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说明:
1. 斜体加感叹号 highlight 系统发育
2. 粗体 highlight 结构与适应
原生动物门
- _简单而复杂!:
- 简单:多数为单细胞,具有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核这些基本结构;
- 复杂:分化出不同的胞器来行使各种生命活动。_
- 外壳:有的体表具几丁质、硅质、钙质或纤维质外壳;
- 伪足与鞭毛纤毛!:运动胞器;
- 包含全部营养类型:植物性、腐生性、动物性营养(摄食);
- 伸缩泡:膜状结构的排泄胞器,排出体内过多水分,并兼有排泄作用;
- 有性与无性生殖:
- 无性:二分裂、出芽、复分裂(核先多次分裂)、质裂(多核的原生动物);
- 有性:配子生殖、接合生殖(交换核物质);
- 包囊:在不良环境中或其他原因,分泌物质凝固后包裹自己;合子分泌的特称卵囊;
- 简单的群体!:少部分种由多个细胞集合成群体,细胞没有形态和功能上的分化。
分类
- 鞭毛纲:鞭毛为运动胞器,可附着、捕食和感觉;
- 肉足纲:伪足为运动胞器,可摄食;
- 孢子纲:无运动胞器(一定阶段有鞭毛或伪足);寄生生活,普遍世代交替;有顶复合器,可能用于侵入宿主;
- 纤毛纲:纤毛为运动胞器;大多数自由、捕食生活,因而有胞口;
系统发育
- 鞭毛纲最原始:它具所有 3 种营养方式;
- 肉足纲从原始鞭毛虫发展出来:配子多具鞭毛;有些种类鞭毛和伪足同时具有;
- 纤毛虫为原始鞭毛虫的另一分支:纤毛与鞭毛结构一致;
- 孢子纲可能源于鞭毛纲:配子具鞭毛;
中生动物门
小的蠕虫状,细胞数目固定,单层具纤毛的体细胞包围着中央的轴细胞;全部寄生,体细胞具营养功能,轴细胞具生殖功能;
- _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
- 古生物学证据:化石体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 形态学证据:现存各种动物类群可形成简单到复杂的序列;
- 胚胎发育学证据:所有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都由 1 个受精卵开始。_
- 多细胞胚胎发育:
- 受精:双重遗传性,保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更强的生命力;
- 胚层分化:
- 内胚层:消化管大部分上皮、肝、胰、呼吸器官、生殖与排泄器官的小部分;
- 中胚层:肌肉、结缔组织、生殖与排泄器官的大部分;
- 外胚层:皮肤上皮、神经组织、感觉器官、消化管的两端;
- 生物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 _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 群体学说:
- 原肠虫:类似团藻的球形群体内陷;
- 吞噬虫:单层细胞的群体,个别细胞摄食后移入;似浮浪幼虫;
- 合胞体学说:多核纤毛虫,然后每个核分别形成细胞;_
- 群体学说:
多孔动物门(侧生动物门)
最原始的、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出芽生殖,或以水为媒介的配合生殖。再生能力强。
- 不对称的体型:只有少数或局部对称,与固着生活或附于水中物体的生活方式适应。
- _分化不明显!: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体壁为两层上皮细胞及其间的中胶层。
- 体表为 扁平细胞、孔细胞和其周围的肌细胞(据说有不成系统的神经细胞);
- 中胶层 有骨针(硅、钙、角质)和类蛋白质的海绵丝,散布着变形细胞、原细胞、芒状细胞、成骨针细胞和成海绵细胞;
- 体壁里侧 为领细胞,进行细胞内消化。_
-
特有的水沟系:
- 单沟型:水流从入水小孔直到中央腔;
- 双沟型:内、外壁均凹凸折叠,水流从 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辐射管、后幽门孔,到中央腔,领细胞都在辐射管中;
- 复沟型:最复杂,辐射管膨胀为鞭毛室,后幽门孔以流出管汇入中央腔,中央腔壁由扁细胞构成。
- 逆转现象!:在胚囊的动物极向内生出鞭毛,植物极开口;翻转,具鞭毛的一侧翻到囊胚表面(称两囊幼虫,随水流逸出母体);具鞭毛一端的动物极内陷,形成内层。(一般动物是植物极内陷。)
系统发育
- 来自原始群体鞭毛虫的侧支:非后生动物,因而又称侧生动物。
- 原生性:多孔动物的结构与机能与原生动物相似,又具有与领鞭毛虫相似的领细胞;
- 多细胞性:个体发育中有胚层存在,细胞不能无限制生存,核酸和氨基酸与其他多细胞动物相似,属于多细胞动物;
- 特异性:但胚胎发育中有逆转现象,又有水沟系、领细胞、骨针等特殊点。
扁盘动物门*
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之一!无对称性,仅分背腹面。虫体为一层具鞭毛的上皮细胞,背面细胞扁平而腹面细胞柱状;体内充满实质,有许多变形细胞,因而体型易变;无消化腔。行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
- 与其他动物缺乏关联性,最接近合胞体假说中的多细胞动物始祖。
- 无逆转现象而不属于侧生动物,因而属于后生动物,但非真后生动物。
刺胞动物门
真正的后生动物!再生能力也很强。
- 辐射对称!:通过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适应水中固着的或漂浮的生活。
-
真正的两胚层!:皮层、胃层(不算中胶层),开始有简单的组织分化。中央是消化循环腔(腔肠),可进行细胞内、细胞外消化,被消化的营养物质在腔内循环而到达身体各部分。
- 皮肌细胞:组成皮层和胃层。
- 有肌原纤维,执行运动功能;
- 肌原纤维与三胚层动物的相似,因而皮肌细胞为最原始的肌肉细胞!
