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群里和几个小伙伴探讨,整理了三个写讲书稿比较容易遇到的问题,在这和大家交流一下。
问题一、写了删,删了写,怎么才能提高写作效率。
新手开始写作有那么多的问题,为什么偏偏把这个放在前面来写。
大师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那么不断的回读,纠结于几个标点符号的修改,会打断大脑的思路,有时候写着写着就会有灵感,也是俗话说的手感。
就像那句话说的,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这时候我又要提到那么关于陶罐的测试。
专家把测试人员分成两组,一组被要求做100个陶罐,另一组被要求要做一个完美的陶罐。
结果怎样呢,被要求做完美陶罐等组员当然没有做出来,而另一组呢,在不断的练习当中,做出来非常完美的成品。
写作也是这样的,在你一次次的练习中,不断的吸取经,在完成的文章上,进一步的进行修改,这时候你可以对自己要求严格了,小到标点的使用,大到段与段的关联,哪怕是推翻修改了一大半。
都比你写了删,删了写,一天都写不出来一篇要好,还容易被打击信息,不如把写了删,变成写了改。
问题二、天马行空,容易跑题怎么办?
不列大纲写作,也是个特别常见的写作误区,文章的大纲可以说就类似生物的骨架,支撑着皮肉。没有大纲的文章,很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误区,写到最后从喜玛雅拉写到了妈妈咪呀。
那么大纲怎么列,最常用的是黄金圈法则,what,why,how。一般的鸡汤文会用这个模式再加上金句和案例。
好比你写主题为时间管理的文章,那是不是可以先描述场景,引入主题,
然后聊聊,时间管理是什么,大家都说这是悖论,时间是没有办法被管理的。
再说说既然这样为什么大家要管理时间,最后说怎么做时间管理,最后一段内容升华一下中间加金句,加案例。这样一篇文章基本就完成了。
问题三、积累不够的情况下,该去哪里寻找素材和案例。
首先我要说的是学会搜索,搜索的能力很重要,在你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素材库之前,罗永浩曾经说过,知道知识在哪,比记住知识更重要。但是不要把搜索来的案例直接粘贴到文章里,而是理解后用自己的话加进去。
其次不要停止看书或者文章停止积累,做主题阅读是不错的方法,《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有提到过,把同一领域的经典书籍拿来做集中阅读,就可以在很快的时间里了解到这个领域的内容要点。对写讲书稿也很大的帮助。
再次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素材,俗话说人生如戏,那么生活中和朋友聊天的内容,听说的别人的故事,电视剧的剧情,综艺节目的主题,或者广告牌上某句话引起的反思,这些都是平时能够积累的素材。只是这些灵感的东西大多都是稍纵即逝的,我们要及时的把他们记录下来,这就讲到了素材库的建立。
最后建立素材库,平时看文章和书籍里发现好的故事和案例,别嫌麻烦,保存起来。每天早上醒来之后的灵感日记,也可以放进去,前面提到的生活中的素材,都可以放进你的素材库里。方便后期写文章,随时调用。
大多数平台对讲书稿都会要求,有知识增量,亮点解读深入浅出,那么用生活中的例子,就会比离我们很遥远的例子更容易理解。
比如前段时间写了篇关于隔代养育主题的文章,在小区带孩子散步时候观察到,老人带的孩子与妈妈带的孩子的不同,就可以写到文章里,特别容易感同身受,引起共鸣。
写作能力是可以靠后天努力习得的,书读的多了,你会发现知识都是相通的,文章写到多了,自然也能悟出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