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惊讶和恐惧
1. 惊讶是所有情绪中最简短的,最多不超过几秒钟。而其他任何一种情绪有可能短暂,也有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1) 一旦认清了发生的事情,惊讶就会转变成恐惧、喜悦、解脱、愤怒、 厌恶等,这取决于让我们吃惊的是什么。比如等待活检结果的几天时间中,人们并非并非终日被恐惧包围着,只是周期性地产生恐惧感,持续几秒钟有时甚至几分钟。如果检查结果是安全的。人们如释重负,产生了愉悦的感觉。假如发现让我们吃惊的事情不会带来任何后果,那么惊讶消失后就不会再有其他情绪。
2) 惊讶出现在转瞬之间,惊讶的照片很难找到。当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时,快门也不够快了。新闻照片中人们惊愕的表情通常都是经过重现或者故意摆出来的。如果一个意外的事件慢慢发生,我们是不会感到吃惊的。它必须突如其来,令我们措手不及。
3) 在惊讶的时候,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聚集所有的力量来控制感情。这在通常情况下都不成问题,除非所处的场景不允许我们有惊讶的表现。举例来说,假如我们宣称对某事了如指掌,而当某一种本来应该知道的特征出现的时候,我们大惊失色,那么显然我们就是在吹牛皮了。
4) 惊讶的感觉本身也有好坏之分。有些人从来不喜欢惊讶,甚至不喜欢惊喜。 他们告诉别人不要惊吓他们。另一些人却喜欢惊讶,他们故意让很多事情悬而未决,这样就能经常体会到吃惊的感觉。他们寻找刺激,希望能够体验惊讶。
2. 目前为止, 我们所关注的每一种情绪都有其独特之处,每种情绪都有自己的故事。
1) 悲伤和痛苦至少有两方面是独特的:这种情绪的两个方面常互相转换,一种是无可奈何的悲伤,另一种是焦虑的痛苦;而且这种情绪有时比任何一种情绪持续的时间都要长。
2) 愤怒与其他情绪不同的是,它对于别人来说是最危险的,因为它有可能导致暴力行为。
3) 惊讶是固定的、有限的持续时间。
3. 惊讶是一种情绪,而受惊则不是,两者的表情截然相反。尽管很多人常把这两个词互换,但是受惊并不是惊讶的极端状态。
1) 对于所有的表情来说,同一种情绪中最极端的表情和最温和的表情是类似的,只是出现极端的表情时肌肉更加紧张。 狂暴的表情比愤怒更紧张,恐怖比恐惧紧张,依此类推。而在毫无准备的实验对象面前放空枪,他们几乎立刻闭上了眼睛(惊讶的时候双眼会瞪得很大),眉毛下沉(惊讶时眉毛是抬起的),嘴唇紧张地拉伸着(惊讶时嘴巴是张开的)。
2) 受惊的持续时间比惊讶更为固定——受惊的表情总在1/4秒之内最为明显,并且在1/2秒钟之内消失。这种表情真是转瞬即逝,一眨眼的工夫你就可能错过它。而任何 一种情绪持续的时间都不会如此固定。
3) 假如事先有人通知你会因为听到一声巨响而受到惊吓,那么你的受惊就会有所减少,反应不会那么强烈,但是也不会完全无动于衷。但是假如你事先已经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情的话,你就不会再感到惊讶了。
4) 受惊是一种生理反射,而不是情绪。没人能掩饰住受惊的反应,即便有人已经明确告诉你这声巨响究竟会有多大。而大多数人至少都能掩饰住任何一种情绪的细微表现,特别是事先作好准备的情况下。
4. 对恐惧这种情绪的研究多于其他情绪,这或许是因为任何动物都很容易产生恐惧,受到伤害的威胁,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都是恐惧的诱因、主题及其变体。
1) 身体受制于人是与生俱来的愤怒诱因,身体疼痛的威胁是与生俱来的恐惧诱因, 虽然在疼痛出现的那一瞬间,或许我们还没有任何恐惧感。另一个与生俱来的、人类共有的诱因就是见到蛇或者高空行走。
2) 也许不存在对每个人都适用的天生的恐惧诱因。总有一些人的反应跟其他大多数人都不同,无论是能够出现某种情绪的刺激,还是最普遍的情绪化反应。个体差异在任何一种人类行为中都存在,情绪当然也不例外。
3) 在后天的学习中,我们有可能变得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害怕。甚至有些人会对根本不会造成任何危险的东西感到害怕,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会出现毫无根据的恐惧,比如怕黑;一位认为 自己将要受到惊吓的人,会真切地体会到恐惧,尽管毫无根据。
5. 只有极富同情心的人才能尊重、体谅,并且耐心劝说害怕那些我们不以为然的事的人们。然而,大多数人对这样的恐惧会选择置之不理。不是只有体会到他人的恐惧时,我们才能接受它,并且帮助他人去面对这种恐惧,比如优秀的护士能够解病人的恐惧,能从病人的角度考虑,能说服他们打消恐惧的念头。
6. 感到恐惧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做出任何事情,也有可能什么都不做, 这取决于我们在过去的生活中所学到的这方面知识,即遇到危险情况要怎样才能保护自己。
1) 恐惧的时候,血液会流向双腿的大块肌肉,作好逃走的准备。这并不意味着一 定要逃跑,只不过进化过程中形成这样的特点。
2) 很多动物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首先站住不动,这应该是因为这样能够降低被注意到的可能性。当捕食它们的动物走得更近,有明确的视线指向时,动物就会逃窜。
3) 假如我们既没停止不动也没逃跑,那么最有可能出现的反应就是对威胁到我们的任何事物发怒。恐惧和愤怒相继出现是很常见的。我们能够迅速地在恐惧和愤怒(或者其他任何情绪)之间转换,快到两种情绪几乎要融合在一起。
假如威胁到我们的人看起来更强大, 那么我们的恐惧就会胜过愤怒。但是我们也有可能偶尔或者在事后对造成这种威胁的人感到气愤。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本应无所畏惧地应对当时的情 况,那么还有可能对自己的恐惧感到愤怒,也有可能会对自己感到厌恶。
有时在重大的伤害面前,我们无能为力,最有可能感受到最令人窒息的恐惧;但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应对这种突发的、严峻的威胁时,我们或许当时就感觉不到恐惧所带来的不好的感觉和想法,而把自己的意识则集中在如何应付当前的问题上,也就是如何面对这种危险。当然,成功逃离危险后,我们可能产生后怕。
7. 人们所受到的威胁是当即的还是即将来临的,决定了恐惧在3个方面有所不同。
1) 第一,不同的威胁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当即的威胁通常会产生与之相应的行动(停止不动或者逃跑),而为即将来临的威胁担忧则会让人提高警惕和肌肉的紧张度。
2) 第二,对于当即的威胁, 人们的反应通常是麻木的,痛苦的感觉会减少,而为即将来临的威胁的担忧则会使痛苦扩大。
3) 第三,当即的威胁和即将来临的威胁会引起大脑不同部位的反应。
8. 总之,我们可以利用以下3个因素来划分不同类型的恐惧经历。
1) 程度——你可能受到的威胁有多大?
2) 时间——这种威胁是当即的还是即将来临的?
3) 应对——你能否采取一些行动来减少或者消除这种威胁?
