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参加了一个烘焙交流赛,本文是对这次交流赛的测评过程有感而发。
比赛的内容是一支印度尼西亚的曼特宁,16位烘焙师自由发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烘焙这支豆子,浅烘深烘不限,
然而评分的标准却很有意思,不像以往的烘焙赛,都是请专业的Q-grader或者拥有SCAA(美国精品咖啡协会),SCAE(欧洲精品咖啡协会)相关资质的人员进行评判,而是所有的评分人员都来自顾客或爱好者,而且测评的方式也不做限定,可以用杯测,也可以用你认为的适合表现这些豆子风味的方式,手冲,虹吸,法压,都可以。
简而言之,这个小小的交流赛,与以往参加的交流赛不一样的是:它把“好咖啡”的标准,交还给了市场,交还给了那些喜爱咖啡的普通人,交还给了那些会为一杯“我喜欢的咖啡”买单的人!
主办方特地在评分表上加了一个关键的选项:“你是否愿意为这样一杯咖啡买单?”
前两天我邀请了磨咖啡的几位小伙伴与我一同完成了16支曼特宁的测评,过程并不想一开始想象的那么享受,在两三个小时内喝掉了接近800-900毫升的黑咖啡,不但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还需要一个不知疲惫的嗅觉和味觉。
本次测评是按照艾格壮值从大到小进行的,也就是说,从最浅烘烘焙度,一直喝到最深的烘焙度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很高兴,各种拍
前几杯的时候,讨论是热烈的
第10杯的时候,大家有些疲倦了,需要一些休息
第16杯的时候,已经有点儿勉强了,除了咖啡因摄入有些过量以外,后面的咖啡,实在是太苦了!!!
最终大家对浅烘的059,中度烘焙的667以及深度烘焙的209三支豆子印象深刻,但说到愿意买单,又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059,大家认为,确实很惊艳,入口根本不会想到这是一支曼特宁,充满了花香,明亮的果酸,轻微的薄荷香气,非常好的干净度和超高的甜度,如果是在SCAA的标准下,这个估计会是冠军吧,愿意偶尔为它买单,但不一定会经常性的喝,因为参与的小伙伴们都不太倾向于强酸度的咖啡。
209是深烘的豆子,非常深,从袋子里倒出来的时候,可以看到油光发亮的感觉,这种豆子一开始大家是抗拒的,但是喝到嘴里,却又是另一番滋味,即使烘焙度这么深,也并没有出现浑浊的口感,它表现出了非常好的干净度,然后深烘豆木质的芳香贯穿始终,口感强烈但却令人愉悦,这应该就是田口护先生说的“好喝的苦”吧,但是也正是因为太苦,只能偶尔调剂一下口味,没办法长久的喜欢。
667是大家一致觉得好喝并且愿意为之一直买单的曼特宁,换言之,就是那种我到咖啡馆点了一杯曼特宁,就希望喝到这种口感的!均衡,柔顺,香气馥郁,第一口就让人知道,这是一支曼特宁,香料,黑巧和药草的芬芳充满口腔,当你即将感受到它的苦,一闪而过的果酸适时的出现,就算是喝到最后温度下降,香气仍然能够持久的存在。
评测结束,大家都觉得很好玩,一支曼特宁,居然在不同的人手上,幻化出了这么多不同的风味。浅烘的虽然花香扑鼻,让人惊艳,但是伴随而来的强酸度却不是大多数人的心头好,深烘的豆子,虽然让人觉得惊喜,但是比较苦味太重,把很多不喜苦味的朋友拒之门外,最终中度烘焙的豆子,均衡而立体的口感,征服了大多数人,令大家一致愿意为其买单。
说实在,我很喜欢这种把决定权交还给消费者的活动,每个人的口味都会有所不同,评分高的咖啡,未必合每个人的胃口,丰富果酸的浅烘豆,可能在SCAA的范畴里会受到很多专业人士的青睐,但是也把客群限定在了喜欢酸香咖啡的爱好者中。深烘的日式豆,虽然能让人感受到凝重而内敛的东方文化,但习惯了清茶淡口的中国人是很难接受入口强烈的苦味,苦能让大家想起中药,而非饮料。
对于普通咖啡爱好者而言,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专业的人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咖啡才是好咖啡,我们需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口味,然后让那些专业人士帮我们实现出来并且稳定的提供,仅此而已。买单便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和回应,这本来就该是个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