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
今天是学习《答南元善》的第一天。这篇文章是阳明先生写给学生南元善的一封信,南元善是阳明先生的门生,曾在浙江绍兴担任知府,深受阳明心学影响,他笃信致良知之学,以追求“道化”为理想境界,并告诫人们要警惕陷入“物化”之中。南元善在关中全身心传播阳明心学,被称为“关中有王学之始”。然而因为当时的朝廷奸佞厌恶先生的学说,南元善受到牵累被贬黜,从绍兴知府任上罢官回乡。然而,罢官一事丝毫没有动摇南元善对阳明心学的信心和坚持,这篇文章中阳明先生对他的这份坚持大加褒奖,文中这段话可以验证 “勤勤恳恳,惟以得闻道为喜,急问学为事,恐卒不得为圣人为忧,亹亹千数百言,略无一字及于得丧荣辱之间,此非真有朝闻夕死之志者,未易以涉斯境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南元善对阳明心学的坚守,真是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志向。
“朝闻道,夕死可矣”很多人经常引用这句话。孔子说,早上听到了关于世界的真理,哪怕晚上就死都可以。这句话很有力量,它所表达的其实是我们如何看待沉重的肉身。沉重的肉身并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道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不是把自己的身体养得特别好,而是跟宇宙的联结。我们要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核心目的。孔子说,只要你让我追求道,我抛弃这个身体都可以。这有点像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一直在研究宇宙公式,他在践行“朝闻道,夕死可矣”,他希望自己在死之前,能把世界运作的规律用一个类似于E=mc² 的公式表达出来。如果能做到,他就满足了。
道是什么?道有大道,也有小道。小道小到修自行车,大道大到整个宇宙的运行过程。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家企业、一个家庭....抑或你自己的一点手艺,万事万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道。
我们总是将幸福寄托于外物,以为改善了外在的物质条件就能够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是痴心妄想。从外界获取的幸福感永远是稍纵即逝的,是不可能持久的。如果你真的想让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悦,你要抱有朝闻道虚词可以的态度。如果暂时还没有到这个境界,那就先装作到了这个境界。就像很多人不够自信,就装作很自信,用行动去表达自信,慢慢地真的能由外而内的改变自己的心态。即便只是假装喜欢追求道,也比那些标榜自己只喜欢买房买车的人要好。与之相比,装作向往“朝闻道,夕死可矣”有意义的多,即便我们可能永远做不到,但这是一个修炼的方向,有了这个目标,我们才能让自己的行为趋向于道。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碰到许多考验,但不管结果如何,我们至少方向是对的。就像孔子一样,他心中追求道,做任何事都乐在其中,他一辈子不得志,却一辈子乐天知命。也许我们现在离孔子的境界还差的极远,但没关系,当你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好的时,哪怕你只是装出来的向往“闻道”,至少你心中还有对真理的敬畏,你就会离它越来越近
第二天
今天是学习《答南元善》的第2天,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明白了如何面对荣辱、利害和富贵,一个真正致良知的人会怎么做?
