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无意义感
(一)意义的问题
1、存在主义理念把世界看作是偶然的,也就是任何事情都可能是另一副样子。人构成了自身、自己的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中自身所处的情境。不存在“意义”。在宇宙中没有宏大的设计,没有指导生活的原则,除非个体自己创造这些原则。
2、因此,最根本的问题变成了:需要意义的个体如何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找到意义?
(二)生命的意义
一、定义
1、“意义”和“目的”的内涵不同。“意义”指的是逻辑一致性,它是用来指代某物所表达的含义的一般性词汇。追寻意义指的是追星一种逻辑一致性。“目的”指的是意图、目标、功能。当我们追寻某物的目的时,我们在询问它的功能:它能够做什么?为了什么目的?
2、世俗意义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具有完全世俗性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在缺乏普遍意义系统的情况下,具有个人意义感。
二、普遍意义
1、弗兰克尔认为:人不能期望完全了解一个意义,因为意义处于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维度之上。
三、世俗的个人意义
1、人类的渴望和世界的冷漠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加缪所说的“荒谬”的人类处境。
2、对加缪和萨特来说都很重要的是,人意识到必须创造自己的意义(而不是寻找上帝的或者是自然的意义),然后人必须全然投入去实现这个意义。大多数西方神学家以及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体系都同意:人完全浸入生命之流中既是美好又正确的。
3、下面让我列举一些能够给人提供生活目的感的世俗活动。支持这些活动的理由,也是萨特支持俄瑞斯二斯的理由:它们看起来是正确的、美好的;它们提供内在的满足,而并不需要靠别的动机来支持。1)利他。我一再发现,体验到深刻意义的人生活得更为充实,面对死亡时比缺少意义的人更少绝望(荣格说:“意义使人能够忍受许多事情,也许时所有事情。”)。2)为理想奉献。首先,其中有一个利他的成分,人通过为他人奉献而找到意义。3)创造性 4)享乐主义的解决方法。“我躺在这里,没有发现任何意义,但是生命却一直让我感到惊奇。”“为那些虽生犹死的人哭泣吧,但请不要为我流泪,因为我活过了,才死去。”从这个观点看,生命的意义在于完全地品尝生活,对生命的奇迹保持惊奇,把自己投入生命的自然韵律中,在最深的感触中寻找快乐。最近有一本人本主义心理学教材将之总结如下:“生命是一个礼物,接受它,打开它,赞美它,使用它,享受它。” 5)自我实现。另一种个人意义的来源是相信人类必须力争实现自我,人们应该献身于实现自己的潜能。 6)自我超越。前面提到的最后两种意义(享乐主义和自我实现)与之前的几种意义(利他主义、献身于理想、创造性)在一个重要的方面有所不同。享乐主义和自我实现是与自我相关的,而其它几种意义反映出超越自身利益、为某种外在与或者“高于”自己的人或事而努力的渴望。西方思想的一个传统是不要安于非自我超越性的生命意义。例如,布伯在讨论哈西德教派思想的时候,注意到虽然人总是由自身开始(通过探索自己的内心,整合自我,找到自己的特护意义),但是绝不会以自身结束。布伯提出,人必须追问如下问题:“为了什么?我寻找适合自己的特殊道路是为了什么?我整合自己的生命是为了什么?”答案是:“不是为了自我。”个体从自己爱是是为了忘记自己,让自己沉浸在世界中。一个人了解自己是为了不再将全副心神贯住在自己身上。 7)自我超越和生命周期。人在一生的不同阶段会逐渐发展不同的意义。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与中期,人关心的主要是自己,要努力建立稳定的认同感、发展亲密关系、在专业领域上建立掌控感。在四五十岁的时候,人会进入另一个阶段(除非没有完成早期的发展任务),人开始在自我超越的冒险中找到意义。埃里克森把这个阶段(丰盛期)定义为“关心下一代的奠基,指引下一代的成长”,这可能体现为对子女的具体关心,或者是更广泛的对族群的下一代的关心。四五十岁的个体比三十岁时的自己“更有同情心、更愿意给予、更有能力助人、更可依靠。在男性同龄人得到了世俗的成功,开始转向利他主义的时候,许多中年女性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开始关心自己甚于他人。
四、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贡献
1、弗兰克尔说:快乐是自然产生的,无法追求而得。(阿伦’沃茨则说:“当你寻找快乐的时候,就是你失去它的时候。”快乐并不是最终的目标,而是个人追求目的的副产品。
2、弗兰克尔曾经根据阿伦‘乌恩格斯玛的建议,提出人类的基本动机是顺序发展的,维也纳心理治疗的三种学派反应了人类动机的推进:“佛洛依德的快乐原则是儿童的指导原则,阿德勒德权利原则是青少年的原则,而寻找意义的意志是人成熟后的指导原则。”
3、对于从内部(从内心深处,如我们所通常体验的)推动个体的驱力(例如,性驱力或者攻击驱力),以及从外部吸引个体的意义(以及意义隐含的价值),弗兰克尔做了仔细的区分,认为其差异在于内驱力和个人努力的不同。从人最根本的存在(即那些使人区分于动物的特征)来看,我们并不是受到驱策,而是主动为了某种目标而努力。努力和被驱策相反,不只是意味着我们朝向某个外在于自身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是自我超越性的),也意味着我们是自由的,可以自由选择接受或是拒绝目标。“努力”传递了一种未来取向的意味:我们为未来努力,而不是被过去和现在的无情力量所驱动)。
4、三种生命意义。虽然弗兰克尔强调每一个人都有别人无法实现的意义,但这些对个体独特的意义可以分为三大类:1)在个体的创造中,个体完成了什么或者给世界贡献了什么;2)个体在人际经验与个人经历中获得了什么;3)个人面对痛苦,面对不可改变命运的姿态。(创造、体验、态度)
5、深入地投入体验会带来意义。
(三)意义丧失的临床含义
一、改变中的文化:意义都到哪里去了?