- 胃层的可伸出伪足或具鞭毛以打动水流,具营养功能。
- 有肌原纤维,执行运动功能;
- 腺细胞:胃层中,分泌消化酶进行细胞外消化;垂唇的胃层中,分泌润滑物;水螅基盘的皮层中,分泌物用于附着;还能分泌气体,气泡使水螅上浮。
- 间细胞:零散分布在皮肌细胞基部,小圆形未分化,可分化为各种细胞。
- 刺细胞:内具刺丝囊,间细胞分化而成,一般在皮层皮肌细胞内或细胞间。
- 感觉细胞:皮层、胃层的皮肌细胞间。
- 散漫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中胶层近皮层的一侧,有2个以上突起,联络成网状,与感觉细胞及皮肌细胞联系,使刺胞动物对刺激有协调的反应。
- 皮肌细胞:组成皮层和胃层。
- 水螅型与水母型。
- 固着生活的水螅型:圆筒状,一端为固着用的基盘,一端有摄食的口和围口的触手。
- 漂浮生活的水母型:圆盘状,突出面称外伞,凹入称下伞,下伞中央悬着垂管,末端为口。消化循环腔分出许多辐管,与伞缘的环管相连。伞缘上还有触手囊和平衡囊等感觉器官。
- 世代交替:水螅期无性生殖产生水母型个体,水母期个体有性生殖产生浮浪幼虫及再发育为水螅型个体。
- 多态现象:
- 二态现象:水螅纲中有许多营群体生活的种类含有营养体与生殖体两种形态与机能完全不同的个体。
- 多态现象:群体中如果包括两种以上不同形态与机能的个体。
- 生物学意义: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劳动分工,通过群体中个体的形态分化来担任不同的生理机能,使得群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分类
- 水螅纲:有世代交替,生殖细胞来自外胚层。
- 钵水母纲: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非常退化,常常以幼虫形式出现。
- 立方水母纲:水螅体小,水母体大,水螅体直接转变成水母体。
- 珊瑚纲:只有复杂的水螅型,没有水母型,多生活在暖浅的海底。
系统发育
- 祖先为群体鞭毛虫:刺胞动物发育一般经过浮浪幼虫阶段,形如吞噬虫学说说中的群体鞭毛虫。
- 水螅纲最低等:两生活型都简单,生殖细胞自外胚层;
- 钵水母纲和珊瑚纲分别发展了水母型和水螅型:生殖腺自内胚层,可能分支于水螅纲。
栉水母动物门*
形态结构类似水母,浮游或爬行,两侧辐射对称明显!
- 八行栉板:一个栉板是一列基部相连的纤毛,板下有肌纤维。
- 触手囊/鞘:在有触手的种类的身体两侧各一个,里面各有一条触手,触手上没有刺细胞,但有大量黏细胞。
- 神经系统集中:在 8 行栉板下,形成 8 条辐射神经索。
- 简单而特化:4 种传导系统,有研究价值,引起科学家兴趣;
- 感觉器官也集中:都在反口面,结构较复杂。
- 不发达的中胚层:发展为肌纤维;
栉水母类比刺胞动物略高等,但被认为是盲端,与三胚层动物没有直接关系。
扁形动物门
出现两侧对称和中胚层!
