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三:好奇【Curiosity】
好奇是对学习本身的欲望,是生活中的巨大乐趣之一。它促使动物去探索环境,并从经验中学习。通过探索环境,动物可以找到食物、水和其他维持生存必需的基本材料。习得的经验帮助它们更有效地获取食物和躲避危险。
——《我是谁:成就人生的16种基本欲望》
学习需求是动物的本能之一,它是动物生存的基础。好奇则是学习需求的心理表现。好奇欲望与学习欲望都可以用来表达人的学习需求,但我更倾向使用学习欲望这个概念,因为它的应用领域更广泛、学术性更强。
新颖性和熟悉是任何能够学习的生物心智生活的特征。
较高等的动物,包括人类,被赋予了很强的学习能力。不同于本能行为,依定义而言,学习就是改变……有机体在每个学习过程的早期要面对新颖性,学习过程的结束期可以想成是常规或熟悉。从新颖性到常规的过渡是我们内在世界普遍的循环。
——【美】埃尔克诺恩·高德伯格《大脑总指挥》
埃尔克诺恩提出的新颖性概念与史蒂文教授提出的好奇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义。
为什么人们有冒险的冲动?为什么人们热爱旅游?
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那么这是否与掌控欲望所说的“人畏惧未知事物”存在着冲突呢?是的。掌控欲望与学习欲望在面对未知事物时,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冲突。
为什么它们都是产生于同一个生存欲望,却存在着如此内部的不合呢?其实,生存本身就有着进与退、攻与守的特性。对未知事物学习的冲动是攻,对未知事物谨慎对待(畏惧心理)是守。生存的本质不是让人仅守护着一亩之地,而是让人在掌控好一亩之地之时再向外扩张资源的可得范围。事物的两面性是世界的规律,欲望也是如此。
婴儿出生后,每天都在不断地观察学习,他们想要了解自己未知的所有事物。孩子们对新玩具几乎都存在着无比的渴望,这正是因为学习欲望的表现。他们也比成年人更喜欢探险,也经常会做出很多危险的动作。有时候并不是欲望让人产生畏惧,而是人在生活中学到的经验以及心智的成熟让人学会更加谨慎地对待生命。好比游泳,成年人往往比小孩子更难学会,因为成年人的顾虑太多了。
接下来,让我们再看下动物的学习天性。
著名奥地利生物学家康纳德·洛伦兹在研究动物习性的过程中发现:印随学习是动物出生后早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后果是由直接的印象造成。据实验表明,很多一出生就能四处活动的动物都能够产生印痕行为,比如常见的鸟类、鱼类。印随学习是新生动物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使那些没有自卫能力的小动物紧紧依附在它们的父母身边,从而实现生存所需的食物与安全保障。不过,动物这种印随学习是无差别的本能驱动,因为一旦印随作用发生,动物跟随的是自己第一眼看见的物而无法识别它是不是自己的母亲。
从中可以看出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无价值的,而人类亦是如此。如果人从小就与动物一起生活,就会失去人的社会性,比如狼孩。
虽然学习欲望是无价值的,但是幸运的是有一颗强大的大脑让人类摆脱了机械式的学习与认识模式。其主要表现是社会的复杂性带给人类生活的精彩。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会对生活产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好奇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人在欲望主导下产生的不同学习结果,也就是说环境对差异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差异的根源主要是因为在不同领域中获得的成就感不同导致的。
有些人喜欢学习,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能得到了很好的成就感体验;有些人不喜欢学习,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挫败感。人的天性是不喜欢去做一些让自己显得弱小的事,力量欲望让人更倾向于从事有成就的事。所以,力量欲望在学习中发挥着它的作用,它让人产生了选择性的学习——学习对象上的差异。
