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有家开了十几年的老店,专卖包子,专卖肉包子。近来去了好几次。每次去我都能呼啦啦地吃掉一笼包子,再呼啦啦喝完一大碗沙汤。孩子则咋呼着要喝各种豆浆。
对了,也卖沙汤和豆浆。
有时候不喝沙汤,改喝一大碗红豆粥。
对了,也卖红豆粥。
我是说这家店主食只卖包子。好了,还是回过头来说包子吧。这包子皮绵薄,肉软糯。夹起来时总要在筷头颤几颤,十分肥美,汁液饱满。
重新热爱起包子也是偶然。近几天稍闲,去看了几集鬼扯的电视剧《诛仙.青云志》。当那张小凡端出一盘包子时,我正处在一个晚饭都没吃的饥肠辘辘的深夜。盯着那几只白胖胖的包子,咕噜咕噜咽了几口口水,我总觉得有一股浓浓的酥肉的香在四周飘啊飘啊……我立刻大声宣布:明天早晨吃包子!环顾却发现家人都已经睡熟了。我就坚定地跟自己说了一遍:明天早晨带他们去吃包子!
忽然觉得自己是个长情的人。
我对包子的喜爱由来已久。
小的时候,每至清晨和傍晚就有个穿土黄色棉大衣的中年男人,在村庄里四处叫卖馒头、包子。一听到叫喊声我和弟弟就按捺不住了,急得团团转。但我们并不说要。很多时候就那么听着他来,又听着他走了。有时候,爸爸会忽然递给我们几毛钱……我和弟弟就能够捧着月牙形的弯弯的大馒头从村庄东吃到村庄西,觉得村庄很大,馒头也很大。那时候还没有上学,每天除了吃喝睡之外大概还能帮妈妈剥剥豆子,抱抱柴草或者将黄毛的小鸭子抓起来丢进笼子里。
上学以后好像只吃过一次好吃的包子。小学三年级吧,要么就是二年级,老师带着我们去学区里参加演讲比赛,天不亮就把我们折腾起来,带去化妆。那无疑是我们人生中第一次化妆。老师准备的早餐是一大笼绿油油的包子。青菜豆腐馅的包子,馅放得太多,颜色浸染到了面里。蒸笼放在课桌上,我们哗啦围过去,扒着蒸笼的边,带着红红绿绿的大花脸呼啦啦吃起来绿油油的大包子……青菜很鲜,包子很绵软,老师和同学们的脸在腾腾热气里很生动。
后来我就不爱吃包子了。每一家店里卖出来的包子我都觉得面不够松软,馅不够香甜。
再后来去北方读书,各种面点异常丰富,却唯独很少有包子。初去的半年,什么饭菜都吃不下要么太麻要么太辣,要么既麻且辣。满世界想找只包子,好不容易找到了却不是我想要的味道。有同学特地让妈妈做了几只馒头带给我。我拿在手里碰一碰扑簌簌地掉面渣渣……这情形好啊,一学期就瘦成了小腰精!
后来……
后来就再也不想念包子了。遇辣灭辣,遇麻灭麻!羊蝎子不觉得呛,沙汤不觉得腥。蹭蹭地又长圆了,只好一边吸溜着格拉条一边安慰自己:这叫婴儿肥……
后来,就再没有想念过包子了,直到最近,忽然旧情复燃并一往情深不能自拔。
做生意的先不论,只说在家中,如果不是带着一些温情的想法,人们多半愿意煮一锅米饭,简单而喷香。而做包子工序就过于繁杂了。首先得备原料。面粉、鲜肉、蔬菜、鸡蛋、酵母、油盐酱醋糖……一样不能少。然后制馅料。肉细细地剁成泥;加入菜蔬,再细细剁成泥;加鸡蛋,搅拌均匀;加佐料,再搅拌均匀……该和面了。一盆沙土一样松散的面粉加酵母要揉成一团光溜溜的劲道的面团,像我这种提两只西瓜上楼要歇三次的人,少说也要花一个小时。面和好后要醒一个小时。这是个好机会,可以举起手机拍拍面团,拍拍馅料,再拍拍自己,千万别忘记美颜,然后发了朋友圈。嗯,时间正好,可以做包胚子了。做成什么形状?小猫,小狗,小蟑螂都可以,看孩子怎么要求了。我自己还是喜欢传统的包子的形状。做好胚子还要醒一会,让面发起来;最后上蒸笼蒸半小时,开锅,呼啦啦可以吃了!
但蒸的过程是有讲究的:一定要有个熊孩子流着口水,眼巴巴等着;揭开锅盖时她也得在场,拍着手大呼小叫着。这样热热闹闹出锅的包子才好吃。
现在细想,我爱吃的包子都出现在热闹的时候。小时与弟弟啃着包子满村庄疯跑;与同学花着脸,趴在课桌边比赛谁吃得多吃得快;和家人一起等着揭开锅盖时呼呼升起的蒸汽和浓香……
当然蒸锅底可以放一些赤小豆,包子出锅了跟着可以盛出几碗红豆的汤……
天渐冷,多去老店吃几回包子,偷眼瞧瞧人家做包子的方法,回家来也琢磨着蒸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