- 两侧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背面保护,腹面运动,前端集中神经和感觉而使运动定向。不仅适于游泳,也适于爬行,是上陆的重要条件。
- _中胚层!:
- 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化,为结构的复杂完备提供物质条件。
- 复杂的肌肉层增强里运动机能,因而可摄取更多食物,促进新陈代谢加强,因而又促进了排泄系统——原肾管系的形成,同时又因接触多变的环境而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发展。
- 中胚层形成实质组织(是细胞结构哟)可储存养料和水分,动物可耐饥饿和抗干燥,是上陆的基本条件。_
- 皮肤肌肉囊:中胚层形成 3 层复杂的肌肉结构与表皮组成的体壁。其内填充实质组织,包埋所有器官。
- 原肾管:焰细胞。调节体内水分、渗透压和一些代谢废物。真正的排泄物(如含氮废物)由体表排出。
- 梯式神经系统:脑向身后端发出若干纵神经索,以横神经相连。是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
- 生殖系统:中胚层的出现产生了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生殖细胞能被排到体外,出现了交配行为和体内受精,是上陆的必要条件。
涡虫纲
自由生活,体表有纤毛、杆状体(含有毒黏液),典型的皮肤肌肉囊,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比较发达。
吸虫纲
寄生,多为内寄生。
- 运动机能退化,无纤毛、杆状体,有吸附器;
- 上皮融合为具小刺的皮层(一层合胞体,方便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退化,内寄生种类的感觉器官消失;
- 内寄生厌氧呼吸;
- 生殖系统复杂,机能发达,复殖亚纲有世代交替并更换宿主。
绦虫纲
全部内寄生。
- 除单节绦虫外,虫体分节:头节、幼节、成节、孕节。
- 头节是附着器,较复杂。头节后是颈节,产生新节片。每个节片均有发达的生殖系统。
- 无消化器官,靠体表微毛吸收寄主营养。
系统发育
- 浮浪幼虫样的祖先:演变为无肠目涡虫;
- 吸虫由涡虫适应寄生生活:吸虫的神经、排泄等系统极似单肠目涡虫,幼虫时期又带纤毛,且部分共栖生活的涡虫的纤毛和感觉器官退化;
- 绦虫纲起源于单肠目:绦虫排泄和神经系统似单肠目涡虫,单肠目中更有以无性繁殖组成链状群体的现象。
纽形动物*
与扁形动物相似,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
有完整的消化管!有初级的闭管式循环系统!间接发育有帽状幼虫。与扁形动物相似但更高级,因而独立一门。
环口动物门*
仍为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
营养体口器呈漏斗形,环口有一圈发达的纤毛。有完整的消化管!U型,开口在口漏斗外侧底部。
分子水平的信息显示,介于扁形和假体腔动物之间,但与假体腔动物中的内肛动物关系更近。
线虫动物
假体腔动物的代表。完全消化管, 原肾型排泄系统,体表
- 体表:被有角质层,需要蜕皮;有的体表具环纹,即假分节;
- 体壁:皮肌囊
- 有内凸的上皮索,即背线复线两侧线。有的上皮细胞为合胞体,细胞核只排列在上皮索中。
- 内胚层形成肌肉层,只有纵肌,细胞体延伸出线状,连接到背、腹索上接受神经支配,绝无仅有。
- 假体腔:中胚层都在体壁上,因而无脏壁无体腔膜;充满体腔液,但没有游离的细胞(所以才能叫体“腔”)
- 消化管:完整;前肠、后肠均为外胚层内凹而成,因而具角质膜。
- 排泄器官:腺型和管型,后者由前者演变而来。
- 腺型:1~2 个原肾细胞,吸收体腔液中的代谢废物,由腹侧的排泄孔排出。
- 管型: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而成,2条纵贯侧线的排泄管。
