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的三重境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包含了三层意思,一为学什么,天地具有好生之德,人为天地之心,应具有天地之德,才可以称之为人,学即学做人之道。二为学习的志向,初学怎么做好一个人,至学为圣贤,都离不开学。三:不局限于读书写字,学包含效仿他人,包含总结反思都是学。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思考:
古之有德之人学的目的:于天地合其德。学习的志向:初学为人,至学成圣贤。
今天学习:为名,为利。
增广贤文讲: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枉自做小人。古人学习追求,道德仁义然而收获的不仅仅是道德仁义,也有功名富贵。我们今天的人,学为名为利。但真正收获名利的又有几个呢。今天真的收获名利的其道德仁义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利他者利己就是此道理。
时:时刻。
习:练习。
学而时习之:学是无时无刻的,练习也是无时无刻的。时时处处都是学时时处处都是习。学中有习,习中有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随时随地要有思考,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
感悟:我们今天工作中,家庭中种种的问题主要原因我们没有真正认真的去对待,没有去总结反思而导致的。有好多问题我们其实知道答案,我们明白就是做不到。其实不是做不到,只是不想去做。选择安逸舒适,最后让自己走入极不舒适。改变一开始或是会有不舒适,但唯有改变才能经营出不一样的人生。走出舒适区,我们才能进去更大的舒适区。否则今天的舒适区将是你明天痛苦的根源。
朋:志同道合者。
有朋自远方来:当我们的行为和德行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就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慕名来请教。
不亦乐乎:我们可以成就别人的德行和人生是故乐之。同时也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乐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前面讲要如何学习,这里讲的其实是学有所成了。我们的德行能够影响到身边的人了,同时还要志同道合的人来请求我们指导。我们可以成就别人的德行,这里讲的乐其实就是助人为乐的乐。
人不知:这里的人不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别人不学习做人之道或者学了做不到或做不好,不学或学了做不好均为不知。另一种:别人不知道我是有德行之人。
不愠:不生气
感悟:?
我们生活中很多烦恼都来源于自己的自以为是,还有就是别人的不理解。其实我们自己都不一定真的了解自己,何况他人。
我们生活中很多人,因为自己某些技能突出就自以为是,在教别人,或指导别人的时候总会因为别不能快速上手,或理解而生气。你咋那么笨骂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经常说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都不明白吗?还有比方给你说了多少次你怎么还不会?经常因为这些而烦恼?如果我们带着情绪和人交流,别人也会感受到不快乐,同时随着学识的增加,我们会变的越来越无法与人相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认知局限,我们要多理解包容不能因此而生气烦恼。所以孔夫子告诉我们,人家不知道,或者做不到我们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所为。同时告诫我们不要自视甚高。
不能做别不知道我而不生气理解。原因:1.学习不是为名。别人知不知道有什么所谓呢?2.真的有德行的人,都时刻为他人着想,为天下众生着想。自然会有人知道。3如果别人不知道我们德行好,说明我们自己做的还很不到位。也就是我们德行欠缺说明我们还要好好反省。
总结里面包含了几种境界:初学,自得其乐。小有成就,要助人为乐。有所成就,要有广阔的胸怀众乐乐。
思考与落实:
学会发现身边人的优点好的效仿,有不好的点要注意总结自己身上有没有同样的错误及时没有要注意,有要及时调整。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我们学习的地方,而不仅限于书本。时时关照住自己的言语,行为我们说的话是否符合一个学传统文化的人的言语和行为,不能给我们传统文化摸黑。效仿古人: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