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看到书名,理解的摆渡人不过是船夫罢了,此岸至彼岸而已,能牵连出什么故事来。而当合上书本时不免为自己的浅薄而失笑,摆渡人不止书船夫,渡即度,度己度人度世,轮回超度的度。度的梵语是“Pāramitā 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即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佛有六度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谓菩萨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盘究竟之彼岸。
听着像是佛经禅语似的,但若不纠结深究,小说读起来更像是言情魔幻故事,只是其中各层次的深意随读者意会去了。
主人公迪侬在寻找生父的列车上遇难,来到了荒原遇见了她的摆渡人崔斯坦,在他的帮助下逃离荒原到另一个世界。在逃离的过程中彼此暗生情愫,他的安全感,她的纯洁,在标配着恶魔的重重阻挠,像极了传统苦难爱情剧,外加恐怖紧张的描述分外逼真,在逃离躲避恶魔的途中看的人心惊胆战的,好在结局还不错。PS:看到迪侬返回荒原寻找崔斯坦的时候觉得不可思议,可能被前面恶魔追逐的那一段吓到了吧,亦或是觉得这样的爱情不足以感动自己吧,我想自己是没有勇气再回头了。
之于我的感受,它更像是部心理文学。人的内心不都有几个不同的自我吗?这并不是人格分裂,只是不同的自我暗示的角色,诸如常说的一念之差,就是摇摆于是不断向上步入高处还是不停向下堕入深渊,你的内心总有自己的摆渡人与邪恶的魔鬼,与生活抗争与命运搏斗。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是个吃货胖子,内心极其羡慕窈窕淑女的美,渴望瘦成闪电的身形。因为肥胖爱情与你擦肩而过,因为体型美丽的衣服跟你无缘,你内心深深的自卑着,试图通过运动节食改变一切,却发现所有的努力比不过大胃王,懒惰鬼。你的内心深处住着位形如你所期望自信坚定和美丽的人,也许那个便是你的摆渡人,她不停的鼓励你向前,向你的希望看去,拉着你狂奔在满是美食漂浮的荒原里,身后血盆大口的魔鬼像胃血脉喷张的蠕动着,你的双脚有时会被漂浮着肥肉的沼泽绊住,不断的向下,还要被懒惰鬼缠住双脚裹足不前。要么努力运动,遏制住胃的需求,要么被贪吃与懒惰打败变成大胖子,最终都来自于你内心的选择,是把手交给但是你信任的摆渡人,不怕艰险痛苦到达所希望的目的地,还是放任自己停下脚步被恶魔拉住双脚堕落泥淖。
也许看到这个例子你不免捧腹大笑,但这确实是我最简单的读后感了,一切皆为心里暗示罢了。每个人内心都映射有各自的荒原,摆渡者,及恶魔。在遭遇困境或磨难甚至痛苦时,我们总希望得到他人伸手相助排忧解难,其实更需要自己为自己鼓舞,天救自助者。
关于其中的爱情故事,我只想说过:奋不顾身的爱情确实令人动容,但是飞蛾扑火的结局也令人惋惜,假如崔斯坦与迪侬到了人间,没有恶魔的阻挠,没有荒原的险途,还会深爱至久吗?也许吧,但愿吧,人间百般情爱多,自古深情不久留。
貌似写多了,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