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认识一个搞设计的姑娘,听她恨铁不成钢地吐槽过国内的建筑:千篇一律,毫无美感,白瞎了每一个城市独特的气质和文化积淀。
我不是学美术设计的,勉强有些常年旅行拍照攒下来的审美底子,不太能理解她这句话的意思。可是年初的一趟旅行,第一次让我朦朦胧胧的摸到了这句话的边角。
那是旅行开始的第一天,从西安做动车去兰州。早上6点从家里的床上爬起来,中午12点刚过,我就已经提着行李箱站在兰州火车站的出站口了。
眼前大大的“兰州”两个字,提醒我这次期盼已久的旅行已经开始了。可是我看着眼前的马路和建筑,却实在没有什么旅行的心情——长得和西安太像了。睡了一路的我,此时还不太清醒,恍惚间还以为自己身处西安哪条不太熟悉的街道上。它就是个标准的城市样子,一样的马路一样的楼,滴滴打车让你跑遍全城。
不是说有什么不好,而是,也没有哪里特别好。简而言之,这不是我期盼中旅行开始的样子。
——02——
带着一点点迷糊和沮丧的心情,我也没什么心思去查城市攻略,决定在路边随便找家馆子,草草吃顿午饭了事。
兰州这座城市,对拉面有着异常执着的情感,把它变成了全国落地的招牌,和沙县小吃一样遍布街头巷尾的存在。其他省份尚且如此,兰州的街头自然是变本加厉的,放眼望去全是卖拉面的苍蝇小馆。我虽然不爱吃面,但此刻也不得不低头妥协。
我挑的这家小店生意出奇的好,一进去就看到排成“Z”字型的队伍,而且都是当地人。常年出去玩的经历告诉我,受当地人欢迎的馆子,味道一定不会差。这么一想,也算有点安慰,于是我拖着行李箱就混进了取拉面的队伍长龙。
说是不爱吃拉面,但其实仔细算来,自己连续6年的旅行目的地都在藏区,拉面这种当地常见的食物吃的还真不少,单说印象深刻的,就能一口气报出好几个:
比如在青海的久治县,那天全城停电,晚上7点天就黑透了。我们最找到一家唯一开着的拉面馆——他们家用的自发电机。那碗拉面是和三个藏民坐在一起吃的,觉得满腔酥油味。
那些年我吃过的拉面之西宁
比如有一次在合作市,吃了一碗据说是因为高原所以没煮熟的拉面,害的自己胃里翻腾了一整晚。
那些年我吃过的拉面之合作
出名的拉面馆也吃过,比如第一次来兰州的时候就吃过马子禄。不过直到时隔半年后,在《舌尖上的中国》看到了他们家上镜,才发现是家名店。结果想了半天都没想起他们家的味道,只记得平时早餐只吃一片面包的我,被那一大海碗撑了整整一天。
那些年我吃过的拉面之兰州
更多的拉面,都是普通的让人提不上名字,就是普普通通的一餐。幸亏这时眼前的拉面师傅开口,打断了还在神游的我:
“你的面要宽的细的?”
“哦,二细,不要香菜。”
——03——
到我重新坐下来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只有眼前的这一碗拉面了:清汤白面,汤里撒着绿油油的葱花,面上盖着两片薄厚均匀的牛肉,氤氲的热气直扑我的脸。
一口面咬下去,劲道又有弹性,更妙的是汤,混合着肉香和葱花带来的鲜味,横冲直撞地炸开了我全身每一个毛孔。那一瞬间我知道,我的胃被这熟悉的味道炸醒了,不管我喜不喜欢这个味道,它都是那么固执的敲响了我的味觉记忆,然后非常直白而明确的告诉我,醒醒,这里是兰州。
有很多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味觉基因。尽管乍看起来,建筑千篇一律毫无特色,但是味道却骗不了人,它扎根于这座城市,当你在城市里的时候,街头巷尾的小馆都是这个味儿,而当你一旦离开,那种味道都会消失不见,纵使你吃遍全国连锁,味觉记忆都会告诉你,不对,不对,不对。
比如大理的鲜花饼、重庆的火锅、西安的肉夹馍、厦门的沙茶面,又比如,兰州。
——04——
拉面的热气再次扑上我的脸。
我利落地转身跟老板说:“加一个鸡蛋,一份牛肉。”
然后发了一个朋友圈。
准备吃饭了,
而我这次的旅程,是从这一碗兰州拉面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