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大巴的车上,重新读起里尔克的《写给青年诗人的信》,书中的十封信写的像诗一样。大巴车的时间很长,所以有了细细品味这十封信的时间。
青年在军官学校时偶然认识了已从同所学校退学的里尔克的老师,于是青年怀着试探的心写了第一封给里尔克的信,去请教作诗的方法。没想到,里尔克给青年认真的回了信,传递他的心声、对生活的态度和对青年的期望,甚至是对所有青年的期望。两人通信长达5年,但仅有这十封信,显得异常珍贵。
里尔克在心中反复提到“寂寞”二字,它代表了一种心境,走向内心,只有在寂寞时,人才能够向内看。我觉得他告诉了我,只有内心强大,我的整个人才是强大的。在第九封信中,里尔克说到:还是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以外就是让生活自然进展。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第六封信中里尔克关于青年对“童年时到处可以出现的神已经不能信仰,想到与它相连的那种单纯和寂静,而感到苦恼不安”的解惑,他说:他(指神),我们并不能看到,正如我们祖先不能看见我们一样。可是那些久已逝去的人们,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作为我们的禀赋,作为我们命运的负担,作为循环着的血液,作为从时间深处升发出来的姿态。
其实对于里克尔的书信我始终似懂非懂,书中没有青年的信,只有里尔克的回信,所以有些背景不了解。也可能是由于翻译的原因,这本书是1937翻译的,当时的用词造句总是让我费力的阅读。但是对于上面的这段话,让我想起了三毛在谈读书的意义时同样写到: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称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和读书一样,还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所追求的、爱好的,那些都是我们的“神”。很多时候我们做着,但不知道有什么用、看不到终点因此会产生放弃的念头,可是那些东西早已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