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偶见这一帖子,觉得有点意思:
你是榆林的 ?"
"YES"
"哇..好远啊...."
(沉默中..........)
"陕北解放没有?"
"没有,我们上课的时候都带着枪"
"你原来会说汉语~!"
"恩,来的时候在火车上刚学的"
"你的很多小辫子呢?"
"为了上大学只好剪掉了!"
“你们还吃生肉吗?”
“我们老大发明了燧木取火,我们吃烧烤,”
"你是陕北人啊?"
"是啊。"
"那太好了,下次我去拉萨旅游,就住你家了啊。"
"……没问题,不过我家离拉萨稍有点远。"
"那你们怎么来上学?"
"骑驴到北京后坐飞机。"
"那一定很久才到吧?
"习惯了,提前半年出发就行!"
"………………!
怎么不骑马呢?"
"在陕北,骑马的都是穷人干的事情,像我们考出来的,都是骑骆驼和驴的。然后陕北没有高考,考试都是比赛射箭,一公里以外摆个牌子,写上"清华"旁边放一个"北大"然后一个人有三次机会,我第一次射清华,第二射北大,都失败了,最后为了保险,射了最近的一块牌子,就是这个学校.
"你们那用人民币吗?"
"不用,考上大学以前,我都没听过这回事."
"那你们不买东西吗?"
"我们看中别人什么背着羊就去了,羊当钱使!"
"快过年了,陕北让放鞭炮吗?"
"谁还放鞭炮啊?我们都扔手榴弹玩!响动大~喜庆!
02
如果说上面那是个段子,那就权当博大家一笑,但是我生活中却确有其事。
还记得我上大学时,刚进校,有位长的特别像刘德华的同学,就不停的追着我问:“你们陕北是不是特别穷?到处都是沙漠?除了沙漠还是沙漠?”
我答:“是啊,我们那里那那儿都是沙漠,晚上还在榆林地睡着呢,第二天早上醒来就到了神木地界了。”
他惊讶地张大了嘴:“是不?有这么厉害?”
我答:“你没学过沙丘移动?这就是沙丘移动啊!”
他恍然里跑出大悟来:“对啊,可不是有沙丘移动?只是没想到你们那里风沙这么大,沙丘移动的这么厉害,你们这也太遭罪了。”
然后又问:“那你们那儿是不是有可多骆驼?”
我答“对啊,我们没有闹钟,每天都是驼铃声唤醒我们去上学,我们上学也骑着骆驼。”
他又问:“那你们平时都吃啥?能吃到肉吗?”
我答:“一般吃糠咽菜,偶尔吃点骆驼肉和羊肉。”
他继续问:“那你们怎么上学的?”
我答:“我们骑着羊去县城上学。”
在他一脸惊讶中,我们结束了对话。
03
不论是段子还是真实事情,我都觉得很搞笑,搞笑之余又觉哭笑不得。都什么年代了,有些人还是根深蒂固地认为陕北还是好多年之前的样子。我觉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是源自于一些媒介地误导。
前俩天看王二妮的演唱会,其中有个王二妮在家乡练歌的日常生活镜头,就是王二妮穿着斜对襟的花布袄,编着一条长长的大辫子,站在山头唱歌。那装束简直就是《白毛女》剧里的“喜儿”,大家都知道王二妮可是80后,打死我都不信王二妮日常生活就是那装扮。除了在影视剧里或者是摄影展里,在陕北我是没有见过这样穿着打扮的女子。现在偶尔会在摄影基地和旅游景点,能看到这样装饰的女子,不是模特,就是拍微电影的。
04
在众多媒体的报道里,陕北人是贴标签的。最初的标签是:白毛巾、红腰带、羊皮袄、兰花花对襟袄、长长的一条大辫子以及如黄土高原沟壑般布满脸庞的皱纹;接着的标签是:老区人民,贫穷、落后、愚钝、憨厚。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陕北能源基地的建设,陕北人又被贴上了“暴发户”、“煤老板”、“油老板”“能源富翁”等标签。这些标签一般都是指本身欠缺文化,依靠运气和各种投机手段,通过便捷的途径获取巨额意外所得,从而迅速致富的一类人,这个标签的对应面就是“文盲”、“素质缺失”、“土老帽”。其实无论透过那种标签来看陕北人,都是戴了有色眼镜的,对陕北人而言都是哭笑不得的。
媒介在对陕北人群体报道中存在的偏向性,极大地影响着陕北人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作为一名地道的陕北人,我真心希望媒介在以后的报道中能更加全面、真实、立体地展示陕北人和他们的生活,给予受众更多地观察视野和判断空间,从而来认识一个完整的、立体的、没有贴标签的、有血有肉的、真实的陕北人。更希望广大朋友们亲自到陕北来走走看看,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来感知陕北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