9. 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研究同时考虑到了以上3种因素,这让我们无法确切了解,研究的对象究竟是哪一种恐惧的经历。唯一的线索是图片中,面对危险的人的不同的面部表情。
1) 体会到恐惧的时候,我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害怕了,就很难再有其他感觉或者考虑其他的事情了。我们的思想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当前受到的威 胁上。出现当即的威胁时,我们会一直聚精会神直到威胁消失为止;
2) 假如发现自己已经不能集中精力了,那么感觉就会变成恐怖。设想将要受到的威胁,也有可能长时间占据我们的思想,也有可能间断地、时不时地出现, 在我们思考其他问题的时候打断我们的思绪,好像等待检查结果的那个阶段:恐慌都是时有时无,假如强烈的恐慌持续很多天,就会使人筋疲力尽,最终还有可能因此力竭而死。
3) 假如我们意识到了某种即将来临的危险,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担忧会帮助我们,提醒我们提高警慑:
为即将来临的危险担忧或者被眼前的危险吓住的时候,我们的面部表情会告诉他人,这里有潜伏的危机,从而使他们免受伤害,或者召唤他们前来营救我们,恐慌的表现会换来他人的帮助和安慰。
假如有人袭击我们,或正要发动进攻,我们担惊受怕的表情或许会使敌人停止,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会再做出刺激他们发动进攻的事情。(当然,事情通常不是这样的。希望轻易捕获猎物的攻击者会把这样的表情理解为我们不会进行反击,他们就可以轻易获胜。)
10. 恐惧的核心就是有可能产生疼痛,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疼痛可能会是一种相当强烈的感觉,会牢牢地抓住我们的注意力;疼痛太过具体了,我们能够清晰地辨认很多种疼痛究竟痛在哪里:切到手指,我们决不会揉揉手肘来减轻疼痛。我们并不能判断出愤怒、恐惧、担忧、恐怖或悲伤和痛苦扎根在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疼痛和性欲都相当重要,我们会因此产生很多情绪,但是它们本身并不属于情绪。
11. 有些人会对惊讶乐此不疲。每一种所谓的消极情绪对于乐于体验它们的人来说都是积极的。这也说明,简单地把情绪划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有误导性。
1) 有些人似乎很喜欢经历恐惧。恐怖小说和电影都备受欢迎。那些表现出恐惧的人不光有表情,也产生了恐惧中的生理反应——心跳加快,而且血液流向双腿的大块肌肉。
2) 有些人不满足于这些间接的刺激,而是去寻求真正的危险体验,甚至在他们所从事的运动中体会冒生命危险的快感。我不知道令他们兴奋的是恐惧,还是这种冒险通常能带来的刺激,或是他们经受住了考验之后的骄傲和快感。
3) 有人和他们截然相反,他们视恐惧感为毒药,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来避免这样的感觉,也有人既不会刻意寻求这样的感觉, 也不会把它视为毒蛇猛兽。
12. 每一种情绪,都有与之相应的持续时间很长甚至达到几个小时的心境状态。恐惧也会导致焦虑的心境、 害羞和胆怯的人格。通常有一系列失常情况:
1) 如果在很长时间里都感到悲伤,我们就处在忧郁的心境之下。我们很容易生气,随时寻找出气的对象时,心境就是烦躁不安的;忧郁的心境、忧郁人格和抑郁是由悲伤痛苦产生的,烦躁不安、敌对人格和病态暴力行为是由愤怒产生的。
2) 据统计,15%的人都极度害羞。害羞的人总会设想自己将会怎样在社交场合失态;他们避免和社会接触,极度缺乏自信心,应急激素旺盛,心率很快。 他们同样也是心脏病的高危人群。很多研究者把羞怯分为两类:
一种是自知的羞怯,会对是否回避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左思右想
另一种是恐惧性的羞怯,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一律回避
3) 恐惧症是最明显和最常见的情况,其特征就是对人际往来或类似的情况心怀恐惧,害怕死亡、受伤、疾病以及流血,害怕动物、拥挤的人群以及封闭的空间等。
4) 创伤后压力综合征(PTSD)通常被认为是经历过极度危险之后的结果,事后当事人会不断重复当时受到伤害的经历,并且逃避与这种创伤相关的各种事件。 创伤后压力综合征通常还会伴有睡眠障碍和注意力难以集中,还有暴躁。
5) 反复恐慌也是由恐惧和焦虑造成的情绪失常,其出现通常没有明显的原因, 而且很容易使人丧失正常的能力。
6) 焦虑则描述一种处在担忧之中但又不知为何担忧的心境,这时找不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虽然我们觉得自己身处危险之中,但是因为不知危险来自何处而无法采取任何行动。 病态的焦虑又是另一种情绪失常,它不同于正常的焦虑心境,它会循环出现,持久而强烈,影响到人们的基本生活,包括睡眠和工作等。
13. 认识自己的恐惧
1) 当我们看到别人的愤怒,或者恐惧时不太可能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仔细观察照片不能奏效,那么就来回忆你生活中曾有过的突如其来的危险和让你无能为力的威胁,一旦你回忆起了什么,就让你的情绪继续滋长;
2) 假如回忆仍然无济于事,那么请尝试,用一面镜子,看着自己模仿恐惧的表情:
尽量抬高眉毛,同时皱紧眉头;把上眼睑尽可能地抬到最高,注视前方,假如不能同时完成这两个动作,只要把上眼睑和眉毛都抬到最高就可以了;
也让你的下眼睑稍稍紧张一些;假如下眼睑的紧张感会影响到你抬高上眼睑,那么只要集中精神抬高上眼睑就可以了;
打开下颌,嘴唇横向展开向双耳的方向靠近;
注意脸上、腹部、双手和双腿的感觉。留意你的呼吸,你也许会发现双手变冷,呼吸更深也更急促,你开始出汗,还有些颤抖,或者双臂和双腿的肌肉都感到紧张。同时,你还感到自己的头或身体开始靠向椅背。
3) 通常情况下,你都能意识到自己的恐惧,但是不一定注意到轻微的担忧,这时危险即将来临但并不严重。回忆担忧的情景,你预感到不祥的事情即将发生,那不是什么灾难, 但一定是你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比如在担心拔掉一颗智齿,在担心自己撰写的报道能否得到预期的好评等等。这种担心可能是恐怖感觉的弱化。再进一步想象,当时你做什么都无法阻止可能出现的伤害——再一次专心体会你的脸和身体是怎样经历这些感觉的。
14. 认识他人的恐惧
1) 在惊讶和痛苦的表情中,眼睛都是最重要的,而且有助于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情绪。假如只有眼睛的动作,上眼睑抬得很高,更有可能是惊讶、担忧或者害怕的表情,究竟是哪一种还要取决于脸部的其他动作。眼睑和眉毛的动作对于区分恐惧和惊讶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眼睛是有表情的,但通常不是眼球本身在说话, 而是上下眼睑的变化。当紧张的下眼睑和抬高的上眼睑同时出现,而且面部没有任何其他表情的时候,几乎可以肯定就是恐惧的表情了。下眼睑紧张,上眼睑抬得越高,恐惧的程度逐渐加深。上眼睑抬到了最高,这种表情只有在感到恐怖的时候才会出现,而不会在害怕或者担心的时候出现,但这也是控制之下的恐怖,有这种表情的人是在尽量控制自己,不想流露出自己的情绪。