- 神经系统:有围咽神经环!向后发出6条神经,侧线上两对合并为两条。有脑环,形成神经节。
无尾感器纲
尾端无尾感器,有尾腺,腺型排泄器官。
尾感器纲
尾端具一对尾感器,无尾腺,管型排泄器官。
系统发育
研究有限,还需更多信息。
轮虫动物门*
体微小,似原生动物,分头、躯干、足三部分。有咀嚼器。常孤雌生殖。构造与发育像涡虫。
- 头冠:有1~2圈纤毛,用于游泳、摄食,有的特化为刚毛,可感觉;
- 轮器:有的种类头冠上部裂开,形成 2 个纤毛轮器。
- 兜甲:体被角质膜,在躯干部增厚,称兜甲,有刺或棘。
- 足:具足腺,黏附用,可爬行。
腹毛、棘头、线形、颚口、微颚、铠甲、内肛、动吻动物门
其他的假体腔动物。略。P119
环节动物门
真体腔!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
分节现象:身体由前向后分成许多形态相似的段,每一段就是一个体节。
- 起源于中胚层。
- 同律分节:除前端 2 节及末 1 体节外,其余个体节在形态上基本相同。
- _真体腔: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空腔,被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包围。
- 外侧中胚层:分化成肌层和壁体腔膜,附于外胚层;
- 内侧中胚层:分化成脏体腔膜和肌层。附于内胚层;
- 意义:使消化管有了肌肉层,提高消化机能;消化管与体壁被隔开,促进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_
- 循环系统:真正的闭管式循环,原体腔的残留;血流恒定。
- 肾管:体腔中开有肾口,体外开有肾孔。
- 体腔管:中胚层的体腔上皮细胞向外长成。占主流。
- 后肾管:外胚层的后肾管伸到体腔内与肾口相接;
- 混合管:体腔管与原肾管接合。
- 链式神经系统的出现!:每个体节都有一对神经节;体前端咽背侧有一对咽上神经节,愈合成脑。各种感觉器官。
- _疣足与刚毛:
- 疣足:附肢,双层结构:背叶和腹叶,其间有足刺,生刚毛;
- 刚毛:表皮细胞内陷成刚毛囊。_
原环虫纲和吸口虫纲
原环虫体表无分节,表皮为纤毛上皮,是最原始的类群;吸口虫身体扁平,外表不分节但神经系统分节。
多毛纲
多数自由生活,分游走类和隐居类。
原始种的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但大多数多毛类有鳃作为呼吸器官,是体壁的突起或疣足的背叶、背须变成。
- 疣足:典型,分背叶腹叶。
- 围口节:位于口前叶之后,几个体节愈合而成,有围口触须;口前叶与围口节之间的腹面为口,共同组成多毛纲的头部。
寡毛纲
蚯蚓。体表黏液;头部退化;疣足退化而生刚毛;口前叶可伸缩;眼点退化而后部感官;生殖带;食管后有发达的砂囊;
蛭纲
蚂蟥,外寄生生活(吸血)或肉食。体前端有口吸盘;体末 7 节愈合成后吸盘;体内无隔膜;无刚毛;真体腔退化而出现血窦;
- 血体腔系统:真正的血管系统消失,以血窦取代,成血体腔管,血窦液即为血体腔液。
- 吸血:口腔内 3 颚片上有密齿,以咬破宿主皮肤;咽部有单细胞唾液腺,分泌蛭素,抗凝血、溶解血栓。
系统发育
- 起源于扁形动物涡虫纲:
- 环节动物的原始性:环节动物的担轮幼虫和某些成虫有原肾管;多毛类为螺旋卵裂同多肠目涡虫;担轮幼虫与扁形动物的牟勒氏幼虫相似;
- 涡虫的环节性:三肠木涡虫有原始分节现象;
- 多毛类分支出寡毛类,原始寡毛类分支出蛭类。
与环节动物有关的其他小门类
略。P152
软体动物门
身体柔软;无明显体节,但可区分为头、足、内脏 3 部分;神经系统差异大;
- 外套膜:由两层上皮构成,外层可分泌外壳;内层具纤毛,摆动水流以完成呼吸、摄食、排泄。
- 伸展:外套膜由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内脏团;
- 包围:外套膜与内脏团间形成外套腔,内常有鳃、足、肛门、肾孔、生殖孔;
- 愈合:两侧的外套膜可于后缘愈合,形成出水孔/管、入水孔/管。
- 贝壳:角质层、棱柱层、珍珠质层。
- 成分为碳酸钙和少量贝壳素。
