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长假,前几天各处能够想到的可以玩的景区和非景区全部爆棚,后几天又半路杀出个台风张牙舞爪,又因为刚回过老家就暂时不再回了,刚聚过朋友就暂时不再聚了,迫于无奈独自蹲守上海。但这也可能算是我的古往今来中独一无二的一个假期了,因为简单而枯燥,同时却又丰富而激情,矛盾的一如我自己。
这几日,大约每天八九点起床、运动,十点吃饭,早饭午饭一起解决,十一点出门,十二点找到一处书店坐下,选几本书,点一杯咖啡,听着音乐,一直到晚上七点钟,然后回家、吃晚饭、看电视、睡觉……比上班时间的作息还要规律,简单得有点枯燥。
这几日,出门最远的距离也不过是四块钱的地铁票,花钱最多的消费也不过是九十七块钱的三本书,就那三本书最后也只是当日乘兴看完了一本,再次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真理不容置疑。这几天换了三家书店,或详或略地翻了大约二十本书,摄影的、设计的、散文的,也有政治的和经济的,茫茫书海中看着哪本顺眼就看哪本,全凭“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的缘分了。二十本有缘之书,可以说是毁了我的黄金长假,让我无术分身另去寻欢作乐,但这些方块字也让我以另一种方式体验了丰富、唤起了激情,与远方的作者共谈笑、同悲喜、分享生命的感悟。
周六下午,在福州路的大众书局,与我围坐在一个圆桌的还有两个女生,她们聊天的时候更多一些,其间聊到怎么让自己在这浮躁的时代更安静一些,一个女生便推荐起了延参法师和一位五明佛学院法师的书,她觉得看看那些书可以得到很多指点和启示。在一边旁听的我,无意参与她们的讨论,但我对此有着更多自己的体会,而这也是我在这个假期考虑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如何让自己静下来。
在一些武打影视片中,如前段时间刚播出的电视剧《叶问》,武学大师在关键时刻往往会运用“以静制动”的绝招,让自己的内心迅速彻底平静下来,然后给强大的对手以最后一击。虽然我们现在的社会不像电视里那样到处打打杀杀,但是风云变幻的江湖味道大同小异,今日的生活大师如同虚拟的武学大师,“以静制动”的绝招同样适用。如果能做到以一颗平静的内心,从容应对复杂无常的世事,闲雅品赏五味混杂的素日,那他就是真正的生活大师。
如何让自己静下来,特别是在这个格外浮躁喧嚣的时代,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企望的,这仅从微博上那些四处流传的心灵鸡汤、法师禅语便可见一斑。很多人认为信仰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觉得有信仰的人生是很美好的,仿佛那是心灵的最后归宿,而佛教正是相对能满足都市人这种精神需求的最佳途径,这从大小书店里眼花缭乱的佛法图书又可见一斑。
供需两边旺,似乎要一拍即合的样子,但想“合”又哪有“一拍”那么简单,佛法无边,苦海无涯,一篇《金刚经》,读懂费半生,而修行又是个费尽一生都难得道的苦差事,有弘一法师那种天分和毅力的凡人又有几个。大部分都市人对佛法的仰敬本来就跟去医院药店一样实用功利,期望消烦祛闷最好如药到病除,所以期望仅靠接触佛法来静心除虑只能是镜花水月了。
心病还须心药医,这心药更多地还是来自于有心之人对自身人生阅历的揉搓咀嚼、反思省悟,再高明的法师也无助于此,有几分阅历,便有几分参悟,如高瀑之下必有深潭。平静并不属于每一个人,它只属于那些历经挫折与磨难的人,只有他们真正懂得什么是风轻云淡、时光静好。
与读那位女生所说的佛法之书相比,我更喜欢读一些有故事的人写的书,因为他们经历的故事更多,所以他们笔下的文字更有温度、也更有深度,“文章憎命达”绝非诗人的一时慨叹。阅读这一类书时,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对接体验,让人不禁或怦然心动、或眼角湿润、或会然一笑、或拍案叫绝、或掩卷沉思、或醍醐灌顶,然后呢,便是如作者经历过后的一片平静,同时感觉活着真好。
六天时间里,翻看了二十本书,每天都能遇到一本让自己获得平静的,真得向佛祖感谢这种未了的书缘,虽然自己从前年的清明节开始就主动与读书这件事保持距离了。这几本书分别是:《苹果:从个人英雄到伟大企业》、《都市速写簿》、《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他们最幸福》、《城市的足迹》和《家庭日记》。
