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从没想过我是一名焦虑妈妈,直到我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及语言。
我一直错误地认为我对大宝的教育有那么一大部分是正确的,一直错误认为她是自信的,有足够的安全感的。
然而,在我看一本书后,我发现自己错得有多严重。大宝是如此缺乏自信心与安全感,她在奋力向我们这些有标准行为习惯的大人抗争,她用尽办法来抗拒她不喜欢的条文框架。
大宝3岁10个月了,上幼儿园也一年了,纵使很多时候对于她独立游戏我能及时作出反应。对于她的话语,我也能很多时候表达赞同,理解。但是在她发表不满的时候,我选择的应对方式是极其的粗暴(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强硬式不同意,或者大声训斥,大讲道理。其实无论我说什么简单或者复杂道理都好,她根本不明白,她只知道内心得不到满足,她并不知晓那是错或对。她这个年龄阶段,思维处于一种自我中心和无意识认知当中。
回忆过去的日子,每每孩子哭闹,不吃饭,闹情绪,我总会说一些有条件的话语“你不吃饭,妈妈就不喜欢你”,“快点自己穿鞋子,不然我不等你了”,“我不喜欢哭闹的钒钒”,“你再不自己好好吃饭,我就把你扔出去门口,不给回家”等等之类一系列很过火的话语。
这些说话对于一个这么幼小的孩子来说,是何等惧怕,那一刻我一点都不知道。而我却娴熟运用这些话语来威胁一个孩子,我是错的多离谱。那一刻我没去了解过一个孩子身心发展的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从无意认知到有意认知过程。所有的事物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人的生长发育,意识形成。
我从来没有好好体会过大宝那句极度无奈的“好吧”到底包含着她多少的情绪。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我从成人的角度思考孩子的行为,彻头彻尾让我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焦虑妈妈”。
一直以为优秀的不是孩子,缺忽略了焦虑的是自己。
2
软化的语气和语言,让我更贴近娃儿的心,方明白始得初心终需明心。
最近大宝遇到不开心,总会独自一人到一个角落坐着,撇着小嘴或者托着下巴独自消化她的难过。
刚开始我并没有理会她,但当我看着她孤独坐在阳台的时候,我仿佛看到20多年前的自己,那场景震撼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息。
那一刻,我立马放下手上的事情,走过去坐在大宝旁边,即便不能感同身受,至少我陪伴在身边。
大宝看看坐在身旁的我,委屈看着我,“妈妈,我想要抱抱”。我什么也没说,给了她大大的一个拥抱。这个动作胜于任何语言,它打开了大宝的内心,她难过说“妈妈,我难过,我伤心”。
这句话很熟悉,是我在她不吃饭或者不按照我的标准做事的时候有意假装难过的时候说的。她学会了,她以孩子强大的学习能力与模仿能力,对我说了这句真心话。
语言的力量可怕到,或许令大宝感受到她无法达到大人的行为标准是一件令她难过伤心的事情。
我放缓所有的情绪,尝试重新认识开始具有独立个性的小人儿,“你为什么难过,伤心啊。”大宝看着我温柔的眼神,“因为弟弟推倒我的积木(因为我不能一个人玩耍)”。
我们大人总是强制要求她一定要礼让弟弟(他人),宽恕别人。纵使我从没极力要求她,但是爸爸,外婆总会有意无意提醒一句“让一下弟弟,他还小。”
不要认为孩子在你面前问一句“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不是乖孩子,好孩子才让妈妈难过,丢脸?”再来感悟孩子长大了,其实她并不是真正的长大,而是过早成熟。孩子是负责天真,烂漫,个性发展,而不是为你的舒坦买单。
假若孩子在街上或商场看到喜欢的某一玩具或者食物,而欲言又止,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需要,不要夸她是乖孩子,那是她在压抑自己的情绪满足你的欲望。她渴望成为你口中的好孩子,却在牺牲自己。她需要从你身上吸取安全感与心理满足,因为你是她的依托。
