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三十岁门槛上,常常想把一些问题想得更明白一点,这时候我求诸于哲学,希望借着先贤的思考,解除心中对一些大问题的疑惑。
而古典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中思考的问题则更接地气。书中总结了对当下中国人面临的职业问题的系统性思考。对理论的总结大多用的是归纳法,或者案例讨论。看似不够严谨,但因为作者的用心,干货很多。
两年前的《拆掉思维里的墙》,我读了两遍,推荐给了很多人, 激起了我自觉地观察自发思维模式的兴趣。这里总结对我思维有冲击的几点:
1、对兴趣的详细考究:兴趣拆分成愉悦和有趣,一个与确定性相关,一个和不确定性相关。通过这样的分析倒逼思考:你对一些东西的执念,到底是因为愉悦多呢,还是有趣多。比如喜欢看电影,是因为自己享受一个不用干其它事情的时间,完全放松;还是让自己过一遍他人的人生,收获自己的感悟,甚至与导演进行某种智力的或者艺术的角逐。
2、对人生格局的分类:高度,深度,宽度,温度。分别代表在影响力,卓越,爱与和谐,自由这些维度的人生追求。
就我自己而已,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想做一个各方面都优秀,人人都喜欢的人。现在发现,就像价值观总有优先级需要你去权衡一样,人生命的有限性和一次性也决定了你只能找你最爱,无悔实现,而不能求全。而求全的心态,其实也是一种贪婪的心态。即使你都能做到,你也并不需要那么多。
3、对事业理想的追求方式
我曾经狭隘的认为,这个社会的牛人大多是极小的时候就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然后加上后天的努力,才取得了成功。 Paul Graham 硅谷创业教父在他的博客《How to do what you love》中讲了如何发现自己的真爱。当时此文让我冲击很大,原来很多人的真爱不是那么容易就发现的。还记得那句:“你怎么能把自己一辈子的未来赌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 一个对社会规则没有基本认识,对自我没有足够的了解的人,怎么能那么早确定那就是他所爱?我因此开始淡定的找寻所爱。找寻方法包括阅读的方式了解世界和自我,也包括工作上谨慎的尝试和突破。
而本书则很务实的提出了解决方案:自己去创造,是比等待遇见,寻寻觅觅更主动和更务实的策略。 没有好的家庭背景支持没关系,没有贵人相助也没关系,你依然可以踏实的通过自己的职业上的努力度过生存和发展期,坚持创造自己的事业。
4、对自由的理解;
我之前对自由的理解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有选择的机会,不让自己无路可走;二是通过理论和实践来认识自己,来让自己做选择的时候更不被外界所影响,寻找社会影响和个人局限之间小小的夹缝。
作者关于自由的讨论将入世和出世很好的结合起来了。
自由=能力-欲望
这个公式可能没那么严谨,但提升能力扩大自己的选项范围;是从积极入世的角度,获得更大的自由;
而减少自己无谓的欲望,则是减少现实生活对自己的羁绊,从出世的心态来获得自由。
这个自由观,更有行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