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与美初遇
我的人生中第一次接触美,准确说来是接触到美的抽象概念,是在金钗之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课文中遇到了“美”。
美是什么?是漂亮吗?假使一样事物,我认为是美的,别人却不以为然,那么它是美还是不美?个中问题困惑于心,不知如何发问。
最终,我敲开了村里一位大学生的窗户。她不直接告诉我美是什么,而是带我去堤岸上逛游一遍,她问:蝴蝶美吗?牵牛花美吗?我答美。当被问到为什么美时,我却回答不上来。
时隔多年,我已不再记得她的原话,但是她所表达的道理,至今仍然影响着我——我们之所以会认为一种事物美,是源于骨子里的欣赏,而无法诠释,是因为被美的模糊特性所吸引。
无论是文学之美,抑或是音乐之美,更甚是天地之美,唯有让我们感觉到欢喜的,就是美的意义所在。
当然在肯定我们内心中的美同时,不去否认别人所判断的美,是一种珍贵的习养。
过去的几年里,我对灯光秀无比着迷,包括光的元素、设计,连同光点投射的方位,都令人叹为观止。
然则随着视网膜中的审美渐日疲劳,我对灯光、霓虹之类的热情慢慢淡去,一是觉得光污染带给都市的污染,让人无法热衷如初;二是灯光秀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仅是起先的一刹那,过后便少有惊艳。
但是,我不能否认它是如今许多人们正在喜爱的新事物,还有它曾经作为“美”的铺陈进入过我的生活,让我如今在对美的审视和追求上更加慎重和从容。
美即逝去
当下,我们常常感叹:美即逝去。的确,美好的事物总是鲜活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
如果一朵花永不枯萎,那它就只是一朵塑料花,无法谈美的姿态和生命;如果夕阳永远不落山,那它就只是一幅油画,无法谈美的瞬息万变和雄伟壮观。
我素来喜欢在热夏的傍晚到楼顶观看落日,通常白天晴浪翻涌,到天色将晚时就能够领略到一番大自然的奇妙能力,像参加一场盛大的色彩宴会,震撼无比。
空气中有一股余热尚未散去,东南方向出现一片粉色的云霞。我用量词一片,是因为觉得她像一面屏风,挡在墨蓝色的空中。想来宇宙之间,自带别样的情感表达,粉色云霞的样子略显羞涩和无力,纤弱的身躯怎都遮挡不住身后满溢的幸福色彩。
夜幕前的柔风轻轻吹拂,顺着风的方向,粉色云霞抵达西边与黄昏的余晖聚合,将天空染成一幅璀璨的永恒。
在故乡里见过无数次夕阳西下,领略过无数种万道霞光,却从没有一次愿意满足,我曾想,宇宙的背后定是有一支神奇的画笔在不断地描绘,不断地创新,方造就了如此温柔而广阔的存在。
人类社会的高科技亦在不断地创新,试图留住些什么。镜头对准夕阳的余晖,希望留住斑斓的色彩;使用延时摄影,希望记录云海涌动的轨迹,可是后来翻阅时发现,原来照片远不如人类视网膜反映出来的那般美。
时间在流逝,尘间万物都在变化,只有当美即逝去,人们才会倍感珍惜。
02 美的生命力
美有生命力,像一个磁场,永远在吸引为之倾倒的同频之人;同时是一种信仰,不间断地产生着幸福的事物。只是生命力在世界灰蒙蒙一片之中不容易被人看到,人们更多地关注创造力、高速率和完成率。
但若置于广阔天地间,美将有无穷尽的力量,过滤掉外界的嘈杂,专注于平静的生命力。
专注一朵花的盛放,直至完成;专注于一只蛹的蜕变,直至破茧;专注于一条江河的奔流,直至汇聚成海。
在一片叶子下凝视,思考人生的进与退。绿叶从来不争,如同生命的底色,最原始时是素简寻常,不管姿态如何,皆努力生长,不与大树争高低,不与繁花论美丑,做本真的自己。
在一朵花前驻足,信仰万物最初的模样。茉莉的洁白与芳香,来自于一粒小小的种子;玫瑰身上长刺,却也惊艳世人,留有余香;蔷薇淡泊清丽,故而避世生长。
世间的美千千万万种,她们的前世与来生,美丽成迷。
相信美的生命力,相信美能够赋予这个世间许多欣喜的因素。
听说蓝花楹飘落,人们纷至沓来,只为将这一场飞舞的繁华尽收眼底。
每个经过那条路上的人都会停留仰望,赞叹她层层叠叠的蓝色的妖艳,又对她终将落入尘土而感到惋惜。
相信美的生命力,是可以汇聚许多同频之人。
蓝花楹适应时令生长,秋风起,繁花落,人们不远千里而来,只为在她的臂弯之下热泪盈眶,为这美好的一世送别。
天地间的万物,用自己的姿态、生命完成着自己,也在向人们折射出物道的哲理。
人们能做的,便是用心去感受美,以及相信它必将轮回的生命力。
03 天地有大美
两千多年前,老子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他认为,美存在于天地之间,为天地所具有。人们若要把美了解透彻,必将放眼于天地之间。
天地之间有大美,在于鬼斧神工之精艺,在于无穷无尽的自然变化。
如果云海高不可攀,不如驱车赶往人烟稀少而圣洁的土地,那里云海澄澈触手可及;如果星星零落东西,当你直面浩瀚星河,也会敬畏那一尺的宁静。
如果溪水潺潺而流不够浩渺,还有大海的潮涨潮落令你遐思;如果绿地清浅不足放眼,还有草原的广阔无垠邀你驰骋。
了解美,就是置身于美,用力去感受。相信美的生命力,对美好的事物保持热忱,同时也明白美即逝去,应当格外珍惜变幻的微妙感。天地有大美,同在于斯。
原创首发 | 微信订阅号:郑雨的自留地
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