- 外两层由外套膜边缘分泌而成,分泌机能受食物、温度等影响,使贝壳表面形成生长线。
- 发达的消化腺:有唾液腺、胰、肝。
- 舌齿:软体动物特有器官,位于口腔舌突起上,排列有角质的锉刀状的齿。
- 开管式循环系统:真体腔退化(只剩围心腔、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因而有血窦。但头足类为近闭管式,适应其快速游泳的能力。
- 鳃和肺:均为外套膜内面发展而成。
- 肾管:仅少数幼体为原肾管。河蚌的凯泊耳氏器有一定排泄作用。
无板纲
原始种,蠕虫型,无贝壳,但有具石灰质细棘的角质外皮,腹侧中央有腹沟;体后排泄腔内有 1 对鳃;穴居,无眼、触角等感觉器官;竟然是肉食性。
单板纲
绝大多数已灭绝近 4 亿年;左右对称,贝壳向前倾斜;无扭转现象;
多板纲
椭圆型,背隆腹平,背上有 8 块石灰质贝壳;贝壳周围有一圈外套膜,称环带,有小针小棘。足宽大,吸附力强,常附于沿海潮间带岩石上。雌雄异体。
- 原始性:真体腔发达;梯状神经系统;无外套腔,而有足与外套膜间的外套沟。
腹足纲
有交配行为,陆生种雌雄同体。
- 腹足:叶状,位于腹侧,营活动性生活;足上有单细胞粘液腺;
- 螺贝壳:螺旋状,分螺旋部(内脏)和体螺层(头和足);壳口盖有石灰质或角质的厣,足分泌而成。
- 4 神经节:脑、足、侧、脏,有多种感觉器官。寄生种无明显神经系统,感觉器官极度退化。
- 身体不对称:有扭转学说(水流使贝壳压住外套腔在后缘的开口,妨碍了呼吸、排泄。),被扭转的一侧心耳、鳃、肾都退化了。
瓣鳃纲
身体侧扁,两侧对称,有 2 片外套膜和贝壳;头部消失;被动地捕食。
- 各种鳃:原鳃、丝鳃、真瓣鳃(河蚌)、隔鳃,呼吸及滤食。
- 斧足:身体腹面的一个肌肉突起,斧状,伸缩而移动,或挖沙潜入,或挺进跳跃。
- 简单消化系统:无齿舌,无腺体。
- 3 对神经节:脑、足、脏。原始的种类有 4 节。
头足纲
- 头、足、躯干:
- 头:位于体前端,顶端为口,口周有口膜;头两侧一对发达的眼,真的很发达;眼后椭圆型的嗅觉陷。
- 足:环列于头前和口周,8 只、10 只或数十只腕;部分位于头和胴部之间的腹面,成为漏斗。
- 内壳:贝壳包埋于外套膜内,强化身体、减低密度。有的内壳退化掉了。
- 软骨:头软骨、颈软骨、腕软骨等。
- 近似闭管式循环系统:前后伸出大动脉。
-
最复杂的神经系统:中枢、周围、交感神经系统。还有发达的感觉器官。
- 眼:构造似脊椎动物的,但由外胚层内陷形成。
-
凶猛的肉食者:游泳、底栖、浮游。
- 游泳:多为漏斗喷射。很耗能,因而有的用腕来在海底行走(乌贼),或用鳍(外套膜上的翼状肌肉)来推进。
- 色素细胞:位于单层上皮细胞之下,扁平状,细胞膜有弹性,周围有辐射状的肌纤维,收缩扩大使肤色深浅变化。
- 墨囊:直肠末端近肛门处的直肠盲囊,梨形,囊内腺体分泌墨汁,可由肛门排出。
- 雌雄异体!
掘足纲
无鳃、以外套膜呼吸;雌雄异体。
- 管状贝壳:象牙状,外套膜也呈管状,头足孔大而肛门孔小;
- 头部不明显:前端有吻,吻两侧有许多头丝;头丝能伸缩、末端膨大,有触觉、摄食功能。
- 柱状足:在吻的基部之后,但可伸长到壳外,挖掘泥沙。
- 循环系统弱:心脏仅有一室,无心耳无血管;
系统发育
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同祖先,异分支:
- 许多海产软体动物的胚胎发育中有担轮幼虫,与许多环节动物的幼虫相似;
- 都有螺旋型卵裂;
- 都是后肾管型,真体腔;
门内系统发育:
- 单板纲、无板纲及多板纲独立分支:比较原始,真体腔发达、极似梯式神经;
- 腹足类也原始:生活活跃、头部发达。
- 瓣鳃纲来自腹足类:原始种类具楯鳃、足部具跖面,似腹足类;
- 掘足类两个可能性:
- 瓣鳃纲:头不明显,筒状外套膜由两片与合成,肾成对,脑神经节与侧神经节分开;
- 祖先分支:无鳃、无心脏(不肯定)、贝壳筒形;
- 头足纲祖先分支:原始形状与高度演化特征同在。
- 化石多、起源早;
- 原始特征:生殖腔与体腔相通(无板纲);胚胎早期无肾(多板、无板纲);生殖导管源于体腔导管(多板纲);