如果双眉只是稍稍抬起,这就是一个很含糊的表情。没有抬起上眼睑,这样的眉毛动作很少是表示惊讶的。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表情是在强调这个人所说的某个词语,假如是这样的话,他还会在说到这个词的同时提高音量,这种表情也有可能相当于一个问号,出现在一句问话的结尾。
下沉且聚拢的双眉,也可以是一种疑问的表情,尤其当提问者自己知道问题的答案时;假如他本人并不知道问题的答案,那么往往就会压低双眉皱起眉头。
仅仅双眉抬起但是上下眼睑不紧张,还有可能是感叹或者不相信,特别是在聆听别人的讲话时流露出这样的表情。
双眉抬起并且紧皱的表情,很有可能是担忧或者害怕的表现,也几乎肯定这个人已经感到恐惧了。
双眉抬起但是没有聚拢,下眼睑一点也不紧张,这种表情很有可能表现出的是惊讶而不是恐惧。
由于恐惧和惊讶太容易混淆了,当眼睑的动作和嘴唇配合起来时,就算没有眉毛的动作,这些情绪也都能表达出来。
在恐惧的表情中抬起的上眼睑非常的重要。即便下眼睑没有紧张起来,而眉毛和嘴的动作也和惊讶时没什么两样,上眼睑抬高到了极限,也足以让人感受到她的恐惧。
吃惊的时候下颌会下垂,而恐惧的时候双唇会向双耳的方向缩回。
2) 当然,有时候没有这样的表情是因为当事人想掩饰自己的情绪,但是即便不是在掩饰情绪,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在某种感情出现时表现出与之相关的所有信号。没有任何一种面部表情可以确定无疑地说明某一种情绪的出现。
3) 表情的持续时间一两秒钟,就更有可能是惊讶,而不是担忧或害怕。
15. 利用情绪所传递的信息
1) 我们都无需考虑要对别人的惊讶作出反应,除非你遇到我在前面提到过的场景,一个人因为一件他本来应该知道——或者他自己声称知道——的事情而大惊小怪的时候。
2) 假如一个人的表情和当时的情景以及所说的话不相符,那么我们就应该关注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同时也要明白我们是否应该介入。
3) 需要反复强调,不要凭空断定产生某种情绪化表情的原因,情绪化的表情并不能告诉我们它们是由什么引起的。
所谓的奥赛罗式的错误,也就是自以为是地认定自己知道导致某种情绪产生 的原因,而不去考虑可能存在一种完全不同的理由。我们的情绪状态、态 度、期望、信仰,甚至不相信的东西都有可能导致我们误解一种表情,说得更具体些,是使我们对这种表情所传递的情绪的成因产生误解。
把当时的情景考虑进来可以降低误解的可能性,但是即使这样也不可能完全做到。 这对奥赛罗就无济于事。假如你牢记情绪化的表情并不能说明它的来源, 牢记有很多原因是你想象不到的,那你就有可能避免奥赛罗式的错误。
4) 仅凭照片或者片刻地表情,你无法确定当事人所受到的威胁是当即的还是即将出现的。你也无法了解她所体会到的恐惧有多强烈,因为这样的表情既有可能出现在情绪很微弱或者缓和的时候,也有可能出现在情绪很强烈但是受到了控制的时候。
5) 假设你作为上司要向下属宣布他没有得到这个晋升的机会,而别人获得了。
如果在你开口说话之前他就有了这样的表情,那么有可能表明他已经预料到自己会失败。
如果在你宣布了这个消息之后,他的脸上才出现恐惧的表情,
这说明他已经在考虑这会对他的前途有怎样的影响了。不建议你当即表明你觉察到了他的恐惧,但是这或许说明,假如他在你们公司还有发展前途的话,你就要安抚一下他的情绪,或者询问他未来作何打算。
也有可能他的恐惧和没有得到升职没什么关系,而是他在担心你会发现另一些事情从而严重影响到他的前途。比如他一直在贪污公款,或者他是在为待会儿要与医生见面而担忧,而他的思绪暂时转移了。最保守的应对方式是对他说:“你希望就这个问题和我作进一步的探讨吗? ”或者你可以更直白 一些,对他说:“我想也许我们有必要再谈谈这件事。”
6) 假设你是下属,而在告诉你这个坏消息之前, 你的老板表现出了些许的担忧或者害怕。她是否在担心你会作何反应?她是否在对你可能产生的情绪表示同情?她是否想到了你有可能因此而为前途担忧?会不会是她忽然想起了什么事情占据了她的所有思绪?单从她的表情上你无法看出原因,但至少你可以确定她没有轻视你,否则她的表情就会是不屑一顾了,而且她也不是在生你的气。
7) 假如你向12岁的女儿询问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时,或者当你向朋友问起近况时,他们做出了这样的表情,那么你们之间 的关系就决定了你可以表现得更为直接。你并不知道他们的害怕是否来源于你,或者他们是否遇到了什么事或将要发生什么事情使他们担忧。建议是对他们说:“我看你好像有什么麻烦了,我能不能帮你?”
第8章 厌恶与蔑视
1. 不仅味觉、嗅觉、触觉或者想象、耳闻、目睹会导致厌恶感,人的外表、行为甚至思想都会导致同样的结果。
1) 厌恶归根到底是肮脏或者恶心的东西给人造成的一种口腔的综合感觉。不同的文化对于食物的看法大相径庭。
2) 所有人都厌恶的东西主要是人自身产生的一些东西:唾液,呕吐物、 粪便、尿、黏液还有血。一旦这些由我们自身 产生出来的东西离开了我们的身体,我们就会觉得它们很恶心。
2. 4~8岁之间,厌恶才独立出来成为人的一种情绪。孩子会因为觉得食物不好吃而不吃,但是还不懂得什么叫厌恶。儿童和青少年对恶心的东西有偏爱,所以一些新奇的商店出售呕吐物、黏液及排泄物的仿真品,而购买这些东西的绝大多数是小男孩。
3. 并不是只有孩子会对恶心的东西着迷。恶心的东西有一种吸引力,一种魅力,所以 我们总是愿意看到血淋淋的事故现场,不舍得把视线移开,许多喜剧片也以令人作呕的东西为主题,恐怖片也强 烈地吸引着我们。
4. 认识表面并不等于认识实质,罗金区别了两种厌恶,即人际厌恶和基本厌恶:
1) 人际厌恶,这种厌恶是后天学来的。怪异、疾病、不幸的遭遇和精神变态。大部分人所提到的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情况(62%的人提到)是精神上的折磨,比如看到纳粹集中营的惨状,涉及性变态行为;而口腔厌恶情况(比如,你被迫吃下别人 的呕吐物),只占总比例的11%;最后还有18%的人提到与食物无关的生理反应,比如看到生蛆的尸体。
研究表明,成人最不能忍受的是人际厌恶,尤其是精神厌恶,而非基本的口腔综合反应。
我们可以在每种文化里找到它们的影子,只是因为个人、社会群体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各有特点罢了。比如,每个人都会对精神变态的人感到厌恶,但是每个人对精神变态的 界定又有所不同。什么是奇形怪状,什么又是见怪不怪,什么才是天灾人祸,这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都有不同的阐释,但是对于疾病人们一般不会有异议。严重缺陷、生疮流脓的伤口之类的疾病无论在哪种文化里都不会讨人喜欢。
2) 基本厌恶是属于情绪主题的,人们所讨厌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而不是减少,这在每种文化里都是一样。因为人们的情绪警戒数据库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在人类一出生就自带的数据库和那些引导我们对不同情绪作出反应的程序上,我们持续会学到新的情绪和情绪诱因。
