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注意力被极度分散的时代,我们的阅读能力被娱乐综艺、短视频等形式的富媒体剥夺地所剩无几,能通过阅读进行独立思考的人不多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交给我们的,就是主动阅读、独立思考、寻找答案的“艺术技巧”。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在西方国家好评如潮,已重版多次。
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以学者、教育家、编辑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德经典》,并担任 1974 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
而另一位作者查尔斯·范·多伦(1926-)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离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帮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对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
之前写了这本书的读书笔记,现在对这本书进行拆解,这是第一章的拆解内容。
你的阅读能力还停留在小学6年级吗?丨《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章
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散失。
——叔本华《论读书》
在这个注意力被极度分散的时代,能靠阅读进行独立思考的人越来越少了。
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买一门课程,就能掌握一项技能;读一篇鸡汤文,内心就会充满力量;听一场大V的分享,就能站上风口。
理解能力的不足,让他们单纯地认为:看到、听到=做到、得到。
这也是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美国是全球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在本书写作的1972年,美国13岁—18岁的青少年中有94%的人在校学习,但作者坦然断言:大部分人阅读能力仍停留在小学6年级。
这是为什么呢?
在作者看来有两个原因。
一是学生缺乏必要的阅读指导。在小学阶段,每个人都接受基本的读写训练,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到了到中学,专门的阅读训练就停止了,这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实用类书籍。大学以后,情况变得更严重,很多学生只能读一些简单的小说,但遇到结构严谨的细致作品或者学术文章,就没有办法了。
二是我们的阅读能力被“剥夺”了。图画、声音的诞生使得媒体形式变得复杂多样。阅读变成了一件“被动”的事情,各种观点被包装在电视、杂志等富媒体材料中“塞进”我们的思想,通过阅读来进行独立思考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通过阅读进行独立思考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作者把阅读看成一种艺术。建议喜欢阅读的人应该主动阅读进行独立思考,使阅读变得有效。
室友小Q是一个非常健谈的人,平时喜欢上网刷信息,社会新闻、时事热点无一不知,心灵鸡汤也都信手拈来,每个人和他交流都感觉如沐春风。
从现在来看,小Q类似一个“段子手”。他善于把看到的信息以有趣的方式转述出来,却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还处在阅读的基础阶段。
大三时,我们开了一门《文献选读》的课程,每个人被分配3到5篇专业文献。老教授留下作业,要求我们:“独立撰写心得,并作汇报。”
小Q作为代表,第一个作汇报。他简单叙述了几篇文献的内容,接着引用其他专家的观点,把文献解释得相当细致,引得同学们掌声连连。
老教授也跟着鼓了掌,随后却淡淡说到:“不符合要求,不能及格。”
同学们皆愕然,老教授接着说:“文献选读,读的是文献本身,我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别人的观点。所以我要求你们能独立完成,谈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别人的。”
小Q的汇报虽然精彩,但通篇都是别人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被加工地非常精致,但毕竟是别人炒过的“剩饭”,缺少个人见解。
可以推想,小Q就是典型的“被动阅读者”,平时在网上将看到的信息直接复制下来,包装成自己的观点,不求甚解。其结果只能是缺乏主动,看起来涉猎很广泛,实际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阅读阶段,没有独立思考,那些观点最终仍是无本之木,站不住脚。
所以说,要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使阅读变得有效,就必须要主动阅读,进行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