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重境界:养成“自得其乐”的能力
01
如果生活中所有的事情皆如所愿,那自然是最好的,但实际上,我们经常面对很多“不得不”做的事情。
在所好之上倾注精力相对还相对比较容易。有时,我们真正想做的、喜欢的事情,排除万难、不计回报都会做下去。
难的是将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也打造成心流体验,这就需要养成“自得其乐”的能力,是为“心流”的第二重境界。
02
回想生活中,我们总是必须被迫做一些出于责任感或必要的事,比如,如果你不喜欢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那么工作就属于这一类必须要做而又让人感觉毫无乐趣的事情。
如果只是消极应对,无聊的工作就完全沦为谋生的手段,甚至成为影响人生幸福的最大因素。但拥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总会把别人认为单调、无聊、毫无吸引力的工作变成复杂的活动,磨砺自己的技巧,让自己深深沉浸于其中。这么一来,工作也变得充满了乐趣,单调无聊的活动也可以让人乐在其中。
契克森米哈赖在书中写到了一位普通的美国工人柯拉玛,他在一家组合火车车厢的工厂做焊接工作。工厂工作条件恶劣,别的工人都认为工作是一种负担,能避则避,每天黄昏下班,他们就冲进工厂附近的小酒吧,用啤酒和笑闹宣泄一天的闷气,然后回家坐在电视机前喝更多酒,跟老婆吵架,一成不变的一天就这样过完了。而柯拉玛则在单调的工作中为自己设置了挑战,他一直练习修护越来越复杂的机械系统,这样在工作中一直都有发现新事物的惊喜,看似无聊的工作仍能给他带来莫大的乐趣。他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自己家的后院自己动手设计了一套喷水系统,即使在深夜,也可以制造出许多迷你彩虹。
很明显,像柯拉玛这样能自得其乐的人,比那些甘愿容忍“荒芜”现实、自觉没有能力超越现实的人,拥有更多的乐趣。
03
独处是另一种让很多人无法忍受的情况。有的人习惯于身处人群之中,一旦孤单而又无事可做时,就会产生一种无法忍受的空虚感,无所事事的时间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为什么会这样呢?契克森米哈赖分析说——
内在维持心灵的秩序十分困难。我们往往需要外在的目标、外来的刺激、外来的回馈,帮助我们控制注意力的方向。如果缺乏外来的力量,注意力就开始游荡,思路也变得混乱。无所事事的时候,心灵就无法遏制消极年都的来袭。
为了填补独处的空虚,很多人选择了无需消耗太多精神能量的事情来做。有人靠看电视,有人靠药物或酒精,有人出现了一些无法自制的行为,例如不断打扫房间。当然,现在的人有了先进的智能手机,用来杀时间最好不过。这些行为其实都无法为自己的心灵建立有意义的秩序。
真正拥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必然是不惧怕独处的,甚至有些人还乐于独处。他们不需要靠外来的支持,不需要借助他人、工作、电视等来规划他的注意力,就能达到心流状态。
契克森米哈赖认为,拥有“自得其乐”能力的人,能在一般人无法忍受的情况中找到乐趣。不论是在南极迷了路还是被关在牢房里,总有人能把自己的困境改善得还能过得去,甚至成为一场充满乐趣的体验。他们能把悲惨的客观条件转变成可以控制的主观体验。
因此,当外界的影响让个人的心理体验变得最差时,如果还能创造条件,达到心流的状态,就可以变无聊为有意义,变逆境为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