5. 厌恶还具有一个并不明显的社会功能。淡化厌恶而建立起的亲密关系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接受对方难以启齿的事情,发生换了别人就会觉得恶心的身体接触。
1) 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会降低厌恶的门槛,比如照顾病人和体弱的孩子,不怕那些脏兮兮的东西,正是体现了无条件的、最高尚的父母之爱。
2) 性爱不过是越过了一种界限,裸露的界限,除了长时间的、亲密的爱抚和接触这些极度亲密的方式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互相敞开心扉的亲密方式。双方可以分享彼此关心的话题,倾诉自己的疑虑和担心;可以把自己的期望坦诚相告,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可以清楚地让对方了解自己并不完美,而是一个有弱点、需要关爱的人。
3) 我们可以将朋友或者密友定义为可以互相发牢骚的人,我们彼此都知道,这种牢骚是密友的特权。互相友爱让我们可以放心地将弱点暴露在朋友面前,如果没有友爱,我们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也怕为人所不齿。若不在密友面前,出于自尊是绝不会这样做的,因为我们害怕别人的厌恶。
4) 厌倦,也是一种厌恶的情绪表达。
6. 厌恶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让我们远离恶心的东西。显然,不吃腐烂的食物对我们有好处,而社会厌恶也让我们远离讨厌的事情,它使我们不会对讨厌的人或事作出妥协。
1) 大多数社会都教育人们避免同那些生理上有严重缺陷、看起来很恶心的人接触。不幸的是,这种感情可能是很危险的, 因为丑化了那些看来不受欢迎的人。人们不把他们当人看,使他们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2) 厌恶也是一种道德准则,某些行为显然是非法的,因为它们违反了公共道德(令人作呕),比如猥亵儿童。法律的基础不应该是所有人都厌恶的东西,而是人们所憎恨的东西。
7. 憎恨,这种道德情绪远比法律的判决要有力,也比厌恶可靠得多。憎恨包含了一个公共的评判准则, 它并非把罪犯当做我们道德标准之外的寄生虫或者非人的生物,这样做未免会引起争议,而是坚决地把他们也归入我们的道德标准,在这个范围内裁决他们。
1) 有人认为,不应该将人在犯罪时的情绪状态,比如厌恶等等一些情绪,列入减轻其犯罪情节的参考依据考虑范围之内。我们对厌恶应该持正确的态度,并不能因为一个杀人犯比另一个人更令人厌恶就判定他的罪行更严重。仅仅看不惯对 方或是讨厌他,绝对不足以成为对他采取暴力行动的理由。”
2) 愤怒和憎恨能够成为屠杀甚至是折磨他人的借口,但不会在自己与他人之间设立厌恶的障碍。
虐待他人的人通常都会辩解说对方是畜生,有时则把对方说成是令人厌恶的没有生命的东西。
人们一般认为,能够阻止暴力行为发生的是受害者的形象或声音,是他们的尖叫声和流血。但是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也许是因为他们痛苦的样子让人觉得恶心。即使我们一开始并不认为对方恶心,一旦看到他的血,看到他因为受伤或受折磨而扭曲的肢体,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厌恶,而非关切。
8. 对疾病、生理痛苦的厌恶确实能让我们避免被传染,但同时也让我们忽略了要同情和关爱他人,而同情和关爱恰恰是将人类聚集在一起的力量。
1) 看到他人的体内结构,尤其是带血的时候,我们都会感到恶心,这似乎是一种本能。但是,如果流血的不是陌生人,而是自己的亲人或朋友,那我们的厌恶程度就会降低。我们会希望帮助对方减轻这种痛苦,而不是逃避。
2) 同情和关爱(心理学上称移情)都不属于情绪的范畴,它们是我们对他人情绪的反应。在情绪移情中, 我们切身体会到他人的情绪;同情移情则使我们希望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包括他们的情绪问题。
3) 在认知移情中,我们意识到他人的情绪,认知移情是同情和关爱的先决条件,但是情绪移情却不是同情移情的先决条件。
9. 蔑视同厌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与厌恶一样,这种表情不会经常出现在报纸或杂志中。
1) 蔑视只涉及人或人的行为,而不涉及味觉、嗅觉和触觉。踩到狗屎让我们觉得恶心,但永远不会引发蔑视;
2) 蔑视的特点之一就是你觉得自己比对方高级。你居高临下地厌恶某人或某种行为,觉得自己比别人强(通常是精神上的)。他们的行为在你看来有失体统,但是和厌恶不同,你并不一定想要避开他们。比如想到吃牛脑可能会让人作呕,但同样不会产生蔑视。但是你也许会蔑视吃这些东西的人。
3) 蔑视的功能无非就是给当事人一种优越感,因为他不用置身或者参与其中。蔑视体现了一种力量,或者体现了一种身份地位。尤其是那些身份地位还不稳固的人,他们更愿意贬低别人从而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
10. 那些处于劣势的人也会反过来对强势的一方表示蔑视。逆向的蔑视,让下面的人可以从特殊的角度获得优越感:处于下风的人知道 在别人眼中他们的形象,知道别人在某种程度上看不起他们:“孩子对成人、仆人对主人、职员对老板、 黑人对白人、没受过教育的人对文人雅士”等等。
11. 蔑视和大部分其他的情绪一样,其强度或激烈程度会不同, 厌恶也是这样。厌恶的范围更广,也就是说蔑视的极端程度不如厌恶那么强烈。
1) 厌恶显然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厌恶让我们不舒服,相对于其他令人不快的情绪,人的反应没有那么强烈。但当厌恶程度强烈的时候,人们会有生理反应,甚至出现呕吐等现象。
2) 我们不能完全肯定蔑视是一种绝对的消极情绪。大部分人在蔑视的时候都感觉良好。也许过后会觉得内疚,但是在经历这种情绪的时候,人们的快乐大过不快。这并不是说,这是一种对他人有利的情绪,因为蔑视本身所包含的感觉不是令人不快。
3) 通常伴随蔑视一起出现的是愤怒,只是程度较轻,类似于恼怒,有时可能根本感觉不到这种恼怒。愤怒也可能和厌恶一起出现,感到厌恶的人 可能会因为产生厌恶情绪而生气。
12. 虽然厌恶在精神疾病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却仍然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研究出任何与蔑视有关的精神疾病。
1) 强迫症常常是由厌恶障碍引起的,动物恐惧症也可以由厌恶引起,而厌恶自己害怕被别人瞧不起则会引发社交恐惧症,恐血症也可以与厌恶障碍有关。
2) 在饮食方面有障碍的人,比如神经性厌食症和易饿症患者对他们自己的身体器官、性爱和某些食物都有着强烈的厌恶。
13. 认识自己的厌恶与蔑视
1) 要想获得厌恶的感受很容易,只要想想那些会引起口腔综合反应的东西或是想象一些精神变态行为就可以了。注意喉咙的反应,你会开始有微微的呕吐感。上唇和鼻孔的反应越来越强烈,仿佛这些器官的灵敏度得到了全面提升。
2) 要辨别蔑视所带来的感受比较困难。想象一下某人的行为,不是惹你讨厌,而是让你瞧不起,比如插队、剽窃或者阿谀奉承。注意不要掺杂进愤怒或厌恶,而仅仅是蔑视。注意你倾向于抬起下颌的动作,仿佛在用鼻子看人,你的嘴角是不是越绷越紧?
