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听了Gopher China, 有些收获. 将一些散乱的思绪沉淀了一下, 今天才开始记录些.
最有收获的是三场分别是雨痕 & 刘奇 & 余军的三场分享.
雨痕分享的是Go Runtime, 对于运行时的讲解非常止痒解渴, 也出现了技术分享中少见的"返场".
刘奇分享的是应用层面的一些重要经验, 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意犹未尽.
余军分享的是金融领域使用容器技术的一些探索, 看似走错会场的一场分享, 蕴藏的功底很深, 有助于提高眼界. 提问环节处理的也非常得当.
从最后一场张成远的分享中也收获了不少知识.
好话止于此.
"做技术的都不善表达", 这是我以前认可的一个结论, 向往着扫地僧的境界. 后来接触的同行多了, 我发现我喜欢跟会表达的同行交流, 就开始反思. 现在我也算能把一件事表述清楚明晰, 但又为了不违背最初的信仰, 我扩展了最初的结论: "做技术的可以对其他事情不善表达, 但面对同等水平的同行, 要能表达清楚一个技术问题". 以此标准, Gopher China中达标的分享十之二三. 关于一场表述清晰的分享, 我想重要的是预演: 自己是否听自己讲过, 以及是否有第三方来帮忙审核. 当然也不乏大牛可以出口成章滴墨成江, 另当别论.
一场关于语言的技术分享大会应该组织些什么内容, 我一直没个答案. 三四年前听过沪JS, 大部分的分享是关于node.js的, 听完的感觉就是这货什么都能干, 从桌面端到服务器端无所不包, 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干. 现在虽然我是Go的从业者, 但听完Gopher China也是同样的感觉: 很多分享是关于Docker的, 但都不知道Docker为什么要出现在Go语言的分享中. Go是一门工具, 背后掩藏着并发模型和很多设计考量, 在一个高并发程序中Go语言的重要性占比大概在60%以上, 那么在Docker中的重要性占比也许只有20%. 沪JS过后, 不少前端看到了node.js带来的曙光, 撸起袖子准备搞服务器编程, 三四年过去了, 成功的人寥寥. 那么Gopher/Docker China后, 大家大概又要撸起袖子搞些什么了. 有时候语言真的只是工具而已, 使用手册上需要有成功案例/适用范围/禁用范围/原理介绍/保质期.
我对漫无边际的人文分享无感.
不好的话止于此.
组织一场技术大会不易, 感谢组织者, 作为听众希望它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