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描写时代与个人的冲突,我曾经用自己浅薄的知识这样定义。不过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个人以为,所有伟大的作品都借时代与个人的冲突来凸显人性。
对,核心是人性。
(这段这么装逼,各位就无视啦)
一、黑镜
两年前刘老四(咦最近他的出镜率好高)给我推荐了一部英剧——《黑镜》,真难得他也会看剧。那时候我正在迷各类科技前沿,正巧也在研究心理学以自治。所以,它也就成了为数不多从精神内核打动我的影视剧之一。
《黑镜》描述了当社会进一步被科技改变时,人类会面临怎样的困境。
2014年《圣诞特别篇》,一些对未来的日常描述已经让人习以为常了。比如:全透明的显示屏、带有数据显示的眼镜、植入大脑的芯片、全职能的家居设备等等。
二、设定
世界观的基础设定我们不必多谈,这部剧的核心冲突建立在两个基本设定上:
1、人的眼球植入了「Z眼」;
2、人可以对自己的大脑做备份。。
一如所有的科幻作品,这两个设定平平无奇,我们几乎预想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就可以实现。
然而精彩的总是基本设定之后的展开:
Z眼造成了屏蔽技术,备份形成了人工智能。
三、「屏蔽」
你喜欢的你爱的人就在你的眼前,却因为他屏蔽了你,你只能看到真人的实时动态马赛克剪影,甚至连照片也只剩下马赛克。
「屏蔽」,要比「死亡」和「忘却」可怕得多。生死的隔离,虽然摧毁了交流的可能性,但可以激发幻想。幻想于人,是不可或缺的麻醉剂。忘却虽然令人颇感悲凉,但起码当事人不会在思念的痛苦中被折磨。唯有屏蔽,没有断绝交流的可能性,所以你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与现实的冲撞紧张之中受折磨。可望而不可及,想放下却时时刻刻被人提防。给你希望却不断绝望。不被接纳,不被原谅。
「科技发展的代价」——男主这样自嘲。
拒绝别人,就屏蔽他,哪怕让他备受煎熬。
四、「备份」
关于人工智能,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把自己的大脑备份到一个芯片里,让这个芯片没日没夜地坐着枯燥乏味的事情。而这个芯片,就是自己啊。
我为什么是我自己?因为我的思想。我的一切不同,都是因为思想(哎呀没看过哲学书,这块儿实在找不到论据)。那如果这个芯片里有我大脑的所有备份,那它与我有何区别?既然与我没有区别,我将这个创造出来的我推入智能家居的控制室永世不得逃出,是不是对我自己犯罪与背叛?
很快这个观点就被我推翻了。剧中的虚拟世界时间可以随便调整,一分钟变三星期、一分钟变六个月甚至一分钟变一千年。如果这个虚拟的备份真的是我,那“我”在虚拟世界里可以学到多少东西。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所以,备份只是备份,它只是从我大脑中取出的数据总和,有感情却不能发展感情,有知识却不能学习知识,可以交流却止于交流。
那将这样一个半成品的我,推入万劫不复的空虚境地,我能接受吗。
嗯,见仁见智了。可我,还是不忍心这样对待我的前半生。
剧中的世界,女主为了方便自己,将备份放在控制室里——她不认为备份就是自己。
警察为了惩罚犯人,将嫌疑人的备份的虚拟世界改为一分钟一千年——他们认为惩罚备份就是惩罚嫌疑人。
于我有利,就认可备份非我;
于我有利,就认可备份是我。
五、结论
我们从头到尾都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待世界。
科技日新,唯有自私不变。
多么讽刺。
附:《黑镜(圣诞节特集)》的全面剧透
1、因为「Z眼」的植入,我们可以实时将看见的东西通过「连接视觉通讯设备」分享给同伴。并进行线上通话。由此展开了第一个故事。A的副业——帮人泡妞。
2、事迹败露后,A的妻子将其「屏蔽」(通过「Z眼」),两者互相不能交流(说话声音模糊)、不能看见(实时真人打码)、不能通信。
3、A的主业是帮人设置家庭的人工智能——大脑备份。让它来控制所有智能家居,主人即从所有的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而所谓的设置,就是让这「备份」在虚拟机里无所事事六个月,虽然是代码层面的备份,但毕竟也有人的所有情感。被无聊逼疯后,就愿意做这些无趣的日常琐事了。
4、B的妻子怀孕了,不愿意生下来,两人吵架后妻子将他屏蔽。他偷偷守护了她四年,每年圣诞节去老丈人家妻子和孩子的马赛克剪影(屏蔽可生殖遗传)。妻子的意外死亡让屏蔽消失,B再度去找孩子,却发现女儿是亚洲脸——他的同事是亚洲人。他一怒之下,杀死了老丈人。孩子也在屋外被冻死。
5、A与B相处五年后,互相分享了这些故事,警方根据这些口述,给B定了罪。B被逮捕后不肯说话,所以警方利用A,对B的备份进行沟通,知道了所有犯罪情节。五年,也只是虚拟世界的五年,真实世界中,仅仅只有七十分钟。
6、警方从A的故事中,知晓了A的副业,认定他是偷窥癖,被全世界的人类,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