- 高级特征:结构复杂,神经系统高度集中,有软骨包围;眼的结构复杂;闭管式循环系统;直接发育、无幼虫期;
节肢动物门
节肢就是具关节的附肢。
-
异律分节!:体节发生分化,各体节的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体节既分化又组合,增强了运动能力,提高了动物的趋避能力。
- 体节:顶节与尾节之间、由胚胎分节形成的节。
- 体部:机能和结构相同的体节组合在一起。如头部、胸部、腹部。
-
外骨骼!:节肢动物外表坚硬厚实的甲壳,主要为几丁质和蛋白质,分三层,外面再被薄的蜡质层。
- 蜕皮现象:外骨骼为非细胞结构,会限制动物的生长。
- 过程:上皮脱离旧外骨骼,产生新的外骨骼;同时分泌蜕皮液,分解旧外骨骼以被上皮细胞吸收;旧外骨骼变薄后破裂,动物钻出。
- 新骨骼是柔软、皱褶的,可随身体膨胀而扩张。
- 功能:
- 支持:保持体型;
- 运动:外骨骼是肌肉的附着点;
- 保护:防止水分丢失和病原体的侵入(蜡质层和几丁质的致密性);
- 感觉:外骨骼上的突起是感觉器官的一部分。
- 蜕皮现象:外骨骼为非细胞结构,会限制动物的生长。
-
具关节的附肢!:附肢是空心的,里面有发达的肌肉;与身体连接处有活动关节,附肢本身也分节;
- 双肢型:原肢的顶端发出内肢和外肢。
- 原肢:是附肢的基干部分,分 3 节,亚基节、基节、底节。两侧常有突起,称内叶、外叶,这些突起可特化为颚基、肢鳃。
- 单肢型:双肢型的外肢退化掉。
- **附肢的意义:
- 分节:大大增强附肢的灵活性,使节肢动物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更强;
- 特化:形成口器、触角、运动足、书鳃、外生殖器等,以适应环境。**
- 双肢型:原肢的顶端发出内肢和外肢。
- _发达的肌肉:横纹肌(之前的只有平滑肌或斜纹肌)! _肌纤维多,伸缩力强,且集合成束;肌肉的发达是增强运动能力的关键。
-
混合体腔!:真体腔退化(只剩生殖管腔、排泄管腔和围心腔),且围心腔壁消失而导致原体腔与真体腔相同、混合。里面全是血,又称血腔。
- 开管式循环:血压低,据说可以避免失血过度。
- **强力的消化系统:节肢动物的运动能力和活动范围大,因而能耗高。
- 吃:节肢动物捕食、摄食、碎食的结构强于环节动物;
- 屯:中肠突出物、肠道周围的脂肪细胞(六足动物),都为了储存养料,对陆栖生活至关重要;
- 回:多数都有 6 个直肠垫(直肠乳突),从排遗物中回收水分。**
- 鳃和气管:
- 鳃:水生种才有,是体壁的外突物;
- 气管:陆生种有,是体壁的内陷物;外端的气门与外界相通,内端在体内延伸、分支,直至细胞;是动物界最高效的呼吸器,与众多陆栖节肢动物的剧烈活动相适应。
- 还有书肺、书鳃、足鳃、气管鳃等呼吸器官,甚至部分小型水生种只靠体表呼吸。
- 绿腺与马氏管:适应旺盛的代谢
- 绿腺:与后肾管同源,有腺体部和膀胱;
- 马氏管:中肠与后肠间的单层细胞管壁细管,直接从血体腔中吸收代谢物,排出后肠。可将代谢产物由溶解态浓缩为结晶态,最大限度减少水分丧失。
- 相应的神经系统:基本上同环节动物一样为链式,但由于异律分节,一些神经节愈合成为较大的神经团,与身体分节相应。
- 感觉器官:相当复杂,平衡、触、视、味、嗅、听。
三叶虫亚门
完全灭绝。身体分一中轴两侧叶,故称三叶虫。生活在浅海,可游移可爬行,用足鳃呼吸。
螯肢亚门
具螯肢而无触角,故称螯肢亚门。肢口纲(鲎)、蛛形钢(蜘蛛蝎子螨)、海蜘蛛纲。
- 分节愈合:分头胸部和腹部。一对螯肢在头胸部上;头胸部和其他体节上个长一对足;腹部以尾节或尖刺终结。(请想蝎子)
- 螯肢:位于口器前,很多种类的螯肢具毒腺,用于摄食和防御。
- 脚须:位于口器后,基部有锯齿状颚基以磨碎食物(肢口纲)。
- 消化管狭窄:肉食性、草食性和腐食性,但多数种以动植物的汁液为食,故此为适应。
- 气管起源于书肺:陆生种有的只有书肺,有的有书肺和气管,有的只有气管。
- 蛛形纲的总神经团:所有神经节都愈合了。
- 卵生和卵胎生:多数卵生,少数卵胎生。
甲壳亚门
绝大多数生活在水体中,浮游或底栖。有内分泌系统;
- 头胸甲:第 6 头节背面的上皮层皱褶向后延伸扩大,包被了头胸部背侧,并分泌出宽大的甲壳。
