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说,多数人二十五岁就死了,只不过七十五岁才埋。
二十五岁就死了的,是心,不是身。
漫漫人生路,心灵长期的风餐露宿和营养缺失,早早的就离身体而去。
生命的尽头,无数颗飘荡的心在等待着自己身体的到来。
无心的身体在世间游离几十年,去世的刹那与心合二为一归于尘土。
人们越来越会养生,而心的生命却越来越短。
人还活着,心怎么会死呢?
所谓心死,就是不再去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不再去独立判断,独立选择。
心开始变得偏瘫,然后阿尔兹海默症,最后枯萎死亡。
我们的心,从什么时候开始偏瘫萎靡的呢?
童年,我们喜欢什么,就会去示意,爬着跳着叫着去要,拿到就开心的大笑,未拿到就哇哇大哭,直到满足了我们的需求。
这时候我们的心是紧密和身体在一起的,一起哭一起笑。
上小学初中的时候,我们带着红领巾穿着宽大的校服像风中的燕子一样翩跹。我们看到了外面很精彩的世界,也很清楚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探索。
于是我们憋着劲好好吃饭,好好学习。
心活得比身体还欢快,身体疲劳的时候,心还会说:其实我可以更好的。
高中的时候,青春期的荷尔蒙和半独立的朋友圈,让我们一直统一色调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突然变得五彩斑斓。
身体的体验变得多姿多彩,心却被繁重的学习和统一的目标“高考”限制成单一的灰色。
部分人被高考直接搞崩溃了,学习跟不上就忽然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之前人生的色彩全部被抹去;
部分人学习很好,但是不清楚高考之后的目标,茫茫然跟着这个短期目标前进,填志愿时懵懵懂懂随波逐流;
部分人目标明确,清晰地知道高考只是自己实现人生大目标的一个手段,虽然暂时生活色彩单一,但是早就计划好高考之后如何去慢慢填补失去的色彩。
这时候前两种人的心开始跟不上身体的脚步,有的直接夭折,有的苟延残喘。
大学,身体的体验更加丰富。
就像洞中猛然摔出来的爱丽丝,面对了一个浩然庞大的新鲜世界。
迫不及待地去尝试每一种新鲜,就像小蜜蜂从这个花冠飞快地转移到另一个花冠。
遗憾的是,人生的每一种可能不能像花冠一样都能凝结出甘甜的蜜汁。
人生需要有清晰的目标,才能有足够的专注力,才能激发心力的新陈代谢,心才会和身体一起欣欣向荣地奔赴人生的目标。
否则,身体遍览各种繁华,心依旧模糊不知所去,那么心终究会在拼命追逐多变的身体轨迹中力竭而亡。
当我们不得不独立生存,要面对很多一系列刚需——衣食住行。
选择这些刚需的时候,又有无数种品质无数种层级的消费品在翘首以盼。
随着消费品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信息。
就像衣服,纯棉的健康,真丝的凉快;
宝姿的剪裁好,阿迪达斯的模特是喜欢的小姐姐……
心力不足的人,就会迷失在滚滚而来的信息里,忘记了自己心的需求和期待。如果心的需求和期待久久不能被关照,心就慢慢营养不良死掉。
怎么能让心的新陈代谢健康运行呢?
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尸位素餐地活在这个世上啊。
1. 人格独立。
不依附外界的价值观去生活。
知道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什么对自己是可有可无的,什么是自己必须拒绝的。
2.目标明确。
这个目标不是赚多少钱(当然这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预期。
也就是说,你想以什么样的姿态踩着怎样的频率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3. 对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有预期,并且相信目标可以实现。
如果只有目标,不相信这个目标可以实现,无法预期实现目标的过程。
那么这并不是你的目标,只是你的幻想。
4. 折腾自己身体,让身体活到目标实现的那天。
如果以上三点你都做好了,那么需要担心的是身体先于心死亡(偷笑)。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努力活得长一点,让心在温暖的身体里多飞一会儿。
你说,这四条看起来好鸡汤啊~
是啊,为什么我们总能看懂很多道理,却丝毫没有进益。
很多人管这些道理叫鸡汤,闻着很香,食之无味。
然而,有一些浅显明白的东西,之所以我们看起来像鸡汤,是因为我们底子里的营养不良,连这些基础的东西在我们的灵魂里都显得营养过剩无法吸收。
那么底子里的营养不良是什么?
是童年家庭教育的偏执和缺失,是义务教育中的过度流水线化,是贫瘠的经济基础……
每个成年人都有弥补自己人格中营养不良的能力,就看有没有抽筋剥皮的魄力。
希望每个人,都是带着鲜活的心热烈地奔跑在人生的道路上的。
直到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