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在“得到”APP上的罗辑思维专栏里宣布,已经做了四年之久的罗辑思维视频节目将停播,取而代之的是在“得到”上的每日更新,由周播改为日播、由视频改为音频、由原先的每集40分钟以上改为每天5到8分钟。同时,必须在得到上进行消费(不限金额),才能解锁该专栏。
这个改变可谓不小,一时间招来许多讨论甚至是非议。
作为内容创业领域的先行者,罗振宇为这个行业探索出了一条路,最开始的罗辑思维视频节目和其他同类型节目相比,并无何特殊之处,更像是一个知识分享的讲座而已,只不过后来,罗振宇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互联网深入的观察,推出了“得到”APP,这一步既是必然,又很偶然。
说其必然,是因为内容创业走到最后,付费是必经之路,否则一味靠广告盈利,既被动又难以做大做久,只有能够聚集起海量用户,形成一个巨大社群,社群内的大部分用户具有相当的粘性,进一步激发用户的付费意愿,才能很好的生存下来。
说其偶然,在那个时候,知识类的内容大都没有形成产品,通常情况下不过是一个人坐在镜头前,针对某一个话题进行讲解,和用户之间几乎没有互动,是一个中心化的传播方式,走的是流量路数,而不是产品路数。而“得到”APP,得益于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长期的流量导入,短时间内聚集了相当数量的用户,有了这个前提条件,知识内容才能顺利产品化,才能将服务做起来。罗振宇能在那个时候推出这样一款产品出来,的确了不起。
其实,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的停播早有先兆,只是时间早晚而已。早在去年《李翔商业内参》这个付费专栏推出后,我就断言,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的定位将很尴尬,而后来罗振宇请产假,缺席了八期节目,请了一些大咖代班,就是先行试水,看看用户反应如何。后来专栏越来越多,“得到”上需要维护的地方、需要耗费的精力也越来越大,罗辑思维视频节目存在的意义已经不大,甚至连罗辑思维这个名字都稍显尴尬,因为用户心里早已把罗辑思维锚定在罗振宇身上,人格化标签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关键看如何运用。
从罗胖之前的犹豫来看,他对罗辑思维视频节目还是十分看重的,我想真正的原因应该不在流量,毕竟现在得到上已经有了500多万用户,付费用户也非常多,真正的原因,是放不下影响力。
全平台视频播放,带来的可不仅仅是流量,更是一种品牌感的铸造。我还记得当年高晓松醉驾入狱后,事业陷入低迷,通过在优酷上的脱口秀栏目《晓说》,短短几个月,就将口碑与影响力做起来,这可比任何公关都来的有效。
影响力是什么呢?打个比方,我们基本每天都用饿了么订餐,可是对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基本没有啥印象,张旭豪本人对用户而言,也形不成影响力,用户唯一在意的,是能不能及时高效地订到餐,这就是做产品的逻辑,所有人都站在产品背后,不断优化,不断打磨,最终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至于产品背后的那个人,运气好的如乔布斯张小龙,被大众熟知并奉为大师,运气差点的,可能就默默无闻,或者只是一个名字而已。
作为一个曾经拥有过较大影响力的人,要做出决定放弃,实在不容易,特别是这种知识类型产品,由于其人格化属性,多年以后,或许人们会记得李翔,记得李笑来,而逐渐淡忘罗振宇。
不过如果能做到这一步,也不失为一种成功。“得到APP”的体量已经不小了,作为一个垂直型产品,500多万的用户,放眼整个内容产业,已是巨无霸般的存在,只不过在一个行业兴起之初,竞争总是惨烈的,当年团购网站的百团大战,直播行业数千款软件杀来杀去,无不彰显竞争的激烈,而现在,无论是喜马拉雅还是知乎、科技类垂直媒体36氪、还有微信公众号即将推出的付费订阅,可以预见,未来这个领域的竞争只会更加白热化。
面对这种态势,“得到”丝毫也不敢懈怠,除了进一步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到位以外,如何持久的保持活力和用户粘性,保证付费用户得到他们预期的东西,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得到”真正的考验,是在这些付费专栏订阅期满了以后,用户的续费情况,这就像一场大考,如果能有相当一部分用户续订专栏,那前景将一片光明,“得到”也会成为业界的标杆。
罗辑思维视频节目在创立之初,有一句口号,叫做“帮你读书”,随着节目做的时间越来越长,每期节目也越来越重,更像是一个论文结构(抛出话题—给出观察视角—结合事例给出论证过程—升华结论 —给出自己见解)。每期节目都这么做的话,必然会导致很多话题没法说,因为有些想法就是在电光火石间产生的,可能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没有必要长篇大论。
网上对罗辑思维的抨击,主要在于诸如不专业、知识二手贩子、信口开河等,其根源就在于罗辑思维后期做的太重了,过于严谨反而导致评价标准过于严苛,如果像晓松奇谈一样,讲的都是自己的主观感受,目的是为了触动用户而不是说服用户,那效果自然就好的多。
罗振宇的这次转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由重变轻的过程,将沉重的内容重新变的轻灵,将人格化的属性进一步加强,完成从罗辑思维到罗胖的转变。
罗振宇非常善于产品包装,“得到”上的专栏作者,之前并不被大众熟知,都是一个个细分领域内的大咖,而罗振宇则将她们概念化、产品化,为他们赋予意义和价值感,从而变成吸引用户的金字招牌,内容产业的核心在于人,而为人赋予魅力和价值,则是罗振宇最擅长的事。
不管怎样,罗振宇的这次转身,非常及时,又很轻灵,唯有一次次的迭代,不断根据当下形势去改变自己,才能通往更广阔的天地,期待“得到”能做的更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这是公子在野陪伴您的第79天。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如果感觉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帮忙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