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20
新的一年要从自己喜欢的事情开始。
老哥带着小姐弟俩去科技馆嗨皮,我陪着晃一会儿就转道去了toronto centre for the arts看演出。多伦多是除了纽约和伦敦之外,英语世界排名第三的戏剧中心,所以,看场戏是一定要的。
ticketmaster上显示今天就只有一场小剧场话剧,the Value of Names,没得选,就径自去了。到现场买好票看剧目介绍,发现:
1.是个犹太人剧团;
2.喜剧;
3.关于父女血缘亲情与人格独立的对话故事。
每一部分都算吸引。最近在读Cohen传记,正谈到犹太人迁徙加拿大的一段历史,因此今天剧场里骤见大批犹太社群,饶有兴味地旁观打量了一番。除了一批学校组织来的高中生以外,观众中老人家居多——知性优雅的、家常随和的、朋克不羁的,各型各款,分明看到她们年轻时的模样。
灵魂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也许拥有东方西方的面孔,或长或幼的躯壳,而内里固执不变的,总有那么一些我行我素的因子,与生俱来,而至死不渝。你看到它们,就认出它们。
这是个发生在1983年的故事,初闯演艺圈的女儿,为了摆脱父亲作为著名演员给自己带来的光环或者说是阴影,要求改名换姓。由此又引发父亲与旧时好友三十年前的友谊与恩怨。1950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横行,好莱坞、百老汇,演艺圈里一段相互揭发告密的白色恐怖在台上的对谈中昔日重现。
散场时,坐我前排的老太太非常热心地给我讲述了McCarthyism的来龙去脉,生怕我对剧情理解得不够透彻到位,十分可爱和暖心,也的确让我对剧情重新有了反刍回味,有些混沌不明的地方豁然开朗。
全场一共三位演员,一个固定场景,故事全靠大量台词铺陈。演出悲喜交织,讽刺诙谐中尽是往事不可追的悲愤无奈。虽然并不能百分之百理解每句台词,但是两位老人的自怜、自嘲、自辩且自持,似曾相识。在语言表达之外的情绪萦绕,兀自动人。
演出前,制作人兼导演出来语气沉重地和观众们讲了几句。原来今天只是预演,据说男主角在演出开始的几天前“left us”……我理解就是去世了……他解释说,替补扮演父亲的这位演员台词还没完全记熟,请观众谅解,还表示如果不满意也可以去票房登记,替换后面几天的演出云云。果然扮演父亲的这位老先生,后半场一直拿着台词本边看边演,居然倒也不太令人出戏,表演功力还是强大的,也算我看戏经验里的奇遇。
演后谈时,制作人再次出场与观众交流,一位old lady说,男主的表演气质令她想起了伍迪艾伦,算是极高评价。因为是预演,制作人一再鼓励观众反馈观剧感受,然后就收到了一堆诸如某处灯光太刺眼、后排音响失灵等等的实际操作意见。很好玩,这里的观众真的是规规矩矩地在做观众,而不像国内,观众们往往更热衷于扮演剧本指导或是表演顾问,引经据典、指点江山、数风流人物还看老夫者比比皆是啊。
看介绍,Teatron作为多伦多的犹太人剧团,已经有十几年历史。这位制作人就是剧团的创始人兼艺术总监。他说,这次演出没有像往年一样,公布下一季的演出计划,因为,再过几个月,他就要和妻子一起,去实现自己多年的梦想——搬去以色列定居了。现场宣布这个消息时,台下一片惊呼。Israel是每个犹太人的精神家园吧。
感慨。地球上的人们来来去去,四处迁徙,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一些东方人为了自己的梦想离开故土,搬来多伦多;而多伦多的另一些人,也是为着自己的梦想,再回到神秘的东方。老崔歌里唱:“埋着头向前走,寻找我自己;走过来走过去,没有根据地”。你我他的人生,大抵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