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上如何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是很重要的事,更是我们绿色教育的重点内容。我说的如何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的办法,对于观念开放的家长可以有所参考,而对于观念狭隘,不能认识到问题的家长,那么我要说我的文章不是为他们写的。
要了解如何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一个人的习惯和性格是怎么样形成的,什么因素都对它的形成产生影响。这跟医生给病人诊断病情时需要询问病人接触的各种事物,以及病人的饮食和作息等等有可能促成疾病产生的因素的道理是一样的。第二,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时,家长和老师要做到以身作则,先正己,再正孩子,为孩子尽量提供一个充满学习氛围的纯净的家庭环境。第三,家长教育孩子要有威严,且纠正不良习惯要反复地纠正。做到这三点之后,那么就可以放开孩子,让他们自由地舒展身心,自由发展他们的天性。
孩子的性格和不良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西方有个哲学派别叫经验主义,它们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心灵在生下来就像白板一样无任何内容,环境给它涂写什么,它就成为什么样子。这个观点固然不全面,但它有正确的一面,这个可以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我们要说人都有自爱的本性,即使感官处于混沌状态的婴儿也会爱自己,从而爱亲近自己的人。爱自己没有错,但当比较的观念一获得,由自爱就发展出了自私。人类的一切恶习都是由自私发展出的,同时正是因为出现了自私,所以才需要教育。爱自己,是不需要进行教育的;但是不伤害他人、舍己为人,就需要进行教育了。因此我们看到很多没有多少理性的小家伙们表现出贪吃、任性、自私、吵闹行为时,也就不用大惊小怪了。
我们还要说,孩子们在学校,在外面的同伴中间,他的这些恶习会受到约束,因为老师和同伴不会迁就他。当他表现自己的这些恶习时,立刻会得到来自其他同伴或者老师给予他的后果,让他收敛。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立刻尝到自己的不良行为的苦果,那是很好的,但这是在父母那里几乎不能得到的。所以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一个老师的角色,那是效果很好的。由此我们看到孩子的不良习惯是在家庭中父母的怀抱中形成的。孩子爱自己,父母也爱孩子,在家里孩子的自私和由自私发展出的恶习都可在父母身上施展。大多数父母的“爱”都会助长孩子的恶习,因此有些老师能教好其他孩子,却连自己的孩子也教育不好。
我们讲到第二点是父母以身作则,先正己,再正孩子。《论语》中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都不想做的事,就不要求别人做。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数父母都是只要求孩子按照某种标准做,而自己从来不按这些要求自己。古人讲“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可见表率作用的重大了。教育中无小事,父母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中要特别注意,要战战兢兢,不使自己的不好的言行影响孩子。曾子因为妻子的一句玩笑话,就真的将他们家的那头可能还是一家人一年的口食的猪给孩子杀掉了,因为曾子知道虽然猪宝贵,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更重要。一旦父母对孩子撒谎,那么以后不管你说多说道理告诉孩子不要撒谎,那孩子也都不会听了。孩子发现你的言行不一,那你的威信将从此消失,孩子将不再听你的,你的说教会让孩子觉得唠叨。我们之前讲过孩子最初的教育主要是熏陶教育,说教教育不适合他们,那么在这个阶段父母就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典范,通过潜移默化熏陶教育孩子,这种力量就像水滴石穿一样强大。
父母端正自己的言行在这里包括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学习氛围的纯净的家庭环境。孩子回家时,看到父母都在看书,回到自己房间时,看到自己房间全是书,想玩电脑、看电视时,没有。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时间一久,你即使不让孩子读书,孩子都会自己读很多书的。家长在家里多藏好书;如果有条件,给孩子一个独立的房间,把玩具全部换成书放在孩子的房间,在床上、地板上放满书,我也不会说。如果有条件,父母最好带着孩子读书,但至少不要在孩子回家做作业时,看到父母却在看电视、玩电脑。这样父母再为孩子的粗心,注意力不集中担忧,就是不对的了。我们这里有个小女孩对我讲,她特希望她奶奶能来,这样她就可以六点起床了,说她爸爸妈妈起床很晚,她想早起床没人叫她。这个女孩子很是好学、聪明,可她父母观念不好,给她报了很多兴趣班,以至于我们的游学活动,她也想跟她们班的同伴一起参加,而他父母要让她去学兴趣班,只好作罢。这就是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父母可能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对孩子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而且父母如果这个时候还要求孩子早起晨读,那就是很不负责的教育了。我们都挺欣赏这个孩子的,因此打算再什么时候跟她的父母沟通沟通。
第三是家长教育孩子要有威严,纠正不良习惯要反复地纠正。我们在第一点讲孩子的不良习惯是在家庭中父母的怀抱中形成的,而且父母也大多纵容滋长孩子的不良习惯,所以教育孩子,首先父母一定在孩子心目中要树立威严,并且父母中一方要严厉,一方慈爱。这样严厉的一方,让孩子感觉到不可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