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似雨如歌
文 李伯强
秋雨轻轻拂拭着我的脸颊,远处朦朦胧胧的田野,露出萧瑟荒凉的景色。父亲坟上的青草已显出枯黄,我的心里顿时泛起阵阵痛楚。一直想写篇关于家风的文章,但总觉得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小姓微族中,平时相伴的都是些琐碎小事,感觉无从写起。微凉的秋风吹醒了我的头脑,如烟似雾的秋雨也顿悟了我的心,让我在丝丝温馨的回忆中,思绪变的清晰,完整。感觉我家的家风如歌,从我的记忆中缓缓唱响了。
幼年时期的我,对父亲印象不多,总记得他每天早起晚归,在地里劳做。可是每天却陪伴我们兄妹几个,在灯下学习一段时间。80年代的乡村,儿童都没啥娱乐,三两一群,四五成伙,串街逐巷,疯一般追逐打闹着。有时捉迷藏,有时斗双拐,有时丢沙包……自娱自乐。屋内的我总想参与小伙伴们无忧无虑的玩乐,看着父亲严厉的眼神,只能乖乖的写做。我们兄弟对此颇有微词,慢慢的小伙伴也不来呼叫了,也许是怕了我父亲严厉的目光,也许是每次的喊叫都无结果吧。再见了,小伙伴们。
当时的农村,每到空闲的晚上,伴着婆娑的月光,大人们成群坐在一块唠闲嗑,东家碗,西家的锅……斑驳的树下传出阵阵笑声,远处一小群一小片的孩子们追逐打闹,玩的不亦乐乎。小屋内,灯光下,我们兄妹或写或读,也忙的不亦乐乎。慢慢的,我发现读书也挺有趣的,与作者同忧同悲、同喜同乐。最热闹是看电影,周围几十里的人们都来此聚集,夜色笼罩的小路上,人川流不息,小孩子更积极,放下书包,晚饭都不吃,呼朋引伴,奔向放电影处。而我们静静的坐在书桌前读书写字,父亲也从不去看电影,母亲说过,每次放电影,他总站在家门口前望着远去的人们,仍回到屋内伴我们读书。
岁月静好,年复一年,读书已溶入我们骨子里的习惯,经过各自的努力,我们兄妹们都圆了自已的梦。而夜间读书的习惯,慢慢让我们爱上书,不惑之年的我,闲时总顺手拿本书,静静的看,乐在其中。若得好书,惊喜欲狂啊。
平静村庄,安详座落在绿荫中、白云下,父亲经常在地里劳作,我们那时的地块特别零碎,我家5亩多地,分成六七块之多,地块与地块之间是邻居们易争执的地方,父亲几十年的种地生涯中从未与人争执过,中间也有几家难相处的人,也都相安无事,这与他的与邻为善,从不示强观念分不开的。长大后的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也都自觉做到善待周边的人。父亲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用自己内心的坚持和言行影响自己孩子的品行。
慢慢的父亲远去了,我们也都懂了父亲的所做所为。我们面对自已的孩子,总想起与父亲在一起的片断,如浴春风般温煦。
在我的孩子成长中,也遇到他自己的很多坎,高中时期,他的语文总是在作文上发挥不好,老拉总分,很生气。我从网上、资料上找范文,自己先背好,然后在陪伴他回家的路上,聊一下准备好的文章。白天,我在办公室内准备范文时,大家都奇怪了,一个物理老师怎么天天准备作文课的材料呢?有时感觉这样做似飞鸟掠过天空,了无痕迹,但我仍坚持努力着。一晃二年过去了,到高三时,某天回家路,我说出一首唐诗的分析时,孩子突然说:“爸爸,不用了,我的语文分数,多次是125分左右了。”
路上不谈这个,挺不自在的,看来真习惯了。后来,孩子在上海交大演讲后,大家非常惊讶一个理科生的文采竟如此卓绝。
长大的孩子,不论他走的多远,父母总惦念,特别远离家乡求学的孩子。孩子到某个城市,自此,父母就会爱上这座城市,爱她的一草一木。在上海求学孩子最令人高兴的是,身处那么繁华的大都市,有那么多令人向往的景点,可空闲时,他总是守在图书馆看书,这个触屏时代,年青人能自觉离开手机、电脑,以书为伴,读书为乐,确实难得。
老父亲说过,种地要勤,才丰产;待人要善,路才宽。是啊,我家的家风不是严厉的条文而是勤学、与人为善,它似雨点,润物细无声,家人缓缓继承着。更不是严谨的范文,它如歌,唱着,唱着,梦想就飞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