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乘坐普快,一段卧铺一段无座,不禁浮想联翩。
最早乘坐火车是小学时的一个周末,父母带着我们去曲阜旅游,那时还没有旅游的概念,因为收入毕竟不高,大多数情况都是靠他们自己努力拼搏来的家庭生活费,并不宽裕,而且那时的旅游也没有现在这么流行,出行成本还是挺高的,而且大多数人还是坚守传统的齐鲁文化,拼搏向上的工作,很少有奢侈的活动,所以当我们第一次出行旅游时显得很奢侈,但是庆幸去的是曲阜,也许是我父亲一开始的规划,所以并没有耗费过多的支出,火车票是五块钱,时至今日都保持着十几块钱的低价,已经记不清是不是绿皮车箱了,只记得因为是周末所以车上没什么人,可以每人都躺着休息。而花费最多的是拍照的钱,因为门票也只是二十块的样子,但是因为技术限制,所以当时的照相机几乎是垄断的地位,胶卷是最流行的,而胶卷拍照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很多,否则每一张胶卷被浪费了都会很珍贵,我记得一卷也就三十几张吧。那个时代的记忆大抵如此,九十年代的一种困境。
后来便没有了坐火车的记忆,直到读大学到了北京。那是第二次出远门,如果第一次也算的话。乘坐的仍然是绿皮车箱的老火车,头顶的吊扇吱吱的转,仿佛时刻都会掉下来,时不时会有卖冰棍的来回走动,车窗敞开只是为了能够在火车开动时透过更多的风吹动车厢内的空气流通,而每一站停靠后车厢内便躁动了起来,尤其是伴随着时不时传来的车厢连接处的烟味儿。更加深刻的记忆是那时还没有动车和高铁,最快也就是T字头的车而已,所以会显得很慢,而我坐的又是L字头的车,在TZKL和纯数字的车里面好像是最慢的,我本以为L是所谓的临客,直到前一段时间才发现好像是我错了,现在也记不清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所经历的记忆确是深刻的。那是在经历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将近十年时间,以及不同记忆的变化,对火车对乘客和对自己的变化和认识。
大二期间动车成功研发并投入使用,许多人回家的时间一下子缩短了四分之三,可惜并没有我家,还是只能乘坐老列车回去,有时也会坐汽车,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耗时的。后来又有了各种各样的高铁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车速,修了更多更密的铁路网,可惜的是仍未眷顾这小城。虽然从北京到家得时间长未变,但是车的条件改善了,从L变成了纯数字,而且是四位数字,从吊顶扇变成了空调普快,还加了电视,虽然也没有看到电视打开过,但是车票价格着实涨了一倍。至今日也从每天一班车转变成了两班。幸好从本硕博不同阶段的补助不断提高,虽然绝对金额没有多大的提升,但是相对金额总算是支付的起从硬座到卧铺以及到机票的转变,可以说是质的转变以及飞升似的转变。由于最初是夕发朝至,所以硬座是十分痛苦的经历,尤其是半夜一点到四点之间,不眠有几次是买的无座,也许现在已经不能想象当时的感觉,又比如四人一起乘车回去围坐一圈打牌的欢喜。现在虽然两班,但无论是朝发夕至还是夕发朝至,其实由于耗时太久都不适合我这挑剔的态度,也许这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吧。
火车的经历是最深刻的,无论是回家的一夜难眠,还是出行的煎熬,总体来讲火车上形形色色的人是最好的沟通对象,可以从一路见识到生活百态,每个人都是在极度的空虚无聊中极力想尽快结束这段旅程到达目的地,但又无可奈何。科技的进步加速了铁路的发展,从绿皮车到几代高铁的进步,连车上都装了WiFi,于是人民的交流也变得少了。不过,一直在人群中涌动的盒饭、水果和百货确实从未改变,各种玩具及特产一直伴随着推销人员行走在各个车厢,十块钱的小板凳并没有随着物价的上涨而有所变化,依然坚守了它本身的固有价格,啤酒饮料矿泉水,香烟瓜子火腿肠,时不时穿梭的声音,透露着兜售者精明的策略。
尽管这种回到过去的感觉并不舒服,主要是又会遭受一些身体的不舒服,但是我想这就是不忘初心的涵义吧,时刻铭记那种最初的感觉和追求,记住想做的和坚持的,才能不被诱惑和干扰,始终行走在同一条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