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早晨一条“初三男生被家长扇耳光跳楼身亡”的话题冲上热搜,点进一看,13秒的监控录像里妈妈对这个男生的扇耳光、掐脖,就好像是在向自己的仇人发泄愤怒,在这位妈妈对自己的孩子打骂时,走廊上还有老师同学,而这个男生没有反抗,没有暴怒,他好像已经被打骂惯了,麻木了。还有可能是因为在这么多人面前被妈妈公然打骂,那颗自尊心破碎了。妈妈走后,男生低头沉思了一会,纵身一跃,从五楼跳了下去。这一系列动作都在这13秒中呈现。我没有看到完整的视频,但是看到网上的言论,说是这个孩子在妈妈走后原地站了三分钟,然后上演了这样的悲剧。
如果,这三分钟里妈妈能够陪在他的身边,如果,有一个同学上前和他说两句话,如果,有老师能够站在他身边开导他,是不是这个悲剧就可以避免?可惜,我们都没有在那一刻站在那里。此时看着监控录像,拥有“上帝视角”的我们都不知道那三分钟这个男生心里到底有多复杂,他就像是一朵枯萎的花,心里带着让父母悔恨终生的怨气从走廊跳下。
当看到60000+的评论时,不用打开,我也知道里面的内容,不外是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个母亲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等。真正打开后,才明白,原来悲剧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因为曾经的我们没有勇气去放弃生命。
看到这么多人的经历,我真正的感觉到了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想想自己小时候,和妈妈如同朋友一般交流自己的心事,就明白,自己是多么被尊重。在家中,父母每一次能够耐心听听我的想法,将我真正当做一个大人一样与我沟通,就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而是一个有自己思想,有主见的人。
还记得那个叫做王永强的北大博士吗?出国20年,再也不愿与家人联系,重病老母亲卧在床上唯一心愿就是让他回来看一眼。我们曾经痛骂这个不孝子,可却没看到他背后的伤痛。在北大读博期间,父母多次让他退学,不仅不给学费反而让他给家里寄钱,出国留学,每次的电话不是嘘寒问暖诉说思念,而是张口要钱闭口要钱。那个时候的王永强一人在国外,无依无靠,想必吃了不少苦头。游子在外,想听听父母思念的声音,想尝尝家中暖和的饭菜,可是被一次次要钱的话语打断了念想,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再不愿踏上回乡的路途。
上万的评论中有一条评论,我觉得真正说到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大人们因为有了较为成熟的三观,有时候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想想自己的家人,想想自己肩上的责任,也就过去了。可是孩子们不一样,他们觉得既然父母让自己难堪,那就让父母去悔恨吧,是的,你可以说这个孩子太不成熟了,太不懂事了,太不替父母着想了。可是,一个孩子他在家庭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温暖,自然而然外面的世界也不可能给他多少庇护,他不那么懂事,他不那么成熟,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孩子。
可是,让父母打骂的孩子们真的就是那么“坏”,那么“差劲”吗?
其实孩子们都很心疼自己的父母,他们虽然小,对这个世界还不了解,可是他们牙牙学语时第一个会喊的就是“爸爸”“妈妈”。
知道是爸爸的生日,她会起早为爸爸准备一碗热乎的面条,即便这个面条做的粗细不匀。
在他们的眼里,爸爸妈妈也是需要被照顾的,他们的世界很小很小,除了爸爸妈妈好像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了。
看看这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也是父母曾经的心头宝,可是怎么渐渐就和父母成了“仇人”呢?
我曾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视频作者初二的时候及其叛逆,早恋、打架、去网吧打游戏他一个没落下,当时的班主任对他的爸爸说“你家的孩子肯定完了”、“这辈子就这样了”,这位爸爸并没有因此而对他施以拳脚,而是第二天早晨在缝纫机上放一封信让作者在上学时带上,他在信中知道爸爸曾经去网吧里看到他在那里打游戏,可是害怕伤了他的自尊心没有上前去打扰他,他从父亲的信中读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他明白了父母对自己默默无言的爱。之后每一周,这位父亲都会在缝纫机上放一封信,这些信陪伴着作者长大,让他迷途知返,找到方向。视频的作者现在已近30,是一名中科院的博士,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
每一个孩子本应该都是天使,他们相比大人而言更为单纯,他们在每一次肯定的声音中得到力量,他们因为父母的一个拥抱而感到踏实。我知道,那个14岁男孩的妈妈将会要带着悔恨度过一生,也知道网络上会络绎不绝地对这个母亲声讨。不要去当一个施暴者了,就像《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爸爸说的那样,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这位母亲因为自己过激的行为而失去了儿子,她的内心才是最沉痛的。
荆棘之下是可以开出花朵的,可是这个花朵在看似强大的表面,内心里却没有来自原生家庭的力量。我们都是父母的孩子,也终将为人父为人母,别逼着孩子去理解大人的苦楚,也别觉得孩子没有自尊心。多多去保护他们,去理解他们,去陪伴他们,去听听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我想,这种悲剧总是会避免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