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考试季,不仅娃们压力重重,家长们也同样面临考验。
分享一下我家的故事。
过去每次考试,我们都会带娃制定复习计划,并督促他完成。这次考前一个月,娃表示自己已经设定好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超级复习计划”,希望独立完成,家长不要干涉。虽然目标定得有点高,但我们还是对这难能可贵的ownership精神表达了坚定的支持。
起初,儿子的学习劲头很猛,每天做完作业,自己安排复习。我和老公都暗自窃喜,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男孩的“领悟期拐点”吧?
谁知还没高兴一个礼拜,剧情就出现了反转。越临近考试,儿子的情绪越不稳定。放学回来,常常找各种理由发脾气,而且每次发脾气的剧本,几乎都是一成不变地上演这样的三幕曲:
第一幕:抱怨
指责我们的某个言行,干扰了他的学习。比如抱怨爸爸在他学习的时候,开电话会议,或者埋怨我买的文具质量不好,用起来不顺手,影响学习
第二幕:撂挑子
声称正是因为我们的不当言行,让他无法安心复习,阻挠他实施“超级复习计划”,于是撂挑子,开始做别的事情,比如看杂书、吃东西
第三幕:严正声明
发完脾气发现时间已晚,只能洗漱睡觉,并且发表睡前“严正声明”:如本人本次没考好,责任在父母,正是父母的各种言行,干扰了“超级复习计划”的实施,最终可能导致无法达到既定考分
频频上演的“沉浸式家庭情景剧三幕曲”,真是让我们又闹心,又生气,又好笑。临近考试,他这样故意弄坏大家的心情,搞砸复习,岂不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娃为啥要这么做呢?其实,这是无力感的一个表现。
因为设定了比较高的目标,越是临近考试,他越是觉得自己付出的努力,可能无法达到这个目标,于是产生了无力感。多次上演“三幕曲”,就是避免过度受挫,保护自尊心的消极自我保护行为。
社会心理学里把这种现象叫作“自我设障”,就是说,人们有时会积极主动地预先设置障碍,为以后的失败找到理由,从而达到保护自尊的目的。
关于“自我设障”,20世纪70年代的两位心理学家伯格拉斯和琼斯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药丸和智力的测验
他们邀请了一些杜克大学的学生来参加一个“药丸和智力的测验”。被试者通过猜测,答出了几道智力难题,然后研究者告诉他们:“你们得到了目前为止的最高分!”
当被试者还在为自己的好运感到难以置信时,主试递给他两颗药丸并解释说:“必须服用其中的一种才能继续答题,一种是有利于智力活动的,一种是会干扰智力活动的,你可以任意选择一颗。”
学生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出乎意料的是,多数学生竟然选择了干扰智力的那颗药丸,以便为不久后自己可能出现的糟糕表现提供借口。
这个实验生动地解释了,为什么人有时候会给自己设置障碍,也就是所谓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这是在满足保护自尊的心理需求。
那么考试前,出现孩子一个劲儿“给自己搬石头、设路障”的情况,家长该怎么办呢?
一方面,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他们这些与目标相悖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面临压力时的自我保护,并不是故意针对父母。
另一方面,父母一定要接得住孩子的负面情绪,避免被这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激怒(这可能正是孩子潜意识里,想要达到的目的),进而导致亲子冲突,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
试想,孩子因为压力而产生的情绪垃圾,总得有一个地方可以“倒“吧?我们总不能让孩子莫名其妙地冲老师、同学,甚至陌生人发火吧?那么,最合适做这个“情绪垃圾桶”的,不就是父母了嘛?
所以说,父母最好的做法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里分享一个特别好(难)记(做)的三字诀:忍、等、稳。
作为父母,需要学会忍耐,努力做一个稳定而大容量的容器,接住孩子宣泄出来的“情绪垃圾”,同时相信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终将收获彼此生命的成熟。
以上,和考试季焦虑的家长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