- 复杂的特化附肢:第一对附肢是单肢型,其他全是双肢型;可感觉(触角)、咀嚼(大颚)、保持食物(小颚)、行走(步足)、游泳(游泳足)。
- 叶状肢:扁平无关节,较原始,分外叶、内叶;
- 杆状肢:细长具关节,只有内肢再分多节;
- 复杂的消化系统:大型种以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水草为食;
- 磨胃:胃内面有角质膜增厚,形成骨板和硬齿等,既可碎化又可过滤食物;
- 发达的消化腺:如虾的肝胰腺;
- 高低神经系统:低等类群的中枢神经系统保持梯型,而头胸部发达的蟹类已愈合成一个大的神经团。
- 持续蜕皮现象:很多种在成熟后还能继续蜕皮。
六足亚门
分为头胸腹 3 个体部。
- 头壳:顶节和前 6 个体节完全愈合;
- 口器:头部后 3 体节的附肢特化成 3 对口肢,与上唇和舌组成口器;还可变化为嚼吸式、虹吸式等;
- 胸部:3 个体节愈合成;
- 3 对足:由三对附肢变成;有跳跃足、开掘足、携粉足等;
- 2 对翅:由中胸和后胸近背面左右侧壁的扁平褶突——翅芽发育成;
- 腹部:11个体节和尾节;成虫尾节退化,末 3 节退化愈合;
- 附肢退化:只保留第 11 腹节的一对尾须,及 8、9 腹节的附肢特化为产卵器或交配器;
- 气门:有 8 对气门在1~8腹节两侧;
- 血淋巴:血液兼有淋巴液特点;
- 呼吸与排泄的适应:主要排泄器官是马氏管,呼吸器官是气管,适应陆地生活。
- 围食膜:中肠内,将食物和肠壁细胞隔开,防止肠壁被磨损;可透过消化酶和营养物;
- 发达的神经系统:有无脊椎动物中最发达的脑;
- 中枢神经系统:脑、食管神经节、腹神经链;
- 发达的感受器官:触角司感觉、嗅觉;口器有味觉;听觉器;全身有触毛感受任何压力变化;单、复眼视觉器;
- 外激素:内分泌系统可产生外激素;
-
生殖复杂:各种的产卵器和多样的生殖方式,是长期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的结果,对种群延续很重要。
- 多胚生殖:受精卵发育成雌虫,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虫,用较少营养物质和较短时间繁殖大量后代;
- 变态发育:幼虫在发育过程中需经过或多或少的变化才变为成虫。
- 完全变态:幼虫与成虫差别大,卵 -> 幼虫 -> 蛹 -> 成虫;
- 不完全变态:幼虫与成虫外观差别不大(体型小、无翅),卵 -> 幼虫 -> 成虫;
- 无变态:少数,幼虫与成虫只是个体大小和性器官有差异。
-
休眠和滞育: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 休眠:不良条件不食不动、停止生长发育,劣境界解除后恢复正常;
- 滞育:长期适应不良环境的遗传特性,在劣境来到前就已进入滞育;
- 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同一性别的个体间在形态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在社会性昆虫中表现突出,非社会性昆虫中也会缘起季节、种群密度、食料等。
- 社会性:亲体与其子代在一个巢穴里共同生活,成虫间具永久的生活关系,以超越个体的特征相互辨认,并分工合作,是一个世代重叠生存适应的统一体。常伴随多态现象。
- 拟态和保护色:前者与另一种生物很相像,后者与生活环境中的背景相似。是长期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
- 集群性:同种动物的大量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受外激素影响。
- 昼夜节律:生物钟,是其身体全方位发展、生理机能不断提升的综合结果。
- 食性的多元化:以化学刺激识别食物;遗传决定,是上一代长期适应的结果。
- 趋性明显:趋性是动物对某种刺激进行趋向或背向的定向活动,是动物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多足亚门
