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这么快走,要是你不准备回头。可是,我知道你为什么孤独。就像入了秋的夏,顶着秋的名义,却依然和夏缠绵不休。
-----写在前面
一六年八月的最后一天,我结束了一场无谓的挣扎。辞掉了管我温饱的工作,顺道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我把原本的航线拉长,又打了个折。总算,是合着我的心意的。
前两天,无意间看见朋友分享的一篇软文。说的是仪式感和成功之间的事,借着现在的自由身,我也好好的审读了这篇文章。对于作者的逻辑感强和思路清晰,发自内心的仰慕。中心思想大致是,我们太渴望成功,于是想当然的把仪式感当成了成功。结果只是把生活活出了仪式感,却离成功八杆子远。
突然想想,是从什么时候起,仪式感这个词汇开始流行。似乎成了文艺界的一顶帽子,任谁都忍不住拿起来戴戴,说不定适合自己。然后,众说纷纭。
仪式感。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汇,是通过一个公众号。它告诉我,生活需要一些仪式感。而仪式感是什么?大致就是,过生日一定需要一个蛋糕,起床一定要叠好被子,出门一定要整理好自己的妆容,吃东西一定要先洗手……
想想看,其实这些不是本来就应该存在的吗?此种意义上的仪式感,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一种好的习惯,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教养。很明显,在这样的思维的引导下,我所说的仪式感,和那个同学的中心思想有所不同。
那么,什么是仪式感呢?
我想先从“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孤独”这里说起。
小时候的快乐和不快乐特别简单,那时候我们几乎不太明白什么是孤独。在我身上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特别滑稽的事情。
我老家是在大山里面,记得有那么一天,大人们早早地就上街去了,说是有事,不方便带我们几个小孩子。于是我和哥哥姐姐们就在自家院子里玩,玩够了,就去邻居家院子里玩。天很快就黑了,可是大人们还没有回来。这个时候的我们,小的才几岁,大一点的也不超过十岁。可能是第一次体会到这样的感觉吧!“孤独”,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去表达。于是我们玩了一个游戏,比赛哭,看谁最先哭出真正的眼泪来。当然,就在我们哭着哭着的时候,大人们就回来了。他们倒是没觉得有什么不同,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哭着哭着又笑了。因为在哭之前,我们认定,只要完成了“哭”这个仪式感,大人们就该回来了。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爸妈是做手艺的,每天起早贪黑的,为了生计。即使这样,每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和哥哥都会得到一套开学的新衣服,春天一套,秋天一套,过年还有一套。父母用近乎执着的方式,保持着这种仪式感。我那时候年龄小,感知到父母的不易,有时候也会主动要求不用买衣服,哪怕在心里其实有点抵抗不了“买”的诱惑。这个时候的仪式感,是什么?是父母隐晦的爱。有时候,我们总以为,这个不用,那个不用。可是,谁知道,其实,这个的,那个,是我们在用一种仪式表达我们对亲人的爱。
我们这一代人,作为留守儿童的分支,离开父母亲人,其实很早。而我,并不是最孤独的那一个。在那座大山里,在当年的学堂里,在我第一次踏上的那片生养我的热土里,埋藏着很多很多孤独的灵魂。
孤独伴随我们出生,伴随我们成长,伴随我们结婚生子,往复一生。
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突然明白,原来孤独的生死劫是仪式感。而我们之所以感觉到孤独,是因为缺少对生活和对自己的仪式感。
对于生活,我们太过敷衍。对于生活,我们省略了太多的仪式感。所以,我们时常会觉得孤独。
比如,说好的早起,可是闹钟都没有准备。然后,各种匆忙,蓬头垢面。再或是,精致妆容,却还是错过了日出的美妙。
孤独,是一颗美丽的棋子。
我知道,你为什么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