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彼得·蒂尔认为,我们应该扭转对垄断的观念,在静态的社会中,垄断才是一件坏事。所谓静态的社会是指接近于零和博弈的社会,社会中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人占有,其他人都不能再拥有。而动态社会的价值是创造出来的,当谷歌、百度、阿里巴巴或者腾讯这样的公司,创造出大量的价值后,能赚到自己应得的部分,且其他人并没有因此而受损。所以目前的社会,完全可以称为一个动态的社会。 彼得·蒂尔强调,垄断是一件好事。我们要做公司,就要想办法打造一家垄断的公司。只有垄断,才能拥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才能保证足够的研发和创新投入,才能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
所有的垄断企业最后都要去打造一个边际成本为零的生意:每增加一个客户或者减少一个客户,对于企业的成本几乎没有影响。
这段对垄断的解释,让我醍醐灌顶。以前对垄断一直持有贬义的看法,甚至在看完李开复、傅盛等人写的《创业就是垄断细分市场》后,仍然不是很理解垄断到底是好是坏。直到看了这段话,如梦初醒。大学教材中对垄断的定义,已远跟不上现在的产业发展。新兴事物每天都在出现,老的巨无霸垄断市场的时代已经风光不再。同样,在某些细分行业内的龙头逐步蚕食市场,慢慢的巨头们面铺的太开,在点上无力对抗,老而不死。如上述所言,新兴环境下的垄断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各个创业公司必须达到的地步才能生存下去。对静态社会中,更多的是零和博弈,垄断对经济发展是有破坏性的,在一个存量市场中,一方发展必然导致另一方受损。而在一个强调增量的市场中,结果完全不同,在增量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原存量市场并非一定会受损,反而很大的可能是增量市场提供的服务是为了提升原存量市场运作的效率。
6、这个世界有两种法则:社会法则和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就是靠关系,而自然法则就是靠努力。在春天播下种子,不断地呵护它,给它浇水施肥,到了秋天,才能收获庄稼,这就是自然法则。人的一生中,社会法则偶尔起作用,但是如果你把时间拉得足够长,就会发现自然法则总是在起作用。 如果一个人短视,就说明他只看到了社会法则,而没有看到自然法则。我们要懂得从自然法则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成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因果,你得下很大的功夫,才能得到一个相应的结果。
这个观点有些接近事项的本质了。可能这个世界就是遵从了这两种看不见的法则,但法则总是用来掌握的,像各种玄幻爽文中不约而同的规矩一般,主人公打怪升级到最后,一定是学习掌握法则之力,因为这才是世界的根本,是世界运行遵循的本质力量,达到这种地步,方才称得上一方天地之主……说远了,那些爽文很多都是作者YY的,但也不乏少量作品有严密的逻辑和结构,经得住推敲的。如果你认识了这个世界的一些“暗规则”,并能够接受、利用它,那才是开挂的人生。
但很可惜的是,我们周围看到的大部分人其实内心是相信社会法则的,包括他们做事的方式、处事的态度等,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大家更相信社会法则的力量,这里不评价究竟是社会法则更好用,还是自然法则更优越,仅是想说我们有必要理性看待,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一定是自然法则的力量更强大,但对于某个个体而言,在他有限的生命历程中,也不排除社会法则对他人生的益处远超自然法则。社会法则通常是跨越式的,有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无则“十年寒窗无人问”,只有慢慢熬;而自然法则则是循序渐进式的,不会大起大落,不会一夜暴富,它贵在日积月累,水滴石穿。不同背景的人,对两种法则的看法应该有所不同,这是正常且必要的。如能在平日里遵循自然法则,厚积薄发,在关键时刻凭借社会法则,平步青云,自我持续精进且懂得如何借势,这可能是能想到的最优雅的人生了。
其实现在在工作中,分公司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在持续精进,依靠自然法则的力量成长,已经有一定积累,但在社会法则的运用上,还略显单薄,如何整合总部资源和信息,促进分部的市场业务开拓,人员能力提升,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7、这就像打井一样,如果你的坑足够深,最后就能变成一口井;如果你的坑不够深,挖得再多也只是一个一个的坑。
一个有趣的比喻。想喝水,得挖井;挖井先挖坑;坑不够深,再多也只是坑。
8、你从团队、客户、产品、市场和秘密配方五个维度来考量一家公司的时候,就会找到这个市场上真正的大机会。
一个套路,学习了。人生其实存在快捷键的,有的人称之为规律,有的称之为模式,有的称之为框架,当然也可以说是套路。生活中有很多套路,只要善于总结,效率的提升是必然结果。在众多打着知识服务的产品中,其实更多的也是采用这种套路化的形式体现,比如将某个知识点或者某项技能总结成几个步骤,一般人按照步骤走,结果总不会太差,而步骤来源于总结,套路就是总结的产品化结果。
以上是读《工作就是最好是修行》,中间过程中有些思想与前段时间读的书能有碰撞,是件很美妙的事,这也坚定了读书成长的决心。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