南元善是绍兴知府,因与阳明先生交往过深,去北京述职的时候得罪了当时的高官就被罢免了。被罢免以后,他在回去的路上给阳明先生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洋洋洒洒数千字,却只字未提他被罢官、得失荣辱这些事情,只是在表达如何做好学问。阳明先生就给南元善回了这么一封信,同时也给南元善做了区分和提醒。
第一段阳明先生就表达收到南元善来信后觉得南元善践行的境界已经高过了陶渊明了。因为他发现南元善在书信中只有一个方向,就是以“闻道为喜”,而且把所有的焦点都放在了求学上,生恐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而为忧。信中对荣辱得失一字未提,如果不是有“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样的志向的人很难达到这个境界。
第二段阳明先生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品行过傲、不拘小节的人,他们确实是能够放弃富贵、利害,也可以去不在乎官位、俸禄,遇事隐居,毫无顾念,这种人是有的。但是这种人大多是以下几种情况,有的是为了追求外道的玄机,有的是寄情于诗酒、山水,从而放弃了富贵以及对利害的执著。有的是为了义气而奋发图强,因此忧愤感慨激动,因嗜好而留恋沉溺。他们都是需要凭借外物来强制其内心,他们都是“去彼取此”方能做到“捐富贵、轻利害、弃爵禄”。有些人不为富贵利害所动,不是内心平静而是由外物所导致的。如果一个人真能做到“捐富贵、轻利害、弃爵禄”,他一定不是寄情于其它,而是不管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下都非常地怡然自得。我们今天要去往的方向只有存天理、致良知,而不是我们必须要寄情于其它才能放下所谓的利害。其实这样的话,还是没有放下,还是没有真正在道上。
第三段第一句就是阳明心学的原点,就是陆九渊说的“我心既宇宙,宇宙即我心”。如果我们的心和宇宙圆融洞彻,圆满广大,那么宇宙之中何物不有,但是没有一件对宇宙形成障碍。后面阳明先生又通过一系列的“本自....本无...”,先生想说人体之心本来就是聪明睿智,本来就是宽容温柔,本来就是具备一切美好的特质,完美无缺,我们怎么能够在这个完美无缺上再放上东西呢?我们在这个完美无缺的良知上放任何东西,都会让它吧完美或者覆盖上一层灰尘。所以阳明先生说如果我们耳朵作为背景,能听到自私,眼睛是这样,心也是这样。我们所谓的去思考、去觉察不过是在追求利益,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已。所以,如果不是以良知之心去听、去看、去思的话,根本不可能去谈这个聪明睿智,这个是不可能有的。
阳明先生在第四段给我们一个结论,所有这些所谓富贵、贫贱、欣戚、得丧、爱憎取舍,这些都是障碍我们恢复聪明睿智本体。阳明先生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当我们“慕富贵、欣戚得丧、爱憎取舍”时,如我们明亮的眼睛中放上了沙尘,聪慧的耳朵中被塞上了木楔,疼痛难忍,必须速速除去而后快,不能容忍片刻。阳明先生说一个真正的得道之人,对于“慕富贵、忧贫贱、欣戚的桑、爱憎取舍”彻底去除,就如同清澈的眼中拔掉那些灰尘,耳朵中拔掉那些木楔一样,非常地果断。当我们那颗良知之心启动的时候,它是自然地对于富贵、贫贱、得失荣辱自然地就远去了。我们很清楚,如果我们再去追逐这些满足自己私欲的话,就是往自己的良知之心上撒灰尘了,我们怎么可能做这样的事情呢?不是我们去不去求,是我们良知启动之后的发用。
对于南元善,阳明先生可以说是寄予厚望。同时这篇文章也让我们非常清楚,我们在这条修行的路上,我们要到的那个方向,不是去“慕富贵、忧贫贱”。当然,如果没有启动内心良知,这也只是一个概念,所以我们需要在致良知这条道路上去精进、去践行,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当我们良知启动,内心清澈的时候,这些所谓的烦恼自然离我们远去,我们也不会去追求,这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去私欲不是表面上 不执著,而是真正地在心上下功夫,功到自然成!
第三天
今天是学习《答南元善》的第3天,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明白了如何面对荣辱、利害和富贵,一个真正致良知的人会怎么做?
南元善面对被辞官,他内心仍以求学为重,以恐不能达至圣人境界为忧,对自己的个人荣辱得失没有放在心上,这是常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此次被“罢官”,南元善能处之不惊,放下个人荣辱得失,内心光明,追求圣人之学,这难道不是关中之士的福气嘛!因此阳明先生在回信的末尾坦言“如今你的归乡之举,岂是上天无意为之?岂是上天无意为之?”阳明先生从南元善及其弟弟元贞身上看到了关中之士的振作奋起,必定会带领关中之士从文章技艺的追求,转变为修道进德;变其气节追求圣贤之学。
如我们常说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接纳并感恩当下的发生,一切的发生必有缘由,福祸相依,此刻发生的不如意或许正是我们人生要开始走上坡路的启示。我最近在读《魔力》这本书,也在练习每日感恩,对自己前半生发生的好多事情已经释怀,现在内心充满的是对过往的感恩之情。感恩是我们一生的必修功课,当我们带着宽慰和感恩去看待发生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个人,事情就会变得没那么糟糕,会看到一切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所有经历,皆有因有,所有事与愿违,都是另有安排。
最后分享给大家四句禅语: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
祝福家人们都有良好的心态、豁达的智慧,一路前行,不负时光!