14. 认识他人的厌恶与蔑视
1) 所有厌恶照片中,鼻子、嘴形和脸颊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眼部的皮肤基本上是松弛的而不是紧张的,脸颊都有所提升,抬高了下眼睑。
鼻子皱起,这是厌恶的标志,鼻子的皱纹,当这一特征非常强烈,眉毛同时下沉,于是上眼睑被抬升,下眼睑也处于紧张状态,这个表情就包含了愤怒。如果上眼睑并没有抬高, 所以眉毛并没有完全下沉,这是厌恶,而不是愤怒。
另一种表示愤怒的表情是紧紧抿住嘴唇,将双唇紧闭和鼻子皱起,也是厌恶中带有愤怒的表情。
极度厌恶的表现:上唇抬到了最高,下唇也抬起, 同时稍稍突出皱纹从鼻孔上方一直延伸到嘴角,程度很深,呈倒U字形。鼻翼上抬,皱纹分布在鼻翼和鼻梁两侧;抬高的脸颊和低垂眉毛形成了鱼尾纹。
同样的鼻子,嘴形以及脸颊的动作,但只在半边脸上出现。如果出现这样表情不对称的现象,可能表示厌恶,也可能表示蔑视。
2) 虽然表情也只出现在半边脸上,嘴角绷得更紧,而且稍稍上扬,这是一个典型的蔑视表情。如果幅度更大,使嘴唇在一边微微张开,这既能表示厌恶又能表示蔑视。
3) 另一种可能出现的表情结合是蔑视与快乐的混合,这种表情将微笑与绷紧的嘴角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了一种自鸣得意的感觉。
15. 利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
1) 在考虑如何利用他人通过厌恶和蔑视的表情传递出来的信息之前,请记住一点,表示出厌恶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在厌恶你,也许这种厌恶是他对自己的,或是他刚刚记起的过去某段不愉快的经历。当然,结合当时的情景,也许这种可能性并不会很大。
2) 愤怒是最容易和厌恶发生混淆的情绪,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愤怒也有可能转化为厌恶,所以,在你捕捉到厌恶或蔑视的表情时知道该如何与愤怒区别对待。
假设你告诉你的下属他不会得到提升,他做出了明显的厌恶表情,或是一个不言而喻的愤怒表情,既然是你宣布了这个坏消息,那你就有可能成为他厌恶、蔑视或生气的对象,但是你同时也要考虑,他有可能是在向其他人宣泄这种情绪。
如果你的下属表现出的是厌恶,这可能是针对你或者当时的情况—— 公司的调整,这同时也暗示了他不想再争取提升的机会,此时这种可能性比他显示出愤怒时更大。对他来说,整个公司的体制都让他感到失望。
如果他表现出蔑视,这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他认为自己比你强。 他的优越感也有可能和整个工作环境无关,而可能是也许他觉得自己比你有能力:他对工作、公司都比你了解的多;他的着装也比你得体,等等。
此处的蔑视反应类似于逆向蔑视,处于劣势的人想证明自己不是软弱无能、低人一等的。这样最好是让他独处,并告诉他可以另外约个时间,谈谈他未来的打算。
你一般不希望直面下属的愤怒。你会说“我的决定也许会让你生气,对此我很抱歉。假如在其 他事情上我能够帮助你的话,请尽管告诉我”之类的话。
在你的下属在听到不能升职的坏消息之后的第一反应时,他的面部表情可能十分细微,但是他之后的表情会有所变化。也许他们在压抑自己的情绪,也许是这种情绪刚刚出现。给他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仍然是上策,尤其是如果你还想挽留他的话。
如果这种表情是在听到坏消息之后立刻出现的,很有可能是这种情绪刚刚开始,你不妨和他明说。如果你看到的是对方的厌恶,你可以告诉他:“我知道你很难接受这个决定,因为你会觉得这不公平。我们可以谈谈吗?”
此时的建议是,不要直接触及他是否讨厌你这个问题,因为即便他的确是这样想的,大部分人也都不愿承认。
你也可以不发表任何评论,看看他的情绪是否会愈演愈烈,或者你也可以说些什么来安抚他的情绪,消除他的厌恶。如果处于劣势的人对上级表示厌恶和蔑视,那么这种工作关系就不太可能持续下去。
如果因为你的临时工作原因,需要你的女儿取消他的娱乐计划,留下来照看她的弟弟,于是你看到了她的脸上出现了厌恶的表情,相对于没有获得提升的下属来说,,你不应当忽视这种表现,而应该付出更多的精力来应对女儿的不满。
首先你要考虑,现在是不是谈话的最佳时机,还是应当先让她的情绪稳定下来。请注意,如果你选择等待的话,你或许再也不愿意提及此事了。
直接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对她说:“你觉得我对你不公平?”或者说: “对于不得不这样做,你是不是感到很不高兴?”尽量不要为自己辩护,即使你做不到的话,也要让她把想法都说出来;了解清楚她是不是已经对此感到厌倦,或者她是不是认为你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不道德的?
