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曾经说过,我想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来看,田园文学是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传统,沈从文以小说文体接续了田园文学的审美精神。
读了小说《边城》,我受益匪浅。小说中的环境美好,就像世外桃源。不仅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也不错。这就把小说中的悲剧给淡化,让读者不会过分难过。茶峒是一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充满人情味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这里的治安也好,有驻军把守;这里的有一位老船工免费帮人渡河从不收费,而行人却总要“把钱”。这样环境下的人真实而美好,这种田园牧歌的氛围是作者理想中的美好湘西。山上有耸立多年的白塔见证着茶峒不断变迁,白塔象征着和谐,安宁,保守的文化理想。这也是为什么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的原因。
然而,理想不一定变成现实。在一场风雨交加的夜晚,白塔倒了,渡船跑了,为翠翠的幸福而忧心忡忡的祖父也去世了。理想从此破灭,爷爷离世,白塔倒塌,象征着作者理想中的田园文化的终结。即使后来白塔重建,翠翠在路口等待傩送,也只是作者不忍心放下湘西情结的表现,是作者面带微笑的痛苦,沉重而温暖。这种结局让读者不会有很大的遗憾,但也会感叹物是人非。即使风景依旧,所有的东西都有了替代,但失去的人再也回不来,《边城》是沈从文追求理想的湘西文化直至解体的悲剧过程。然而这个悲剧充满人性的善良,以及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与现实作斗争的不屈精神。这也许是为什么《边城》充满着悲剧美的原因。
《边城》具有人性的悲剧美。傩送与翠翠之间的爱情破碎主要原因是傩送看重手足亲情。傩送认为大老的死是由于翠翠,他看重兄长是一种道德行为,却也失去了爱情。但是作者认为这不是两人的错,因为两人也无法打破现实生活的各方面的因素。这种悲剧合理而真实,这种悲剧更具备一种人情美和人性美。小说用了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结局,给读者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幻想空间,让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纠葛不再是纯悲剧,还是存在成为美好爱情的可能性。
《边城》具有爱情的悲剧美。《边城》中翠翠母亲和自己的爱情都不顺利。即使翠翠的祖父为了孙女的幸福而忧心忡忡,翠翠的爱情还是走向了毁灭。大老死亡后,二老也下桃源去了,翠翠自此便独自守护在渡船上,出现了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的悲剧。这种悲剧也体现了人们与现实斗争,想要自己掌握命运的不屈精神。作者赞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女性,也赞颂了女性看似柔弱其实坚强的内心。
《边城》也具有生命的悲剧美。人们常常惧怕生命的结束,而小说正视生命的结束,并且把生命的结束美化了,这种悲剧包含了悲伤和乐观。虽然傩送选择了浪迹天涯,但他仍然爱着翠翠。而翠翠在了解傩送心意后也仍然选择了坚守渡船,等待傩送的归来。天宝和爷爷的生命结束,也让翠翠成长了起来。小说中的人们在悲情中学会了成长,珍惜美好生活,我从中也读懂了“化悲愤为力量”的重要性。
最后,最让我佩服的是《边城》的悲剧美不仅是在情节设计和环境的美丽,也是在词藻上的美丽。作者通过叠音词、排比等节奏感强、表现强烈情感的句式来表现一种旋律美。这种旋律美,让小说更像是一个脍炙人口的诗歌。小说具有淡雅的诗意,沁人心脾。小说中的诗歌语言的节奏和旋律,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也突出了一种悲剧美。沈从文先生让我们从淡雅中感受悲伤,从悲伤中感受到淡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