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
这本书在美国创下《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上榜20年的纪录,被称为是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经典心灵读物。
在之前写自律的文章里,我几乎都引用了其中的这句话:“人生苦难重重,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
而它后面还有一句话是:“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
作者在这本书中专门以一章来描述了“爱”,我看完后觉得挺新奇,也很有收获,现在与你分享。
01.爱的定义
父母们总喜欢问孩子:“你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吗?”
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爱是什么,但他们一般都会说:“爱”,这也的确是个令人愉悦的答案。
从记事起,我们就几乎都知道了“爱”的存在,那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爱到底是什么呢?
迄今为止,还不曾有谁给爱下过真正准确的定义。作者也承认,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就算自己笔下的文字也不可能涵盖爱的真谛。
但我觉得,他给爱所下的定义非常值得我们去琢磨:“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扩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02.爱的解读
这个定义看起来有些抽象,现在来分几点详细解读。
①爱是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一致
一个母亲,愿意牺牲自己大量的时间来陪伴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坚持每天开车送他上下学,持续到高三。这个母亲认为自己很爱孩子,所以舍不得让孩子乘校车,还是自己坚持送比较好。
其实,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因为这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对孩子的心智成熟没有任何帮助。母亲的意识目的是让孩子安全上下学,但潜意识中的目的却是满足自己的被需求感。
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作者认为,人们对“爱”的最常见误解是把男女恋爱,尤其是“坠入情网”当成是爱。坠入情网的人,通常会激情洋溢地表白:“我爱你!”
但这只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欲望而已,那源于他们在意识和潜意识里的一种性冲动。而当冲动消逝后,爱的感觉自然也就没有了。
真正的爱可能会因为初恋而产生,也就是说,坠入情网本身并不是爱,但也许会成为你陷入爱的契机。
③真正意义上的爱是爱自己也爱他人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在失恋时会极度沮丧,说:“我没有了另一半,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我这么爱他,他为什么要离开我?”
严格来说,他们所理解的爱在本质上是一种过分的依赖感。他们就像寄生者一样,认为爱就是结合在一起,对方能让自己有所依靠。但这会让他们产生消极性依赖,即只在乎别人能为他们做什么,而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对方付出多少。
这样的爱,是单方面的,也是残缺的。
④爱需要努力
年初时,有一组长图在朋友圈被疯狂转发,其讲的是一位叫左先生,一位叫右先生的两个男人对待爱情时的不同态度。
感冒时,左先生会说:多喝点热水。右先生会说:我买了药和姜,不严重别吃完,多盖张被子捂捂。
想家时,左先生会说:有时间,就早点回来吧。右先生会说:我给你寄了麻辣鱼鳅,火锅底料还有没?
……
左先生嘘寒问暖,言语戳心;右先生不善言辞,重在行动。大家都说,你可以和左先生谈恋爱,但请记得嫁给右先生。
是啊,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实践。爱不能坐享其成,而要真诚付出。
这一切,都是以努力为基础的。
⑤爱也包括拒绝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也包括适当的拒绝”。
我还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毕淑敏写的课文《孩子,妈妈教你看病》,说的是毕淑敏在发现儿子生病时选择的是教他独自去看病而不是自己带他去。
在文末,她写道:“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有很多父母总不忍心拒绝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觉得那是自己不爱他了。但在我看来,你的纵容,才是不爱。
不仅仅是亲子关系,任何感情皆是如此。
03
总的来说,真正的爱不是彼此依赖,而是互相滋养、一起成长。
那些天天问“他到底是不是爱我”的对爱有疑惑的姑娘,可以试着看看这本书,一定会有所收获。
爱是神秘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学习如何去爱的阻碍。
我至今仍记得一位好友的个性签名:“生性多疑,唯不疑爱。”
希望我们都能在真正的爱中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共勉。
你好,我是成长中的王小青,很高兴认识你。
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请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