试着平静地解释你所面临的情况和你的感受,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并且解释你的聚会是多么重要,因而你不得不将照顾弟弟的重担交给她,切忌情绪激动、咄咄逼人,对她的愤怒指指点点, 甚至责备她没有权力生气。
如果她在了解情况后表现出蔑视,建议你让她独处一会儿。这可能是一种逆向蔑视,青少年倾向于希望表现得和父母一样甚至更优秀。也许以后你会想起来要解决这个问题,但也不是必须这样做。
如果你女儿表示厌恶、蔑视和愤怒的方式更为微妙,有可能她还不了解自己的感觉,或者说这种情绪还处在酝酿阶段。如果你宽容而且细心的话,就可以很容易捕捉到她传递的信息。但要小心,别让孩子陷人自我保护的境地。要通过沟通让她知道,你完全理解她的感受, 你也愿意和她进一步谈谈,看看彼此能做点什么才能不让她常有这种情绪。
不管是真实的工作原因,还是有时候你是否是把你的欢乐建立在女儿的牺牲之上,看到你的女儿表现出的是愤怒、厌恶还是蔑视,都可以让你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对女儿不够公平,是不是不近人情,是不是有一点自私。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些自私,也愿意承认这一点, 那么就向女儿解释这一切并且谢谢她。你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告诉她如何 把消极的情绪引入正轨。
第9章 愉悦
1. 愉悦的情绪有数十种,每一种都是人类共通的,每一种愉悦之间也不完全相同。我们应该小心,不要被语言对情绪的定义所误导,并非每一种情绪都能在现有语言中找出一个非常准确的词语要对应表达。语言并不是情绪,它们只是情绪的表达方式。例如,欢乐和高兴的问题就在于它们不够精确,仅仅表明了一种精神和情绪状态;而不安和消极这两个词,也并没有反映出一个人到底是 悲伤、愤怒、害怕还是厌恶。
2. 几乎所有的情绪研究,都将注意力放在了令人不安的情绪上:关注的是情绪给我们或他人所带来的问题,所以我们对精神失常的了解要比精神健康的多。
1) 过于强烈的不安情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害怕、愤怒和悲伤,是情绪失常的标志。完全感受不到欢乐,不能感觉到自豪、欣慰、感官之乐等,是一种精神疾病,叫做快感缺失。过度、没有节制的兴奋,和狂喜或极乐结合在一起,有时就会形成躁狂症, 这是一种精神失常。
2) 也许焦虑用来描述一种心境更为恰当,尽管有些研究人员用这个词语来说明对于即将来临的威胁的反应。它指的是一种性格特征,或者一种情绪失常的状态。
3. 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人们正日益关注积极的情绪。 对愉悦的情绪了解得越多,我们受益能越大,因为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欢乐。
1) 首先是感官之乐(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和味觉之乐)。有些东西摸起来很舒服,被人抚摸也是一种享受;美景会让我们感到享受;有的声音很悦耳;大部分人都喜欢甜甜的味觉,不喜欢腐烂的气味等等。对这5种感官之乐中的每一种而言,都有普遍的主题及多样的变体。
人们对感官之乐一直存在异议,是将不同的感官之乐理解为同一种情绪的不同表现方式从而将其列人同一种情绪呢,还是把它分成5种不同的情绪?也许不久的将来,研究终究会证实它们是不同的情绪,而不仅限于感觉器官不同而已。
任何一种感官来源,比如听觉, 都可以包含多种刺激因素。虽然有些感觉是人类共通的,但也有很多是各不相同的,就像完全不同的味觉、视觉、嗅觉、触觉和听觉在同一种文化内或在不同文化中都会使人产生快感。
不论是看到、 听到、尝到、闻到,还是摸到的(这种情况比较少),反而更需要评估,它们都是一些后天形成的刺激因素。比如看到毕加索的抽象画时会感到愉悦,这种愉悦就需要一个评估过程。感官之乐是愉悦的,没有理由不把它们归入情绪的范畴。
2) 最简单的一种愉悦是快乐。大部分人都会被可笑的事情逗乐。有些人则十分有趣,他们能源源不断地制造笑话。娱乐业的主要工作就是激发人们的这种情绪,而我们就可以在希望得到快乐的时候选择不同的娱乐节目。快乐可以是轻微的,也可以是极度强烈的开怀大笑甚至笑到流泪。
3) 假如事事顺心,或无事挂心的时候, 我们会感到满足,俗话说, 无事一身轻。我不知道满足感有没有相应的面部表情,也许会表现为面部肌肉松弛。一般的满足感是通过声音传递的。
4) 另一方面,兴奋则是对新鲜事物或者挑战作出的反应。感兴趣是一种大脑活动,是一种思想状态,而不是情绪。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最初仅仅是有趣的事情让人越来越兴奋,尤其当这件事变化无穷,富有挑战性、出人意料,又令人耳目一新的时候。
我们很难找出一个人类共通的兴奋诱因或主题。滑雪,流星划过,对某些人而言可能会是毛骨悚然的。兴奋和害怕通常紧密相联,即使害怕只是间接的,而不是由真正的危险所引起的。
与其他的愉悦情绪相比,兴奋的特点十分鲜明。虽然它可以独立出现,但通常都会和其他一种或几种情绪融合在一起。兴奋和愤怒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暴怒,和害怕在一起就会产生恐怖。
5) 宽慰常伴随着叹气和深呼吸,通常出现在某种强烈的情绪消退时;宽慰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不可能独立出现。和其他情绪不同,因为它总是紧随着某种情绪出现。
通常,恐惧是宽慰的前奏,但并不总是如此,因为我们并不一定能消除这种恐惧,比如癌症筛查呈阴性,通过了自己感觉很糟糕的考试等等。如果本来对自己的表现有所担忧,那么事后还会感到释怀;
有时痛苦也会出现在宽慰之前, 例如失去了什么之后,朋友会鼓励和安慰我们。
有时宽慰之前也有极度的欢乐,会出现在一些我们认为积极的事情之后,比如从性紧张和高潮的兴奋中恢复过来。
6) 还有一种愉悦的情绪叫做惊奇,其特点就在于事件罕见,还有那种完全无法解释的震撼感觉。惊奇是一种强烈的固有的愉悦。几乎所有令人难以置信、不可理解和超乎想象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惊奇的来源。我们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怎样发生的,但是并不为此感到害怕,只有威胁到我们的安全,我们才会感到害怕。
主张把惊奇从害怕中分离出来的原因是,虽然在受到某种强大力量的威胁或是遇到某件完全无法理解的事情时,这两者是合二为 一的。有学者用敬畏(头脑无法轻易掌握的东西)来表示惊奇和害怕的结合。
也许惊奇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很常见,因为那时候人们对周围世界了解得还不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针对惊奇的研究,因为在实验室里安排惊奇的出现非常困难,因为那里一切尽在掌握。
达尔文在提到惊奇时起鸡皮疙瘩时说,这是这种情绪所带来的最强烈的生理反应。惊奇时肩膀和后颈还会出现微微的刺痛感。呼吸也会出现变化,不是像宽慰时那样叹气,而是深呼吸,也许还有摇头表示无法相信。还没有人确切知道惊奇时的面部表情、声音或者身体动作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我们感到惊奇的时候是原地不动的,并没有想要采取行动的冲动。这和崇拜某人,愿意追随那些领袖人物,被他们吸引,觉得他超凡脱俗,产生的类似于惊奇的情绪是不一样的。崇拜不会形成和惊奇一样的身体感觉——鸡皮疙瘩、 呼吸变化、叹气或者摇头。
7) 狂喜或极乐是一种出神的超越自我的状态,它可以由冥想达到,也可以通过在自然中徜徉或是和至爱的人一次绝妙的性体验达到。与兴奋和惊奇相似的是,狂喜是一种强烈的体验, 不可能只有轻微的感觉。
8) 自豪(fiero),通常,运动员在赢得了一场艰难的比赛之后的心境,是喜悦而独特的。这时她不需要别人来分享成功,她自己完全沉浸在这种喜悦当中。但是获得比赛的胜利仅仅是产生自豪的诸多原因之一。要产生自豪,首先要有严峻的挑战,还要在获得成功的时候感觉非常良好。解出一道很难的智力题,尽管旁边没有祝贺的观众,同样也会产生自豪。
自豪这种情绪是独立存在的,它不像感官之乐,和宽慰与快乐也不同。在面临挑战的时候,兴奋可以先于自豪出现,但它也不等同于兴奋。