3
自信,安全感建立在父母对其的心理满足。
我不赞同无底线礼让,同时对于孩子们之间“抢玩具”的行为,我不会主动介入,我相信孩子们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孩子哭着和我说某某抢走了玩具,我不会指责任何一方,而是鼓励失败一方用别的玩具尝试去换取胜利一方手中的战利品。这种处理方式很多时候我会看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而,在大宝上幼儿园后,她作为失败一方后却不再去尝试换取,而是用咆哮大哭来取代以前的行为。或许她的安全感慢慢消失在我坚决送她去幼儿园的时候,不过是我没有察觉罢了。
正当她需要更多的拥抱与理解的时候,我选择了送她上学,让她与我分离一个白天,这对于她来说是残忍的。但是这又是必须的。我唯一能做的是放学后给与最多的关怀与相伴。这种相伴并不是一味简单的两个溺在一起,而是高质量的有效时间相伴。比如全情投入的游戏或者阅读,这时候你需要远离手机和电视,和小家伙一起进入她的世界。
在玩耍的时候,大宝接受不了别人的“不同意”,她会强行要求你“同意”。一开始我以为那是一种自私行为,我会用大人的思维去考虑,为什么要我的想法和你的一样。然而是我忘记了她的单纯与天真。
她只是要求我关注她的想法,她需要我时刻与她同行。或许很多妈妈都会经历一样事情,和宝宝玩,宝宝总会要求你放下手机,放下手中的书本,和她一起玩,即便不参与玩,眼睛也要关注她,因为她会在有意无意间需要和你眼神交流,她希望向你传递她的快乐!
别诧异,这是每一位孩子的精神需求,请尽力满足,因为她要的就这有这一点。
后来我辞职了,在家全身心照顾孩子。我第一次有充足的时间分配给大宝,让她享受来自母亲的爱与陪伴。时间给我的答复是肯定的,大宝在心理获得满足后,每天都能愉快游戏,早睡早起,甚至自己阅读绘本,自己讲述故事。
过往我用大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一样要求她,即便只是很少一部分,但这足以令她对事物产生厌恶。
我知道她这年龄阶段握笔能力较差,涂色极大部分会出边界,然而却会有意无意提醒出界了,应该怎样怎样,即便我语气很温柔,但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这是兴趣的杀灭针,对于大宝一些我看不懂的涂鸦,于她而言是一种极美的画作,而我却表现得是那样另她难以接受,最后她好些天不再画画,而是对我说,妈妈,你画吧,我现在不想画。
我学会用毕加索的角度思考艺术的问题。用探索与发现的眼光来审视孩子的画作。我相信缓一缓,大宝会再次握起画笔,下一次会因为真正的兴趣,与我的感染,而有异于这次的新鲜感与压力。
4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正大宝的坏习惯,而这些“坏习惯”都是用我们大人的行为标准判定。
她的确存在的事实是吃饭不积极,吃饭要看电视,然而这是都是我们大人惯出来的。刚会自己吃饭的那两年即便是一半米饭掉地上,也能坚持自己吃完,到后来吃饭磨磨蹭蹭都不见一调羹下肚,都是看中了爸爸,外婆会喂。吃饭要看电视,也是对爸爸有求必应的依赖心理而养成的行为习惯。
我彻底接管丫头后,丫头只能饭前哀求一下看两集爱探险的朵拉,看完就吃饭。我思量着也不能操之过急,循序渐进戒掉是最好,便欣然答应。后面的结果也是在意料之中,刚开始看完两集关电视后各种哭,最后默默接受现实,爬上餐椅,磨磨唧唧吃饭。
原则这中东西需要明确给孩子,这是必须的。没有规则不成方圆。
孩子的安全感被我们大人一点一点消磨掉,而我们却最后来怪责她不够懂事,不够自信,不够独立。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拥有健全的人格,平常的心态,笃定的习性,才是我们应该教与孩子的,别在用“好孩子,乖孩子”,过于笼统的概括与赞誉,作为大人都没有形成性的答案,怎么让孩子定义呢。
——END——
小白二公子,80后,喜欢码字,阅读,渴望自由的水瓶座宝妈一枚。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