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9月3日入学至今,已经有半年时间了,这段时间有了很多新的体验,从前对这样的日子有过向往,如今经历起来,多是平淡,成长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他独特的色彩,如果说大学时期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这段时间更像一副安静的山水画,安静、平和却更有张力。
1.关于我为什么选择读研
首先,因为大学时期过的太空虚,太迷茫了。学校,是高考填志愿的时候调剂的;专业,是调剂的时候学院自动分配的,在此之前,我没有听说过“农林经济管理”这个专业,学了四年之后,在面对别人的问询时,依然支支吾吾说不出自己学了什么。大一结束时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当时很多同学都转了同院的热门专业会计和金融,我没有转,不是因为多么喜欢本专业,是根本不清楚自己今后要干啥,单纯的觉得会计和金融课太多,所以不想上。
现在想想,大学的时候几乎没有完整的听过一门课,几乎都不同程度的逃过,成绩都是临考前突击的,马马虎虎而已,根本谈不上对所学东西有什么理解,甚至毕业论文都是糊弄过去的,在学习上,没有认真过。
当然,参加了不少学生活动,经常出去玩,课余生活还算丰富,想去的地方都去过了,想做的事都做过了,在享受生活方面,没有留下什么遗憾。
这样的我,在毕业季来临的时候仍然没有理出关于未来何去何从的头绪,跟风考公务员,考银行,找工作,考研,却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心猿意马,没有做什么准备。
直到最后亲手把所有的出路都堵死,我意识到,我没有任何可以拿得出手的过硬的本领,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甚至连一份得体的英文简历都写不出来,这样的水平,在毕业生里一抓一大把,继续糊弄下去,我的人生将会一直都是这样得过且过的状态,所以我不能就这么踏上工作岗位。
2.关于我为什么选择法律硕士
2013年年初的时候我还上大三,返校之后随大流开始准备考研,但并不明确自己想要考什么专业。自己的本专业,四年没有认真学过,对于一门四年都没有引起过我的兴趣的专业,再浪费时间无益;我自己真心喜欢的是文学,于是考虑过考现当代文学,整理了一些复习资料发现跨这个专业风险太大了,基本上考纲上都没有指定参考书,罗列了一大串古今中外的名著,看起来实在没有头绪,这股热情大概持续了一个星期就放弃了;后来又考虑过跟文学有点沾边的新闻专业,同样因为比较小众,不知如何下手,加上浮躁,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最终选择考法律,原因很简单,第一,不考数学,等到我终于下定决心要考研的时候已经是那年的10月份,距离考研只有三个月的时间,考数学根本不可能;第二,这门课参考书目只有一本,说上手就上手,省去了搜罗资料的时间。
于是,我的第一次考研就闹着玩儿般的开始了,最终靠着迷一般的自信走进考场,虽然没有考上想去的学校,也没有费心调剂,但那次经历却让我觉得,法律这东西,还挺好玩的。
所以,第二次考研还是选择了法律。
3.关于法律方面考研的一些小问题
研究生分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这大家都知道,法律专业同样。学术硕士是本科就是学法律的,研究生阶段细分了研究方向,比如经济法、劳动法、民法、刑法等,学的比较专,他们的名称是“法学硕士”,学制两年半;专业硕士分两大类,一类是本科学法律的,叫法律硕士(法学),学制两年;另一类就是我这种跨专业零基础的,叫法律硕士(非法学),学制三年。
作为专业硕士,我们的学费较学硕稍高一些,三万,每年有六千块的统一国家补助,奖学金覆盖率50%,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收入,这点跟理工科不太一样,他们一般都是做实验,导师每个月会给工资,多少跟专业和付出程度相关,当然,也因学校而异。
我们平时就是像本科一样正常上课,第三年实习,另外,选择这个专业基本上都得过司法考试,这意味着考完了研还要面临一场更加严峻的职业资格考试。
4.关于读研对我的生活有什么改变
首先,认识了一些很厉害的老师,跟着他们学习有很多收获,不管是从知识上还是方法上,甚至做人方面,他们都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比如我的导师是一个阅读量惊人的北大高材生,他推荐的书读了像打开新世界一样。同时也结识了一批新同学,换了一个新环境,这些体验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无形财富的积累。
其次,能够认真上课,端正态度对待学习。也许是大学的时候玩够了,也许是经历一年的无组织生活更加能体会到校园生活的珍贵,目前为止除了请过一周的假回山东之外,没有逃过一次课,上课的时候基本上都在第一排,不玩手机。当然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这都是最基本的,不值一提,只是相对于我之前的学习态度来说,这算是一大进步。
当然,还有很多细微的小变化。我开始沉下心来考虑今后的出路,并及早做打算;正视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喜欢的事情,有条件坚持下去。相对于知识的储备,我更欣喜于自己心境的变化。
你问我为此付出三年的时间值不值?
毫无疑问,我的回答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