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给孩子报了羽毛球班。这个教练以前在我们家附近教过羽毛球,韦宝跟他学了一个暑假。当时有两个教练带班,他教得格外认真。虽然韦宝之前有基础,但是动作不到位,他一点一点掰动作,从基础带韦宝练起。一个假期下来,韦宝的动作已经像模像样了。再后来他辞职了,韦宝也就没有再去打球了。这次暑假他说在我单位附近开了班,问韦宝要不要继续去打球。一开始觉得每天还需要接送,有点麻烦,但后来想着他确实很认真,很负责,就还是带韦宝去了。
为了便于联系,加了微信群。每天看那些家长在群里发的东西,突然明白一个班的孩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了。孩子之间的差距,说到底就是家长之间的差距。
暑假天气热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这样热的天气去打球,自然是很辛苦的。不然人们也不会用“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来形容一个人的刻苦勤奋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需要经历一般人承受不了的磨炼,只有这样才能有别于普通人。就好比破茧而出的蝴蝶,不经历破茧那一刻的种种苦痛,也不会有振翅高飞那一刻的喜悦。
群里不时有家长担心孩子打球太热,担心场地太闷,甚至有人以天气太热为由给孩子请假,还有家长觉得教练的训练强度太大,建议降低要求,慢慢练,总能学会的……作为一个妈妈,我完全能理解家长的心情。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家长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希望孩子在某个领域有所专长,一方面又患得患失,担心孩子吃苦受累。世上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想有所成就,就需要用汗水和时间一点点来累积。如果这样热的天,在家“葛优躺”,最终自己种种美好的愿望都只会搁浅。随后看到别人孩子有所成就,有所突破时,心里又会生出各种羡慕——为什么优秀的孩子总是别人家的?
孩子呢,本来就容易滋生懒惰的情绪,没等自己找到合适的偷懒理由,家长老早递来一把“梯子”,于是趁势退缩。很快,孩子从这件事上嗅到了某种“味道”,也清楚了家长的底线和标准。开始把这个标准运用在了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会按照家长的思维模式,自发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今天太累了,作业实在不想写,那就偷工减料;今天太忙了,课外书就不看了;今天太困了,就晚点起来……渐渐地,他们面对所有的事情,都会习惯性先打个折扣,同时在心里理直气壮地觉得,我爸妈也会这样做。这也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上花了钱,花了时间,最终收效不大的一个原因。同样在一个教室学习,报同一个兴趣班,但是最终效果却截然不同。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标准不同。有些家长从一开始会给孩子定标准,讲要求,用自己的言行和态度告诉孩子做一件事要做就要做好,而不是仅仅去打趟酱油,当回陪练。就像学羽毛球,很多家长会说,我让孩子去学,只是为了让他去锻炼一下,又不指望走专业路线。家长一旦有这种念头,孩子就会学无所成。因为,在打球的过程中除了学到技术,更注重的是培养孩子的精神品质。每天辛苦的训练,可以磨练孩子的意志,让他体会到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艰辛和汗水,可以让孩子切实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相信孩子有了这种情感的体验,他们也会在其他事情上去不断挑战自我,在挑战中体会成功的滋味,从而激发出孩子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家长经常会说孩子缺少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动力,动力从哪来?其实就是从生活的点滴事情中来。
每天训练完,韦宝早已是汗流浃背。但是在教练的鼓励和高标准的要求下,韦宝也在一次次挑战自己,不断刷新自己的记录。第一次练习跳双摇的时候,细细的钢丝绳抽在胳膊上,背上,留下了一道道红红的印痕,他还在坚持跳,想要刷新自己的记录。最后一次,绳子不小心抽在了自己的背上,估计确实是疼,没忍住在众人面前哭了。看到他那样,我也很心疼。抱抱他,他擦擦眼泪说,我再挑战一次再回家。每次回家,叫着全身疼,上下楼梯都困难,第二天早上依然坚持去训练。他的双摇从能跳两个,到七个,再到十几个。前天中午回家欣喜地告诉我,今天双摇竟然跳了27个,好多小朋友都在围观,我现在是跳的最多的一个。说这个话的时候他很兴奋,我想他一定通过不断地挑战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昨天中午下课前,又一次刷新记录,能跳三十一个了。这几天对他说的最多的就是对自己狠一点,这样过几天再回头看,发现自己进步了不少。
家长很多时候总是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爱”得理所当然。其实,爱和溺爱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爱是以孩子的需求为出发点。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限制地给予自己。表面上家长担心孩子太热,太累,实际上是源自内心对这个事情的真实想法,家长觉得天热打球累,就想当然觉得孩子也一定会觉得累,从而剥夺了孩子锻炼,体验的机会。还有些家长自己认为学习是很辛苦的事,总是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这种情绪,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一会儿端茶送水,一会儿嘘寒问暖,让孩子也觉得学习是件费时费力的苦差事。就这样,家长以爱的名义一点点拔掉了孩子的羽翼,若干年后又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