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十一假期的最后一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好明天上班的准备,反正我已提前来单位值班了。放假期间除了窝家看全国人人人人外,还抽空看完了“唐书房”(公众号:clouds70)价值投资的系列长文,很过瘾。老唐(唐书房作者)把价值投资的发展脉络,详细地进行了梳理。本人强烈建议对股票价值投资感兴趣的人去关注研读。不过原文确实较长,现已经发布三篇,终结篇应该在明天发布(如果作者不跳票的话),总计文字量可能会破3万。为了节约大家时间,我整理了每篇的关键点,希望能帮到你。但如果你时间充裕,还是建议阅读全文,毕竟每个人认为的关键点都不一样。
第一篇:【重磅】简单粗暴,老唐一次说透格雷厄姆投资体系
该篇主要介绍格雷厄姆的投资逻辑。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其著作《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中,花费了大量篇幅介绍债券的计算和投资方法。因为在早期的投资市场中,债券才是正统的投资品,股票是投机品(跟现在数字货币的情况类似)。但格雷厄姆却认为股票只是另一种债券而已:“只不过票面利率不固定而已。通过一套科学的方法,投资者可以寻找到安全性媲美债券,同时收益率却能比债券更高的股票作为投资对象。”这种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分散投资的方式来对冲和避免。
文中还通过国外上百年的统计资料证明,股票的收益率远远高于债券。国内资料也有数据如下:
在2015年11月30日出版的中国基金报第9版上,刊登过一组中国股市从1991到2014年的扣除通胀后的实际回报率数据:1991年到2014年,中国股票、黄金、人民币三大类资产的年化回报率分别为11.2%(深市)、10.1%(沪市)、2.9%、-4.1%。
也就是说,从1991年投入中国股市的1元钱,23年后,在深市能够变成12.81元,在沪市能够变成10.05元,投资黄金变成1.97元。如果持有人民币,则实际购买力大幅缩水成为0.37元。
用代表全部A股的万得全部A股指数来计算十年回报率,从上轮牛市初的2007年初计算至2016年底,中国股市整体年化回报率是11.5%(若采用上轮熊市底2008年10月计算至2018年9月,年化回报约11.6%,基本一致),远高于除核心城市房产以外的绝大多数投资品。
格雷厄姆给普通的人投资建议是:至多将本金的75%分散到30家公司股票上(其余25%以上购买美国国债),且每只股票的买入价格应低于有形账面净值的2/3(有形账面净值=总资产-商誉、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全部负债)。历史上有位名叫:施洛斯的基金经理,47年的投资生涯中,几乎从不做企业调研,只是阅读和统计企业财报数据,寻找符合格雷厄姆投资要求的公司股票。买下他们,静静等待价值回归,然后卖出,继续寻找,周而复始。最终获得了5456倍,年化20.09%的惊人收益。
格大师还怕普通人学不会,甚至还在1976年9月20日的一本杂志上,用说明书似的语言,介绍了整个流程:
①找出所有TTM市盈率低于X倍的股票(TTM市盈率=市值/最近四个季度公司净利润);
②X=100/两倍的无风险收益率(例如无风险收益率为4%,则X=100/8==12.5)
③资产负债率<50%(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
④选择至少30家以上,每家投入不超过总资本的2.5%;
⑤剩余的25%资金加上选股不足30家导致的剩余资金买入美国国债(假设当时市场只能选出10只符合标准的股票,则股票占比不超过25%,国债占比75%;如果一只也选不出来,国债占比100%;能选出50只,国债占比25%,每只个股投入总资金的75%/50=1.5%。美国国债可以用任何无风险收益产品替代)
⑥任何一只个股上涨50%以后,卖出,换入新的可选对象或国债;
⑦购买后的第二年年底前,该股涨幅不到50%,卖掉,换入新的可选对象或国债,除非它依然符合买入标准。(即2018年9月买入的股票,到2019年12月31日涨幅不足50%,也卖出);
⑧如此周而复始。
第二篇:【万字长文】一文厘清巴菲特从格雷厄姆体系分叉的心路历程
这篇的主角变成了格雷厄姆最著名的徒弟:投资大师--巴菲特。1950年,还在上大学的巴菲特读到《聪明的投资者》后,就拜入格雷厄姆门下学习深造。1954年加入恩师的格雷厄姆-纽曼基金,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按照格雷厄姆的选股逻辑进行投资,收益优秀。
但因为一只股票埋下了他和恩师分歧的种子。1948年,格雷厄姆-纽曼基金公司以71.25万美元(约占基金20%-25%仓位)的价格买下了GEICO公司50%的股份,巴菲特也紧跟恩师的步伐用当时50%-60%的身家买入该股票。其实这个收购决定严重违背了格雷厄姆的投资理论,但结果是GEICO公司的股票最终上涨了200多倍,基金也大赚一笔。事后格雷厄姆的合伙人纽曼把这次成功的投资归功于运气好。
而老唐则认为格雷厄姆之所以建议分散投资,是因为他认为“普通”投资者不具备分析企业资产负债及未来发展状况的能力,所以应该通过大量分散来规避买错的风险,而他则能看见公司的成长潜力,可以集中投资。
以后来巴菲特的话说,就是“当投资人并没有对任何产业有特别的熟悉,就应该分散持有许多公司的股份,同时将投入的时间拉长。如果你是一位稍具常识的投资者,能够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并能够发现5-10家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价格合理的公司,那么,传统的分散投资就毫无意义,那样做反而会损害你的投资成果并增加投资风险”。
事实上巴菲特在经历了伯克希尔的泥潭,和喜诗糖果的幸福后,终于从格雷厄姆的投资体系中分叉,形成自己的投资理念,这就是第三篇要讲的故事了。
虽只写了两篇的内容梗概,但文字量已远远超过舒适的范围。接下来的两篇梗概,将留作下次推送。
大家好好休息!明天加油搬砖!
这篇文章的 PRESS.one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