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小说进行第二遍阅读,对元素进行分析。环境元素,现代的文章对环境描写不是那么重要。
2. 如何分析,解读,用元素理论来剖析。对喜欢的文章进行分析即可。特别棒的东西学到手即可。慢看,抓住细节。
3. 先对标题进行分析。1)标题:内涵, 线索,15年前,还是15年后的,表达了现在和过去的接连,是一个线索。还有一个是身份,对于秦山原就是文化的象征,对孙波让是一个学习的象征。还有一个投射的,看不见的故事的张力。审判,给人带来的是文化享受,从一个文化人向愚昧人,如果裹挟着其他东西,代表的是审判。如《如果大雪封门》、《六耳猕猴》、《跑步穿过中关村》。
4. 开头:“车子正跑着,顿了一下,又憋熄火了。” 是一个短句,是三个动作的连续,不是持续的连续,是波折的连续,一句话中有很多的信息,开头要提速,就是通过多个动作的转述,单位时间内给出的内容越多,就是信息越多。如10秒钟有多个表情的变化,一个句子里的多个信息表达。句子太细,太长,过于拖拉,而要快速,有转折感,是整个文章的基调。一件不经意的事情,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第一段:司机的,日常中常见的一个行为,作者一定要写一些日常生活,写好日常生活并不容易,情节突飞猛进相对容易。写日常生活却容易见功底,不容易。画面感,细节描写,虽然句子简单表达,但也引发想象。有一定的画面感。第一句话要提升,提速后进行细节描写。在这个里面突出司机说,司机说。从作者角度说,出门在外,不要讲究,跳出这个故事。如果作者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放在文中人物的说话。说明了人物性格,骂骂咧咧,文化人,怎么说。甚至是个工具人,也塑造的鲜活。
5. 作者要以这种方式开头?写车子的问题,写找个地方上厕所,为什么不直接写去扎下享受光荣的过去,而写车出了毛病?如果有这样的故事核,怎样让人物去到他的目的地?孙悟空陪着唐僧去取经,就像人物为什么不直接去目的地?写作是含蓄的,让自己的主角直接到达目的地,不会让他马上去,一定会有波折,才会有波折。命运的改变,是人生命运的改变,人生的意向,用“路”这个意向。所以作者要写“车”这个载体。用车抛锚,才有命运的转折。扎下是一个被遗忘的地方,没有主动想起,所以秦山原不会主动去,而是偶尔的,必须要写车子。为什么写这个情节,作用是什么,为了让人物的命运在此转折。
6. 写得比较长的一个句子,一个长的句子,应在在一个大的场景之后的细节的描写,开始介入人物。此处有个对比,之前男女都是毫无顾忌,后面这个小心翼翼。“异质性”无论对于人物也好,主题也好。就是不同,比如,下车的人,这么多人,只有这个人是不同的,充满了不同,独特之处,对比方式。穷讲究,塑造人物的性格,爱好性格,有尊严,不好意思,文化人,讲文明,写出了行为,性格。
7. 有一个对比,一个司机快点的督促,和撒尿的缓慢,冲突。在节奏上,行为上,从这里明显感受到作者的叙述的视角。全知全能,后来转到秦山原的视角,同时还是男性视角。也是真实的体验感,带入感。同时也有反讽,“把这个伟大的想法写进著作里。”低俗和伟大,有反讽的意味,嘲笑在里面,把撒尿这个细节写出来,还自己品味着这个撒尿的过程,某种暗示。
8. 细节突出,司机喊快一点,秦山原没有回去,在这个情节里,感受到他的写法的迟滞,不会让情节快速完成,让人物的情况波动,不要太快。这个行为没法完成,有阻滞,摇曳多姿,正要回去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一个界碑,不要让界碑那么容易出现,通过其他的方式出现,体现了转折,不要让它直接到达,而是转折一下,再到达目的。司机以为他上车,结果要下车,又一次小转折,要去海陵,还早呢。 中途下车去扎下,暗含表达的主题:一泡尿足以改变他的行动轨迹,改变命运。这就是第一小节的写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