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和邻居的小伙伴从小玩到大,一起小学,初中,高中,大家学我也学,那时候只有学习成绩一个指标,所以尽全力好好学。直到高考填报志愿,才发现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再一次随波逐流选择一个好就业的工作,毕业工作赚钱……似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回应他人的期待。工作的自己几乎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事,其实不是很清楚心中的所想,只是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生活的,我只是重复罢了。
偶尔也会问自己,生活是否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呢?并不是说现在的生活很糟糕,虽然生活偶尔令人沮丧,但是有体面的工作也有知心的朋友,生活还好甚至可以说很好。可是心底隐约有别样的感觉,却说不清楚。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的主人公对生活的迷茫和别样的感觉仿佛就是我们的真实写照。随着主人公在咖啡馆探寻“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三个问题,似乎对生活也有了另一番感悟。
“你为什么来这里?”其实也就是一个人为什么存在?这是个可能会追寻一生的问题,当我们找到答案的时候,也就找到了活着的目标,也就会想着实现这个目标。当我们开始思索这个问题时,我们的人生已经发生了改变,因为一旦问出这个问题,寻找答案就会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Purpose For Existing(PFT)是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PFT一定不要惧怕,如果是抱着“面对”的心态,会感受到生活的压迫,但如果是“迎接”的话则会满心欢喜!知道了PFT,就会为了实现这个意义去做一切想做之事。而且要和自己想做的事在同一频道上,否则在其他事情上浪费了许多精力,等有机会做想做之事时,可能就已经没有力气和时间了。
“你害怕死亡吗?”这个问题很好解答。如果已经做成想做的事或者说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那就没有理由害怕失去做这些的机会了。
“你满足吗?”这个是最不能苟同的观点了,不害怕死亡的人生已经是精神富足了,至于其他诸如运气好一类的,就看看好了。
最后分享一下书中针对消费的看法,很值得思考的一个恶性循环圈。
“因为做了一份没有满足感的工作,并且花了很对时间在上面,我会感觉到越来越不满足。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整天盼着退休,他们总是说,等退休了就可以做想做的事了。要不了多久,我们自己也会去憧憬这种几乎被神化了的未来。等到退休那天,我们再也不用工作了,而是可以把时间花在想做的事情上。我们每天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为了弥补心中因此产生的空虚,我们会买更多东西。我们希望广告是真的,哪怕只有一丝一毫是真的也好,希望那些商品能代替日常工作给我们带来满足感。但不幸的是,我们买的越多,要付的账就越多,就越需要花更多时间工作,这样才能为一切买单。我们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并非发自内心,所以投入工作的时间越多,我们就会产生越多不满,因为我们留给真正想做的事的时间更少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