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孤独?
自在就好嘛
每次,都习惯在一个人出去闲逛的时候给爸妈打电话。
得到的最多的回应就是:你怎么又是一个人跑出来了啊,怎么不跟同学一起呢?
每每这时候,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去跟他们解释。
好吧,怪我咯,习惯不好,总是喜欢一个人闲逛。
大三开始,尤为明显,习惯一个人闲来无事去校园逛逛;习惯一个人跑去图书馆,有想做的事就尽力做,没有就随意在图书馆找本闲书看;习惯一个人到点后跑去食堂找点吃的,然后原路返回干自己的事,总之就是越来越多的事都习惯一个人也渐渐喜欢一个人去完成。
也曾想过这样下去,会不会离社交两字越来越远,怎奈随遇而安的本性控制着自己,纵然社交现状并不乐观,也没有对此表现得太过着急,或许是本性难移亦或许是还真没有尝到社交带予的众多好处咯。
从小就是个在这方面被众多担心的孩子,不止一次也不止一个人跟我说过:“你这性格要是随你妈就好了。”小时候我回答:“我也想呢,但没办法啊。”但现在一笑而过就好。
骨子的安静摆脱不了,又没有足够的意愿与毅力委屈自己做出与自己性格定义下不相符的事,所以还是安安静静的我行我素,至于其他只能笑笑解决,毕竟不会太尴尬。
曾经在看各种外国片的时候感叹:语言真是个神奇的东西,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发音,我们却能借以它在这种种不同中完成着我们相同的目的——交流沟通,甚至互诉衷肠,拉近彼此距离。但不知何时又这种深深的感觉:纵然身边有零星几个人真的很了解你,很懂你,但也还是无法感同身受,无法实现完全的透彻的交流,毕竟彼此间存在着众多不同点,毕竟存在口是心非……
对于身边的人或事,大多数都会选择将它告知给身边熟悉的亲密的人,但身边的人能陪伴我们的也只是一段时间,能了解的也只是我们生活中的部分,他们只能在他们的特定时间为我们排忧解难,充当我们特殊故事中的一部分,当他们离去,我们能做的就只剩自我回顾,自我反思,这样说来,完全的彻底的交流也还是存在,那就是自我的交流,自我内心的无口是心非的,无他人知晓透彻的交流。
我想这样的自我交流是需要的。
有人跟我说要是只有我一个人,我决不会干,也有人跟我说我还是喜欢一个人,要我说,这两种说法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虚假成分,前者必定有过融入圈子的让步与无奈,后者又必定有过独处的孤独与寂寞,至于如何选择,只是看我们更倾向且更乐意去处理哪种情况罢了。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氛围,两个人有两个人的交流,一群人有一群人的愉悦。
一个人可以听听歌,散散步,静静看着身边人来人往,各忙各事,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思考些乱七八糟的问题。
两个人可以聊聊天,谈谈心,扯一些身边发生的有感触的人或事,还可以得知彼此内心的小秘密。
一群人可以开开玩笑,相互吐槽,各类娱乐新闻,八卦消息,内涵段子满天飞。
氛围不同,时间点不同,不一样的乐趣,亦是不一样的享受。
不会抗拒群体活动,但适时的独处也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