大多数体表无蜡质层,因而生活环境湿润(热带的土壤和腐殖质中);异律分节程度低,分头部和躯干两部分(蜈蚣);典型的链式神经系统;
系统发育
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证据有:身体分节;链式神经系统;绿腺、鄂腺与肾管同源;叶足与疣足相似。节肢动物的祖先可能一元或多元,未确定。
- 甲壳亚门的起源被认为是单元的(但可能由祖先在不同时期多次演化出来),祖先称原甲壳动物,是发现最早的节肢动物化石,与现存最原始的头虾纲最近似。
- 三叶虫可能是自原甲壳动物演化出来的第 1 主支,在寒武纪早期盛极而灭于二、三叠纪;
- 六足亚门与甲壳类最近缘,有”六足类 + 甲壳类“的”泛甲壳动物“一说,得到分子、发育生物学、形态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支持。
- 六足动物内部的演化路线基本为:无翅到有翅,无变态到完全变态;
缓步动物门*
体分 4 节,有 4 对生锐爪的附肢,体被角质层或甲质层的背甲;
- 节肢动物的近亲:肌肉系统发达(横纹肌);口器复杂(吸);前肠腺体多;马氏管;链式神经系统(4 神经节);雌雄异体,直接发育;隐生状态(生命力最强的动物);
- 原始性:没有专门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体细胞数目恒定;
有爪动物门*
圆柱或蠕虫状,分节,但头部不明显,躯干部的腹面有 14~43对足;古老而演化慢的动物,有被列为节肢动物的一个纲;
- 与节肢动物的一些相似点:体被薄的角质层,可蜕去;真体腔退化而有血腔;以不分支的气管呼吸;有带膀胱的肾管;
- 原始性:体壁是皮肤肌肉囊;足是体壁的突起,不分节;
五口动物门*
圆柱状或略扁的蠕虫状,透明,寄生性。
- 介于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之间:链式神经系统;
- 环节特点:体表分节而体内不分;体壁肌肉排列成环形及纵行层;
- 节肢特点:发育中周期性蜕皮(厚的角质层);幼虫具腿状附肢;体壁肌肉为横纹肌;具血腔;
- 寄生性:口部具 2 对钩,以附着于寄主的组织上;没有呼吸、循环及排泄器官;
总担动物*:腕足动物、外肛动物和帚虫动物
略。p248
毛颚动物与异涡动物*
都是后口动物。略。p254
棘皮动物门
体表有颗粒状突起、棘刺、疣足和肉刺等;(海星)
- 对底栖、缓慢挪移生活的适应:
- 次生辐射对称:两侧对称的幼体,发育为辐射对称的成体,分为中央盘和腕;幼虫至少要过短期的固着生活。
- 管足:水管系统的一部分,通过水压引起管足的伸缩,以此缓慢移动。
- 感觉器官不发达:无特定感觉器官,而由其他器官代行;
- 内骨骼:体壁真皮中结缔组织分泌小骨片,成网状骨骼,有的愈合;有保护和运动功能;
- 中胚层神经系统:无神经节,有 3 套神经系统,中、下神经系统来源于中胚层;但一般外胚层的外神经系统较发达;
- 水管系统:由中央的环水管辐射出辐水管,环水管上有石管与外界相通,有排泄功能和部分呼吸功能。
系统发育
无脊椎动物中的高级类群,最接近脊索动物:后口;肠腔囊发育成真体腔;中胚层产生外骨骼;耳状像半索动物的柱头虫幼虫;
半索动物门
蠕虫状,两侧对称而背腹明显,分为吻、领和躯干;
- 吻:身体最前端,内有吻体腔,借液压伸缩;
- 领:领内有领体腔,也伸缩;
- 口:位于吻、领交汇处的腹面;
- 口索:口腔背壁出向前突出的短盲管,至吻腔基部,可能是脑垂体的前身。
- 鳃囊:呼吸器官,口后咽部的各个鳃裂以”U"型鳃囊通向体表;
- 排泄的脉球:开管式循环系统,心囊(功能如心脏)将血液注入前方的脉球,脉球把代谢废物过滤到吻腔;
- 发达的神经:紧贴表皮的背、腹神经索,全身表皮基部布满神经感觉细胞;
- 早期的背神经管:背神经索伸入领部处有狭窄的缝隙,此处发出的神经纤维聚集成丛。
系统发育
为什么不是脊索动物:
- 口索很可能是分泌器官,而不是脊索;
- 有腹神经索、开管式循环、肛门在身体末端等低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