事实上,骄傲通常被列为七宗罪之首,但是想要体验自豪的欲望却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促使我们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
没有把沾沾自喜作为一种独立的情绪的原因是,它和展现在别人面前的自豪太接近了。
9) 欣慰(naches)这是一种“只有儿女才能给予父母的、喜悦和自豪交织”的情绪,表露是形式就是喜不自胜(kvell)。自豪并不足以描述父母在看到儿女取得了重大成就,甚至是超越父母的成就时的内心感受,一般都是因为儿女获得了成就;你被巨大的骄傲和喜悦包围着,笑到胸口的钮扣都要崩开了。欣慰让父母觉得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进行投资是完全值得的。
不幸的是,有些父母在孩子超越自己的时候并不会感到欣慰。这些嫉妒的父母通常与子女处在一种竞争的状态当中,这不论对父母还是对孩子都不好。
在学术界,只有当导师能够像父母一样感到欣慰的时候,学生才能感到自豪,从而激发斗志继续攀登新的高峰,同时期望自己的导师能够找到喜不自胜的感觉。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竞争对双方都不好。
生理上的缺陷会让某些人无法享受感官之乐,同时,心理上的缺陷也会妨碍享受愉悦的能力。这也是有些人可能从来没有体验过某些愉悦的情绪原因。
10) 崇敬是“一种温暖而振奋的精神,人们在看到超乎寻常的仁慈之举、善良和怜悯的时候就会涌现出这种情绪”。当我们崇敬他人的时候,就有一种力量促使我们表现得更好,更多地为他人着想。但不能确定的是,崇敬是否符合成为一种独立情绪的所有标准。我们所能体验到的并不一定都是情绪,还有思想、态度和价值观等。
11) 感激是“对给予他人便利的无私行为的赞赏。”
事实上,感激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情绪,当别人做了有利于我们而不是有利于他自己的事情时,我们会表示感激。但同时我们也会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尴尬,因为只有自己受益了;还会因为欠了别人的情而感到不安,甚至会感到愤怒,以为对方之所以帮助我们是认为我们没有能力。
我们不知道这种情绪何时会产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示感激的情形也有所不同。美国人在完成自己分内工作的时候,比如一位护士给予重病患者细心周到的照顾,她不会期望也不需要别人表示感激,但是实际的生活经验而言,情况恰恰相反:这时对护士表示感激,通常都是很受人欢迎的举动。
点头示意也许是其中一个人类共通的表示感激的动作,但是这个动作还有其他许多含义,比如表示肯定。
目前还不能确定感激是否会带来一种固定的心理模式。这并不等于怀疑感激这种情绪的存在,而是要区分它是否和快乐、宽慰、感官之乐等属于同一范畴。
12) 幸灾乐祸(Schadenfreude),听到你最强劲的对手遭遇痛苦,你也许会高兴,这种高兴和我们之前讨论过的都不一样。很多文化都认为,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看到对手痛苦就幸灾乐祸。
4. 这些愉悦情绪刺激着我们的生活。总的来说,追求欢乐是我们生活的首要动力。人们精心安排自己的生活,目的也是为了更多地享受欢乐,促使我们把生活变得更美好。这绝不等同于享乐主义,因为做好事、为他人着想、创造美好的事物,这 一切都能成为自豪、兴奋、快乐和感官之乐……几乎所有愉悦情绪的来源。
1) 追求欢乐并不是一个孤独而自私的过程,正相反,没有友谊、没有成就、没有通过与他人接触形成的感官之乐,生活一定极其无聊。
2) 在人的一生当中所追求的欢乐,重心会发生多次变化,当然这还有待研究。
有些人把获得满足感当做他们主要的奋斗目标,他们希望得到宁静和安适的时刻;
有些人愿意冒险,喜欢尽可能地绷紧自己的神经以体验兴奋、自豪和宽慰;
有些人生活的中心就是要寻找快乐、获得快乐并使他人快乐。无私的人常常会 选择在一些非政府组织中工作,他们追求的是崇敬和感激,也许还有自豪。
3) 和期盼已久的人重新团聚会使你感到快乐,这一点恐怕全世界的人都一样。团聚增强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短暂的分离确实能使感情变得更加深厚。
4) 性关系则是另一个人类共通的主题,我们能从中体验到一系列感官之乐,此外还有前奏的兴奋和高潮后的快慰。
5) 期待的孩子出世,兴奋、惊奇、宽慰、自豪,也许还有感激,是和这一事件联系最为紧密的愉悦情绪。
6) 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是另一个人类共通的主题。父母之爱和男女之爱都包含着一种长期的承诺,同所爱的人在一起时所产生的喜悦虽然短暂却极为强烈。但爱本身并不是一种情绪。情绪可以是短暂的,但爱是持久的。
虽然男女之爱从理论上来说可以持续一辈子,但事实却常常并非如此。男女之爱会让人经历到所有不开心的情绪,不过好在不开心的时候比开心的时候少。恋人之间很少会发生厌恶和蔑视,如果真的出现了,那 就说明两人的关系有问题。哪种愉悦情绪出现得最频繁,是不同恋情之间的区别所在。比如,有些夫妇渴望分享自豪,所以他们共同努力工作或者为对方取得的成就感到满足。另一些人则追求刺激和满足。
父母之爱往往是一生的承诺,其乐融融的家庭关系当然会让我们体会到多种愉悦情绪,但是难免也会有不开心的事情发生,比如有些父母会宣布与子女脱离关系;我们也会对家庭成员生气、厌恶和失望;如果深爱的人受到重创或是离开了人世,我们会感到痛苦和绝望;父母永远都在担心孩子们是否幸福安康;父母和孩子进行接触,不管是现实生活中的、记忆中的还是想象中的, 都会带给我们很多种愉悦情绪:感官之乐、欣慰、片刻的满足和兴奋、他们脱险之后的宽慰,当然还有快乐。
7) 父母和情人虽然都能包容令人厌恶的事物,但是这两种情况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克服或者忍受,后者则是把它转化成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5. 有些心境是和一系列情绪相联系的,特别是和兴奋、满足和快乐有关。 这些心境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有时长达几个小时,在保持这种心境的状态下,人们很容易就感受到与这种心境相关的情绪。
1) 高兴这个词并不能说明是怎样高兴,高兴可以用来表示一个人整体上的主观幸福感。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这种主观评价: 人们对生活的主要方面,比如工作是否满意;人们是经常感到愉快还是不愉快,比如“从总体上来说,我的生活接近于我的理想”。
2) 针对主观幸福感的调查问卷,有一点已成公识,那就是主观幸福感与收入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在西方社会,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联系更为紧密。
3) 不论在哪种文化中,拥有亲密的朋友都会使人产生主观幸福感。
6. 愉悦情绪还与一系列性格特征有关。乐观是一种态度,表明了人们能获得愉悦情绪的可能性。
1) 外向和情绪比较稳定的人更容易快乐,他们对拒绝或惩罚这样的事情不太敏感,在跟他人进行比较时,总是看到积极的一面。
2) 人们在乐观开朗方面的程度也大大不同,而且这是一个内在的性格特征而非对某一事件或情形的反应。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非常乐观,但如果能表现得很乐观也十分有益。
3) 对生活整体上保持乐观,是一种生理上的先天倾向,使人能够更好地融人社会的主流文化,使人充满活力。整日欢乐不断,坚忍不拔而取得很大成就的人都有这种品质,乐观的人身体更健康和长寿。
4) 佛教中同情的含义比英语里的意思要广泛,同情可以使我们不受厌恶的干扰。移情和同情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需要努力和付出来培养的。
7. 认识他人的愉悦情绪
1) 笑是表示愉悦的一个标志。快乐、自豪、欣慰、满足、兴奋、感官之乐、宽慰、惊奇、幸灾乐祸、狂喜,也许还包括崇敬和感激在内,都会让人展开笑容。这些笑容在程度、出现速度、持续时间以及消散时间上有所区别。
2) 声音,而不是面部表情,才是区分不同愉悦情绪的标志。受试者能够准确无误地区别表示满足、宽慰、触摸的感官之乐以及自豪的声音。
