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这幅画的那年,正是我在看《海峡两岸》栏目的那一年。
当然,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成为伪艺术派,毕竟我当时还只是那个画素描只画苹果的人,欣赏画作的水平也只是停留在砸向牛顿的那个苹果。
2011年6月,这幅传世600多年的画作首度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剩山图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之后有一部电影就叫《富春山居图》。我看了,但没什么印象,只顾着看林志玲了。
黄公望在做此画时,已经八十岁高龄了。其实他自己开始画画的时候就已经五十多了。
这和《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就不一样,王希孟是年轻有为,而黄公望则是宝刀未老,深藏不露。
而也只有八十岁的黄公望的人生阅历与,才能下笔如此这般有力,震撼人心。
但是他俩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千里江山图》拼的是石青颜料,上等的材料,颜色鲜艳,加上年轻人的热血,也符合他们的豪情壮志。
而《富川山居图》则是中国写意画,用的是传统的生宣和水墨。中国画的水墨颜色与石青颜料比起来,显得比较单一与厚重。但这也是中国画的特点,给人一种庄严肃静和雄浑之感,忍不住让人心生敬畏。
其实之前自己也有过想学国画,一直觉得画国画的都需要时间的磨砺,但总觉得自己的胸怀不够宽广,自己的阅历还不够丰富,迟迟不愿动笔。
现在看来,我这个伪艺术派,不学国画真是一大欣慰,要不然指不定画成什么鬼样。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兰亭这词倒不陌生,毕竟中学时代学过《兰亭集序》,总之有了《兰亭集序》选入为主的情绪带入感,总觉得兰亭是一种雅俗共赏,惬意快哉风。大家围坐在溪水旁,饮酒作赋,修禊事也。
但好像这幅作画的背景并不是比较悠闲的场景,时值国家兴亡之际。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战乱时代,才人辈出的道理。
很多人对于古人诗画的解读都比较喜欢联系背景。但自己其实一直都不擅长分析古时局势,对历史了解也不够透彻,所以在赏画之时一直只是单纯停留在画作本身的技巧上,布局上。
当然,自己的盲区也直接导致高考的什么古诗鉴赏几乎是全军覆没。
但这丝毫不打击我对于诗画的热爱与迫切想要诉说的心情。(这是作为一个伪艺术派的尊严和倔强。)
我想要欣赏它的原因不是为了看出主人公对于国家的忧虑,对于人生的追求什么的。
只是单纯想知道。几千年来,画中国画的人很多,画山水画的人也很多,留下的佳作很多,却为什么偏偏是这幅画?
人们说它画得生动适度,层次丰富,可这样的词好像太空洞。人们说它意境空阔,肃静苍茫,简直就是难为我的想象力。
之后我想到了一个词“深远”。它的笔墨里带着大量的糊涂与留白,一副太“干净”的画了。
蒋勋老师在解读这幅画的时候,将这幅画比做了千年里漫长的历史,漫长的江水,浅滩、激流、高峰,精彩分明。
这是一副八十岁阅历的画,一副饱含故事的画作,也是具有“分分合合”象征意义的画。
至少在历史场河中,它的故事,值得我们去了解。
我是青木谷家:自由撰稿人,伪艺术派,认真写文,身高二米二的医学生。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另一个简书号: 青木谷家。深度思考、刻意练习。
喜欢画画、手帐、艺术等的朋友可以关注本号,每天都会更新文章哟~
如果喜欢就点个赞呗,爱你们❤❤❤~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1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