1、无意义感其实和空闲、安逸紧密相关。人越投入日常生计中,就越不会想到意义问题。
二、临床表现
1、弗兰克尔区分了无意义综合症的两个阶段:存在的空虚和存在性神经症。
2、如果病人除了明确的无意义感之外,还有其他显著的神经症症状,弗兰克尔将之称为存在性神经症或者“空虚产生的”神经症。
3、萨尔瓦多‘马蒂描述了三种“存在性疾病”(他称为广泛性无意义感)的临床表现形式:十字军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所谓。十字军主义(冒险主义)的特点是强烈地倾向于寻找宏大的和重要的理想并为之献身。十字军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反向形成,个体几乎带有强迫性地参与运动是为了对方内心深处的无目的感。虚无主义是一种突出的、普遍的倾向,虚无主义者总是在怀疑其他人认为有意义的活动。无所谓失最极端程度的缺乏目的。实际上,人陷入了严重的无目标和冷漠的状态。
第十一章 无意义感与心理治疗
1、存在主义认为没有预先存在的意义设计,也没有“既定”目的。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不是“既定”的,而是由自己构建的,那怎么会有“既定”的意义呢?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意义
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观
1、意义的意义之一就是降低焦虑,意义的存在能够减轻人在面对缺乏规律和结构的人生和世界时所产生的焦虑。我们需要意义,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理由:一旦一种意义感产生,价值观也会随之产生,反过来价值观能够强化人的意义感。
二、生命的意义——一种文化的产物?
1、没有人能够意志实现目的,一直有所创造。没有人可以接连不断地获得成功。正确的方向是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而非目的的达成;不是走入旅馆,而是走向旅馆;不是得到桂冠,而是追求桂冠;让人的才智得到最具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使用,这可能是主要的生命意义,也是解决使人类行为和心智瘫痪的存在性神经症的唯一方法。
2、印度智者罗杰尼希说过:“存在没有目标,而只是纯粹的旅程。生命的旅程如此美丽,何必为了终点而烦恼?”生命只是存在着,我们则恰好被投入其中。生命不需要理由。
(二)心理治疗的策略
一、参与——缺乏意义的主要治疗答案
1、只有沉醉在生活之中,才能继续活下去。参与生活也是治疗师处理无意义感的最有效的方法。
2、不管是什么带来了无意义感,治疗的答案就是参与。
3、参与生活的愿望一直存在于病人心中,治疗师要做的是移除阻碍病人的障碍。
4、总的来说,治疗师在处理无意义感这一问题的时候,第一步是去分析和重新定义这个问题。许多“无意义感”之下的问题其实是其他问题(或者是文化产物或者是属于其他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孤独)。治疗师需要对实际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处理。“纯粹的”缺乏意义,尤其是当它来自一种疏离的、宇宙性的视角时,最好能够以间接的方式进行处理(通过参与减轻宇宙视角的影响)。
5、当面对无意义问题之时,有效的治疗师必须帮助病人将视线从这个问题上转移:接受参与(参与生活、参与关系)的解决之道,而不是沉浸在无意义感的问题之中。正如佛陀所教导的,追问生命的意义并无效益。人必须让自己沉浸在生活的洪流之中,让疑问随水流逝。
后记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是关注人类生存关怀的心理动力治疗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