10月1日,《苹果:从个人英雄到伟大企业》,阳台
国庆节前一天晚上,路过淮海路上的三联书店,离开店门时遇到了门口一堆畅销书中塑封着的《苹果》,一见钟情,当晚回家便下了单,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醒来便收到快递来的新书,于是乘兴读完。
《苹果》被称作是读《乔布斯传》的伴侣,《乔布斯传》介绍了神奇伟大的乔布斯本人,《苹果》则介绍了神奇伟大的苹果公司。苹果公司之所以神奇伟大,不仅在于他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杰出产品,更在于他展示了独一无二的精神思想。由于苹果公司以严格保密为核心,因此作者也只能根据碎片式的外围观察来介绍这个神奇伟大的企业,但这些碎片足以熠熠生辉,如同一束束来自灵魂的启示。工作也可以成为一种信仰,信仰体现在每一处细节中,坚持内心的选择便能创造这个星球上的奇迹。
10月2日,《都市速写簿》,季风书园
这是台湾摄影师阮义忠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在书店的摄影书架上发现了它,当即取下慢慢欣赏。之前已经买了阮先生的两本书,《一日一世界》和《失落的优雅》,前者在出差的路上看完,但读着感觉不过瘾,总觉得少点什么;后者买来后在去歙县的路上看了几页,感觉不错,途中把这本书当人情送给了一个喜欢它的朋友,后来就又买了一本。
《都市速写簿》里都是一些作者早年在台北扫街拍的照片,基本都是反映城市日常生活和发展变迁的,但就照片本身而言,也许不是特别精彩,“太习以为常的事物往往叫人视而不见”,但要命的是还有旁边一段简短的文字,述说了一段段作者经历的故事和今天的思考,图片立刻就如同被注入了灵魂一般。图文并茂,细琐的生活照片就这么唤醒了城市的回忆,重温了旧时的情怀。摄影大师的绝技也不过是一颗平静的内心啊,真僧只说家常话,平凡是美,而摄影的真谛就是,记录生活,见证人性。
10月3日,《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大众书局
我一般是很少读散文的,也许读散文特别需要一种散淡的心境。当天下午已经翻看完了《建筑摄影解读》和《当代建筑的前世今生》两本书,但没啥感觉。把两本书放回书架,逛到了中外文学区,瞥见一本《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的小书,还是粉色花朵封面,也许是被题目吸引住了,顺便拿起来翻开浏览,原来内容是以散文的文笔素描历代高僧大德的禅诗,读了几段,觉得挺美的,那就坐下来慢慢看吧。
作者白落梅,后来查到她还写了好几本类似的书,因文笔优美、风格独特而被称为“落梅风骨,秋水文章”。细细读来,每个字在作者笔下显得格外有灵性,清新脱俗,韵味悠长,几乎将诗情、画意、禅境以水墨素描的方式完整地表达了出来,因为当时还听着几段轻音乐,因此感觉特别享受,如静坐云端,一片悠然空茫,体会了一次菩提禅境的妙处。但我们毕竟都是食人间烟火的人,不求彻底的寡欲清心,但求在纷扰中,时有一份平静无澜的安闲吧。
10月4日,《他们最幸福》,季风书园
中午到季风书园后,在书架间选书的时候看到了《他们最幸福》一书,作者大冰,哪个大冰?翻开扉页,确认了正是山东台那个大冰,没想到他也写书了。当时对这本书还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在哪里见过,但一时又想不起来,后来确定了是那天早上在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的微博里扫了几眼,他们10月1日推荐的便是此书,也许这又是书缘吧。
印象中的大冰,还停留在中学时代山东台的周末娱乐节目主持人那会儿,后来有几次看到他还在山东台主持节目,只是模样变得更潮了。翻看此书后,完全颠覆了原有的印象,他的经历丰富的一如他现在的外表一样夸张、非主流。这本书讲述了他和他的10个朋友交往的故事,从书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很辛酸,但他们的生活也很开心,那是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
