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她终不单单是我最初所理解的那样。当在圈圈年轮变换中,我想她是随着我的思想而变的。诚然,文化仍是原来的本质。
我记不起曾何时起便想着成为一个“文化人”,可能是初中吧,在自己不近视的情况下却超想戴一副眼镜来尝尝鲜儿,尽管后来如愿以偿,却在某天翻然悔悟,“文化”向来不是那所谓的道貌岸然。也明白外表的持续也只能是一时,当那层窗户纸捅破了,随着阳光的穿透,一切也就明亮了。
继而高中,那时的我多了丝忧愁善感的情怀,读书写字甚至穿衣风格也越来越偏颇于文青style,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刻进了我的脑中,也是源着这种信念,我读了好多书,偏爱文史,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一名文科生。那时,我认为生活中的所有不解都可以在书中寻找答案。所以我沉默寡言,还带着份不知谁给的傲气与天真。我以为我就是这样冷漠的,可直至我遇到了知心的朋友,才恍然,原来在知心的人面前自己完全是个憨憨逗比,也是那时,知道了自己的本质如何。而现在,不想给自己贴上任何的标签,因为我就是我啊,太多可能性了,也太不稳定了,但我相信吸引力法则。
我想“文化”是发散性的吧,她涵盖着颇多方面,也不是仅仅表现在读书上的。读书只不过是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读过的书,对于三毛写的那句“读书若不能用到为人处世上,就是白读”于我来讲,算的上是启蒙,也明白或许书呆子和智者的区别更多在于读书思考与应用上。
《道德经》讲“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是我总拿之来鼓励自己的话,而我所理解的就像是那流星划过,有闪亮的高光登场也有陨落的至暗时刻,那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之下落的速度变慢么?我想是有的。人生本就像一场马拉松,拼的不仅仅是耐力,更是那活着的一股劲头儿。
今天和老王一起品尝明前茶,发现我们的生活就同喝茶一般,当喝过上等茶后再去喝中下等茶的时候,内心是拒绝,味蕾是不适。而当从喝末等茶逐渐提高档次时,这个过程无论内心还是味蕾都是享受的。反观之便同如我们的人生,文化也一样,慢慢咀嚼其中的味道,是酸是苦是甘是辛还是咸。从低处走向高处,只有不断铺平脚下的路,拓宽眼前的路,或许才能走的舒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