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晚上,有网友发出寻人信息称,“侯某某2016级浙大化工博,原天大,今晚21时43分发了最后一个朋友圈,欲投钱塘江寻短见,手机已关机,已报警!求在江边附近的朋友帮忙寻找!”
遗憾的是,10月14日上午警方已经找到失联博士侯某某的遗体,家属已经确认。
近年来,媒体时有关于博士自杀的新闻,比如2018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杨某某由于无法忍受其导师对其造成的精神和生活上的压力,选择了溺水自杀。
侯某某与杨某某都是无法承受压力自杀,而与他们相反的是另外一个极端——脸皮比城墙还厚的高铁霸座博士孙某,想必各位网友都知道其劣迹,这里就不再赘述。
谈到博士生,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一个个在象牙塔中的忙碌的身影,他们日常手不释卷,谈吐满腹经纶,只要哪家出了一位博士生,亲戚邻居们都会投以艳羡的目光,并且经常以他们为榜样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然而,学历只能代表学习能力,却不等同于道德品质,不等同于心理素质。事实上,被普通人赐予美丽光环的他们,在镁光灯过后,留下的只是一个个普通人的背影,并不是人们所期待的那样。
现在的博士生们,在一脚迈入学术圈时,就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首先是经济压力。虽然近些年来,博士生的待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收入水平与其学历却并不匹配,与同龄人相比,收入也是很一般的。不少博士生都反映,读博的经济压力或多或少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研究。
其次是科研压力。出科研成果是每个博士生读博的目的,具体表现则是发表论文的优劣程度,最重要的是毕业论文能否通过,最终拿到学位证,这道关卡就非常不容易。
再次是就业压力。博士毕业后的去向差别很大,一般在刚就业时收入也低于同龄人。而且博士生们由于专业的限制,毕业后很多都没有找到理想的岗位,特别是适合博士生就业的高校科研岗位门槛越来越高,能够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博士并不多。
因此,读博耗费了博士生们巨大的财力,还有数年寒窗苦读的时间成本,最后如果没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支撑,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自杀的博士就是这类人,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却只有普通的心理素质。
同时,也会出现像孙某某这种没有道德品质的霸座博士,他们读博只是为以后为自己的脸上镀金,为以后谋个好饭碗,与学术科研扯不上什么关系,这类人是学术界的耻辱。
然而,即便这样,还有一类博士连孙某某都不如,就是那些学校没去过几天,导师也没见过几次,论文靠他人代写,最后名片上和简历上堂而皇之写着某某大学博士的人。
博士只是一个头衔,博士生们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优秀,他们的优秀也许只体现在学问方面,其他方面他们只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