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间接触到一个学语言的神器--多邻国APP,据说是风靡全世界的头号语言学习应用,发现它游戏化的学习机制让自己每天学粤语学得欲罢不能。
上一次对学粤语这么着迷,还是小时候偷听家里大人看的粤语连续剧时。那时,我沉浸在那些声音中,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像他们一样流利地说出一口地道广东话。如今,来广州已经11年了,这个梦想还是遥在天边,然而,最近每天在多邻国持续高频的输入,让我莫名地非常渴望赶紧找个人狂飙粤语,似乎自己像是一支装满了水的瓶子,抑止不住地想溢出来,这一感受不禁让我想起了学英语时常说的“磨耳朵”现象。
所谓“磨耳朵”,也就是说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让他无意识地每天沉浸在地道英文环境当中,通过英文歌曲、英文电影,英文的一些文学名篇、诗歌朗诵的过程当中, 无意识地去大量摄入标准英文的材料,去磨他的耳朵,这样有一天,孩子需要进行口头和书面输出时,自然能够流畅地表达。
我不禁进一步联想,这种优质素材海量输入的方式,能否应用在别的领域,譬如学演讲呢?然而,我仔细思考一下,却发现这种方法应用到学习演讲上时,却发现仅仅靠看优质的演讲视频来“磨眼睛”似乎并不奏效。为何如此呢?
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为什么学英语可以“磨耳朵”。在语言学习初期,我们通过大量的听力输入来接触和理解新的语言。这个过程像是给大脑做热身运动,让它逐渐适应新的语言环境。通过不断听,我们的耳朵被“磨”得越来越灵敏,能够辨识出各种细微的音节变化和语调。孩子们在无意识中沉浸在英语歌曲、电影和诗歌中,无形中摄入大量的语言材料,正是这种沉浸式学习让他们能够自然而然地吸收语言,就像海绵吸水一样。
那么,为什么学演讲时不能简单地“磨眼睛”呢?因为演讲作为一项任务技能,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多的是对思维的组织和言语的精准控制。尽管我们可以通过观看优秀的演讲视频来学习他人的表达方式、肢体语言和情感投入,但这些只是表面的技巧。真正的演讲能力需要在实践中锻炼,通过不断地尝试和错误,我们学会如何根据不同的听众调整自己的演讲风格,如何在紧张的情绪下也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简而言之,演讲不是单纯“看”的素养,而是一种“做”的艺术。
回到我使用多邻国学习粤语的经历,每天的高频输入无疑加速了我的学习进程,让我在无形中累积了大量的语言知识和使用场景。这种方法在语言学习中极为有效,但在演讲学习中,则需要更多的是输出和实践。我们不能仅仅通过“看”来提高演讲能力,而是需要通过“说”,通过不断地实践来磨练。
总结一下,无论是学习语言还是演讲,输入和输出都是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语言学习可以通过“磨耳朵”来加速听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而演讲技能的提高,则需要我们跳出舒适区,勇敢地站在台前,用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去“磨练”观众的耳朵。最终,不论是语言还是演讲,我们追求的都是通过有效的沟通连接人心。
所以,下次当你想提升演讲技能时,不妨多一些实践,少一些观看,让我们一起用行动去“磨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