从学习对象上看,每个人的擅长点是不同的,有些人擅长美术,有些人擅长舞蹈,有些人擅长运动。因为擅长,所以能够比其他人更优秀;因为擅长,所以能够获得更多的乐趣。因此,人们更喜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去发展——成就感带来的心理倾向,这也是教育学家们所提倡“培养人的学习兴趣”的原因。
本杰明·富兰克林……他研究哲学,乐于进行充满智慧的思辨和讨论。
亚伯拉罕·林肯……“他想要学习,想要了解,想要生活,想要超越这一切;他如饥似渴地追逐着,从不停歇。”
——《我是谁:成就人生的16种基本欲望》
史蒂文教授列举的两位名人的故事,也说明了成就感与学习倾向之间的关系。
别把好奇和成就动机搞混。之前提过,成就动机从属于对权力的欲望,这与好奇没有关系。要完成一件事的需求(即对权力的欲望)和要弄通一件事的需求(即对好奇的欲望)有很大的区别。一个以成就为目标的孩子可能只想阅读课堂上老师要求必读的书,形式上完成任务而已。而有好奇心的孩子则会去读任何有趣的书。
——《我是谁:成就人生的16种基本欲望》
史蒂文教授认为好奇心与成就感是“没有关系”的。这一观点是明显存在着逻辑错误,它不仅是不符合人的心理特征,还是一种对欲望误解的表现。错误的根本原因,依然是他认为欲望间是独立的。然而他忽视了一个问题:这16种基本欲望的本质是什么。
笑容的背后不会是单一的快乐。当人受伤感到疼痛时、当人出丑时,都有可能保持着笑容,只是笑容背后有着复杂的情感而已。哭泣亦如此,比如喜极而泣。
欲望也是同理。在欲望的领域里不可以适用“有你没我”的定律,因为各种各样的欲望终究是为生存服务,它们的根本目标是不变的,变的只是外在的表现方式,它们之间必然是存在着联系。而对于好奇心与成就感的关系,在上述我已经明确说明,而且史蒂文教授所举两位名人的例子也已经证明了它们的关系。在此,相信大家都能够理解。
接下来,我们再看摘要内容中关于“完成”与“弄通”的论断。
“完成”与“弄通”是因为学习倾向存在差异,是因为两者带来的成就感不同所导致。史蒂文教授认为,一个人把学习当成成就的实现只会机械化地学习——学习对他来说是一种任务,而一个人想要明白一件事时反而能够更好地学习。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
如果学习能够为一个孩子带来成就感,那么他往往会渴望更多的知识来让自己成为优秀——考出更好的成绩。而这正是一种成就感带来的学习动力,同时其中也必然夹杂着好奇心。看看那些优秀的学生,他们不仅想从学习中获得成就,他们往往也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去读任何有趣的书”。反而那些只想“弄通”某件事的学生往往是无法正常完成学校的任务,因为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兴趣点。看看那些整天在读漫画书的学生,他们很可能连学校的作业都没完成。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过,知识就像一个圆,知道得越多,未知得就越多。当一个人学到越多的知识,当丰富的知识给他带来乐趣(成就感),他会更乐意去追求更多的未知。
虽然史蒂文教授观点无法证明好奇与成就感无关,但他的观点证明了:培训孩子学习的兴趣比强迫孩子机械地应试更重要。
寻求真相可能是产生好奇心最纯粹的理由。好奇欲望强的人并不会满足于智力活动带来的愉悦,他们还需要在真假之间做出区分判断。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喜欢思考人生的意义,或争论政治问题,这些都是好奇欲望的体现。
——《我是谁:成就人生的16种基本欲望》
对于真理、人生意义、政治等等事物的不同追求与讨论,是由人的兴趣所决定。对哲学感兴趣的人喜欢谈论哲学,对政治感兴趣的人喜欢谈论政治,对娱乐感兴趣的人喜欢谈论八卦。这些兴趣不只是学习欲望的体现,还体现了人对掌控、对力量等等欲望的追求。
如果所有事情都是一目了然,世间也不存在着任何欺骗,那么人也是无需考虑事物的真假。人对事物真假区分的需求是一种睿智的表现,是一种对强大的表现。所以,人对真理的追求不仅仅只是因为好奇心。所谓的“最纯粹”,难以成立。
· 待续 ·
预告:下一章《接纳欲望》
声明一: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二:本文为原创作品,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