经历这么多故事,甚至是生和死故事,大冰比我们大部分人更懂得什么叫幸福,虽然他的微薄标签很多很杂,但我相信他选择的人生道路是清晰的,也是幸福的。前两年,他选择了做禅宗临济宗的居家弟子,从他的文字中,我能感受都那种平静无澜、知足感恩的内心,大冰也是生活大师。
10月5日,《城市的足迹》,大众书局
这一天我翻看了七本书,其中有两本画册都让我有种平静的感觉,一本是《活着》,里面好几个小故事都很感人,但隐隐有种贩卖感动的感觉,虽然出版者在前言里已经撇清了这种嫌疑;还有一本《内心的寂静》,这是一本摄影大师布列松的人像摄影作品集,作品里的人像大多看上去毫无表情,这种内心的寂静已经超越了我的理解承受能力。
《城市的足迹》实际上是一本世博主题的书,汇集了一些学院派老师的关于城市话题的文章,专业、地理和时空的跨界很大。我之所以选这本书是因为其中的一篇文章,实际这本很厚的书我只看了一篇文章,即孙施文老师写的《城市之运:现实与理想》,学术味道很浓重的,但是不乏颇具启示性的闪光点,不小心就擦肩而过的那种。
文章中有一节是对路易·沃思写的经典论文《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的深入解读,后来我找到这篇论文又认真读了一遍,似乎一下子解开了我的一些锁结,也许这就是其经典所在,文章本身很简单,又是真僧只说家常话,全靠读者的悟性了。沃思在论文里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城市是如何影响每个城市人的生活方式的,他认为这与人口的规模、密度和异质性密切相关。如果不了解社会学含义的城市化对于农村孩子向都市人转变的影响,那会产生无数的内心困惑和冲突,天堂地狱一念间,沃思论文的价值正在于此,城市生活并不完美,关键在于适应。
早上看到一则新闻,今年武汉草莓音乐节宣传册的扉页上有这么一段话:俯瞰那些在尘霾,机械,麻木,狭窄,规则,伪善,地铁,H7N9,晚报里往来穿梭的灰色生命体,草莓星人无疑拥有着自己独享的权利——庆祝!把城市描绘的跟地狱一般,如果理解沃思的分析,我们也许就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这种艺术化的偏激了。
10月6日,《家庭日记》,大众书局
《家庭日记》是一本简单的小书,可以轻松得在半个小时内看完;但它也是一本动人的小书,可以快速得让你爱不释手、赞不绝口。作者森友治喜欢拍照片,在家庭的有限范围内,用心记录着妻子、儿女和宠物狗的点点滴滴,最后制作成一本家庭影集。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只要有一部相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但最后只有森友治做到了,因为他有一颗比一般人更热爱生活的心,因此虽然简单,也足以打动每个看过这本书的人。
布列松说,一张好照片就是摄影师的眼睛、头脑和内心三点成为一线的时候产生的,就像射击时通过准心瞄准靶环。简单地理解,即好照片的实质就是形式、内容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摄影很难,因为摄影很简单,一些摄影师也许经过很久才明白,应该把情感放在一张照片的首位,我们对平凡生活的情怀决定了我们的想法和眼光,进而体现在一张张照片的定格中。
细细想来,像这样静静地为自己的平静码字,上次已经是前年的12月份了,那时是因为遇到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挫折,最后写下的是:“阴冷的一天,在窗前不停地走动着,水杯中滚烫的茶水仅剩下一点点余温......”而读书的事情则早在那年的四月份就暂停了,书读的少了,自然也就慢慢没有那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了。
决定暂停读书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抉择:衣带渐宽终有悔》的文章,对读书进行了彻底的反思,认为读书的最终目的是成为一种生活状态。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想自己正在慢慢向着“作为生活状态的读书”这个目标前进,这次七日静修算是又迈进一个台阶吧。
读书毁了我的假期,但还给我了一份对平静的感悟。
——2013年10月7日下午,菲特台风,没有无线的复旦星空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