3) 笑容也是容易迷惑人的东西,除了与每一种愉悦情绪配合出现,有时即使没有任何高兴的心境,为了表示礼貌,人们也会展露礼节性的笑容。
杜式笑容,很少有人能够自由地收缩眼部轮匝肌这部分肌肉(研究对象中只有大约10%的人可以做到)。这块肌肉可以分成两部分,里面的一部分拉紧了眼睑及其下方的皮肤,外面的一部分则包围了整个眼窝——拉下了眉毛及眉毛下的皮肤并提升眼部上方的皮肤,同时抬起两颊。在真正愉悦的时候,眼周和嘴唇周围肌肉同时活动,那么大脑的一部分区域(左太阳穴和前脑部分)也会相应发生活动,但是仅仅嘴角呈现微笑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美满幸福的夫妻在工作一天之后见面时,笑容中会包含眼周肌肉的运动,但是婚姻并不幸福的夫妻就不会这样。
如果人们在谈及去世的配偶时显示出带有眼周肌肉收缩的笑容,两年后他的痛苦会有所减轻。并不是他们因为失去配偶感到高兴,而是说明他们能够回忆起过去快乐的片断,而且有时能够重温这种快乐。
—般说来,在笑时眼周肌肉经常活动的人会更加快乐,血压较低,他们的配偶和朋友也会觉得他们生活得很愉快。
如果笑意更浓,就只有一种方法能够区分开心的笑容和作假的笑容了。非常开怀的笑容不仅改变了唇部的形状,同时令眉毛和眼部褶皱(眼睑和眉毛之间的皮肤) 由于眼周肌肉的活动而下垂。
礼节性并非由喜悦而形成的笑容,对聆听者做出一些只涉及唇部的笑容,表示他听懂了或赞同发言者的话。
犹豫不决的笑容:有一些非喜悦的笑容还涉及其他一些面部和其他动作,比如微笑的嘴唇微微分开,交叉的手臂都显示了他的犹豫不决。
苦笑或者忍耐并微笑:这个笑容背后是不悦的情绪,表示这个人胸襟宽广,他可以微笑着面对指责。 这并不是企图掩饰情绪,而是表现出了他的苦涩心境。这也表示他不会, 至少在当时不会对这种苦涩的境地表示不满。眼周肌肉有没有动,紧紧抿住的嘴唇,甚至看到抬起下唇后出现的颌上的皱纹,也表明这个人也许觉得目前的尴尬处境很有趣。
用微笑控制情绪,隐约露出的笑容说明这个人没有崩溃,嘴唇轻轻地抿着,微微向下, 这是悲伤的标志,要不是他努力挤出一丝笑容,悲伤会更明显。他的眼中并没有闪光,通常眼部轮匝肌在喜悦的笑容中都会形成这种效果。
4) 愉悦情绪与其他情绪交织而显示出混合式的笑容,有时候眼轮轧肌收缩,上眼睑抬起的笑容加入了一丝犹豫不决,结合上嘴唇上扬(厌恶),这不代表她正在享受这种厌恶的情绪;愉悦和和蔑视的结合,形成了一种自鸣得意的效果。
8. 利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
1) 察觉到他人的快乐很少会造成什么问题,不管是真心还是礼节性的笑容。如果你的老板说了 一个冷笑话,你还是会笑,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的老板都不会仔细检查你的面部表情,看看你的笑容是否出自真心。关键是你要显得很高兴。
2) 如果你很在乎别人是否真正感到高兴,那么看看对方眉毛下方、眼睛上方的皮肤就清楚了。
第10章 个体在情绪体验上的差异
1. 每个人对于某一种情绪的典型反应强度都是有所区别的。从这4个方面进行考虑--情绪出现的速度、情绪化反应的强烈程度、情绪化反应的持续时间,以及恢复到正常状态下所需的时间,我们就能发现,反应速度快的人未必反应强烈,反应速度慢 的人同样有强烈和不强烈的区别;反应强烈的人情绪的持续时间既有很长的也有很短的,而反应不强烈的人的情绪持续时间同样也有长有短。
2. 情绪化状态的出现频率是研究个体情绪特征的又一重要因素。你也许就是一个对愤怒反应很慢的人,从来不会暴怒,你的愤怒会持续一段时间, 而后忽然烟消云散,而你1年之内或许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愤怒经历;或者你也许1周之内就会生好几次气。
3. 在情绪化的状态下,我们能否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感觉,也是研究个体情绪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会把自己的情绪展示多少给别人看,有些人的情绪表露很微妙,即便他们并不是刻意地控制自己。另一些人即使努力克制也会有强烈的、明显的表情和声音信号。
4. 困难但也并非不可能实现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要找到最容易刺激自己的情绪诱因有哪些,并且了解哪些原因决定了能否削弱这些因素。培养一种认识的习惯,即关注并熟悉每种情绪出现时候的自己身体感觉,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迅速地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改变在情绪化时的行为, 这样我们就不会由于情绪化的行为而伤害自己和身边的人了。
5. 综合前面几章的内容,每一种情绪都有以下这些特点:
1) 我们通常都会有一种感觉,一些体会,并且能够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2) 一次情绪化的状态有时很短暂,只持续几秒钟,有时又会很漫长。 当它持续数小时以上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心境而不再是情绪了。
3) 它一定是和某些事情有关,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的。
4) 当情绪发生时,我们经历了它们,这是不能自由选择的。
5) 评估过程中我们不断对周围和自己有关的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这些行为都是自动的。除非评估的过程很长,否则我们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评估。
6) 最初的时候会出现一个不反应期,其间我们记忆中的知识和外界的信息得到被过滤,我们所能触及的只是支持当时的情绪反应的内容。不反应期有可能只出现几秒钟,也有可能持续更长时间。
7) 一旦最初的评估过程结束,情绪出现了,我们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化了。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就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对当时 的情况进行重新评估。
8) 导致我们产生各种情绪的原因,既有在人类祖先的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经验,也有不同文化作用下,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
9) 对于某种情绪的渴望或者逃避激励着我们的各种行为,能够把一个人的情绪告诉别人是人类共有的能力。
6. 本书中没有涉及的情绪:
1) 在感到内疚和羞愧时,人们往往不希望别人发现他们的情绪,也缺少能够明确地区别于其他情绪或悲伤的表情信号;
2) 尴尬就更难解释了,脸红并不是尴尬的信号,因为在肤色较深的人脸上我们就看不到这样的红晕。和愤怒、恐惧、厌恶、轻蔑、悲伤以及愉悦这些情绪不同, 尴尬没有一个特定的可以表现这种情绪的表情。
尴尬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系列的表情展现出来。或许尴尬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出现得比较晚,因而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形成一个有效的信号来代表这种情绪。
1872年,达尔文指出,尴尬的感觉是由于关注自己,尤其是关注自己的外表而产生的,受到称赞或者遭到轻视都会引起这样的感觉。
3) 嫉妒是另一个符合了上述大部分特点的情绪,但似乎也没有一种特定的信号能够表现它。也许嫉妒不是情绪,而是一个情绪化的场景,由3位不同情绪的演员组成,我们对这3个人的情绪分别进行分析,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对手,可能会感到内疚、羞愧、害怕、愤怒, 或者不以为然,这取决于当时的情景。
担心失去对方关心的这个人,有可能感到气愤、害怕、悲伤或者厌恶。
这个人所担心的对象,可能怀有其他一些不同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