第四天
今天是学习《答南元善》的第4天,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明白了如何面对荣辱、利害和富贵,一个真正致良知的人会怎么做?
今天想谈一下“荣辱”:)从字面意思上看,荣辱指地位的高低、名誉的好坏。对每一个人来说“荣辱”的内容不一样,但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对得起天地良心的事谓之“荣”,与此相反则谓之“辱”。我们在学《寄杨邃庵阁老书》那篇文章时,西北边务危急,朝廷宣召年逾70告老还乡的杨邃庵管理西北边务,一开始杨邃庵上书谢绝了,其原因除了年老外还是“荣辱”的问题,杨邃庵阁老肯定也不想在晚年政治生涯有污点呀!后来阳明先生力劝杨邃庵临危受命,杨邃庵才管理西北边务三年。面对个人荣辱得失,常人都是踌躇不前的,因此我很佩服南元善,面对被罢官,他内心不起任何波澜,能淡然处之,始终以闻道而喜。阳明先生的学生个人修为真高呀!
我对“荣辱”的认知开始于父母的影响,后来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对“荣辱”的认知基本定型。记得小时候,我是那种听话懂事的女孩子,我从小不仅学习好而且还能帮着父母干家务和农活,在我们的小村子里,我俨然成为大家口中的“人家的孩子”,我的父母自然荣光满面。从那个时候起,我知道了我做得好会给父母挣面子,那时候是活在别人眼中的,一定要做对得起父母的事情。大学毕业后,我如愿成为了一名公职老师,后来因个人原因辞去了公职成为了一名自由职业者,我知道这件事情让父母失去了面子,但是好在他们都支持我,也随了我的愿。如今的我没有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但是我是感恩的,感恩自己当初的选择,让我了自力更生的能力,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很优秀,能做的事情原来很多!现在的我已经不在意别人如何看我,而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让信任并跟随我的学生拿到结果,让他们的学习有所提升。别人是否瞧得起,其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否瞧得起自己。自己是否瞧得起自己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清晰自己内在的起心动念,经由对群体、对社会贡献价值来彰显“自我”价值、自我的存在,也就是格物致知、去人欲、致良知。感恩有生之年能够走入致良知平台,能够读经典、悟人生,经营自己的圆满人生。
第五天
今天是学习《答南元善》的第5天,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明白了如何面对荣辱、利害和富贵,一个真正致良知的人会怎么做?
一个致良知的人心中有恩,知恩图报是“饮水思源”的博大情怀。古人云“知恩图报善莫大焉”。心中有恩也是一种生活智慧,懂得感恩的人容易满足、容易快乐。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心中有多少怨就有多少苦。心中有恩,想人好处,这叫聚光。光向上走,表现在脸上就是微笑,笑的脸是元宝形,嘴像莲花一样,肯定有福。想人不好、抱怨人、嫉妒人、憎恨人,这叫聚阴。聚阴则下沉,表现在脸上就是冬瓜脸、苦瓜脸,肯定倒霉。
人生世上有10恩要牢记:
A. 天地呵护之恩:天地化万物,孕育生命,这是天地至仁至善之大德。天、地、人并称为“三才”,人感念天地之恩,遵循天地之道,对万物生灵都要慈悲爱护。
B. 父母养育之恩:父母生养我们非常辛苦,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切莫做不孝子女。
C. 兄弟手足之恩:兄弟姐妹如同手足,同是父母的血脉,血浓于水。同时父母的基因遗传,同一家族成长。兄弟姐妹如同手足,亲情是生命成长的沃土,兄弟姐妹,同样的亲情,同一个根。
D。夫妻同命之恩:夫妻本是同命鸟,患难时相扶持,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E. 知己相知之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己是那个真正懂你的人, 在灵魂上惺惺相惜的人
F. 良师栽培之恩: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G. 贵人提携之恩:贵人就是赏识你的人并能看到你的真正价值的人,并能提供机会让你施展的人。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若世无伯乐,则千里马沉默终生悄然而死。
H.智者指点之恩:多与高人、智者交流,并时时感恩,有时他们的只言片语会让你的眼前一片光明。
I. 救济扶危之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救命之恩,一生相报。
J. 锦上添花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