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来说,三角模式可以指任何一种涉及三方的人际关系。三角形的每个角都可以代表一个人,或者一群人。
家庭中最基本的三角关系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而罪犯、受害者和警察也构成了一个基本的社会三角关系。
三角关系中的任何一个角也可以是一个物品、一种活动,或者一件事。正像很多妻子抱怨的那样:“工作是我老公的情妇。”
三角关系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中都有自己最为舒适的亲疏程度。
如果太过亲密,或者太过疏远,人们的内心就会产生焦虑。但是如果周围环境中有许多其他人,焦虑也许会被冲淡。
这就意味着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今天的“核心家庭”(只包含父母和子女的小家庭)就像是一个个密不透风的压力锅。
家庭中的成员越多,三角关系模式越多,家庭内部压力也越容易得到缓解。
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家庭中的三角关系模式反而加剧了家庭内部的矛盾。
这些三角关系之所以会产生,往往是由于关系双方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二人之间的事务上,也很难维持一对一的关系。
人们的“分化”程度越低,就越难以做到这一点。
在一对一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交往所产生的紧张和压力通常会不断增长。
为了应对这种压力,人们往往会向第三方倾诉,或者讨论其他不相关的事情,从而构成一种三角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持续数小时、数天、数周,甚至数年。
有些夫妇在谈论子女、朋友,或者工作时关系都很融洽,却不愿意谈论他们自己。
但是无论如何,在任意一组三角关系中,总会有两方关系比较亲密(“圈内人”),而另外一方比较疏远(“圈外人”)。
想在三方之间保持同样的亲疏程度是很难的。
有些三角关系的角色会发生转换,任何一方都有被排斥在“圈外”的时候;
有些三角关系的角色却是固定的,关系比较亲密的两方和被疏远的一方一成不变的。
在角色固定的情况下,关系亲近的两方往往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分歧,而联手对付“圈外”的第三方。
这种三角关系最温和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常见的“说别人闲话”。
案例:
妻子跑回娘家,外婆说,所有男人都如此,回去吧。
此时外婆以一种消极的态度跟丈夫站在了一起。
妻子成为圈外人。
妻子跑回娘家,外婆说,这个男人靠不住,我来照顾你。
丈夫成为圈外人。
妻子跑回娘家,外婆倾听她的倾诉,跟她一起谈论自己的感受,分享婚姻生活的经验,最后让她自主做出恰当的选择。
在上述第三种情况中,“圈内”的双方(外婆和妻子)更关注她们自己的经历和关系,而不是第三方的“圈外人”(丈夫)。
这样一来,她们也许能找到更有建设性的办法来解决母亲和父亲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平静的三角关系中,处在“圈外”的第三方也许会设法引诱“圈内”双方中的一个,让其抛弃原来的亲密伙伴,而与第三方建立新的同盟。
在紧张的三角关系中,“圈内”双方也许会因为关系过于亲密,反而担心自己在密切的关系中失去自我。
这样一来,他们会变得焦虑,并且发生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处在“圈外”的一方常常对他们的冲突敬而远之,避免与之发生接触。
但是原来处于“圈内”的双方却试图与被疏远的“圈外”一方建立起一种新的联盟关系。
问题
1.你的原生家庭中有哪些三角关系?请列举出这些三角关系中的各方人物。如果你来自一个大家庭,那么你们家里肯定有很多各式各样的三角关系。
2.请回忆一下你父母的婚姻生活。你和父母双方的关系如何?你和他们双方关系都很好吗?还是和其中之一关系好?或者和他们的关系都不好?当你和父母一方关系比较亲近时,和另外一方的关系如何?
3.通常情况下,我们一般和父母中的一方关系更亲密。如果你邀请关系比较疏远的一方单独去吃午餐,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你和另外一方的关系会怎样?这会给你带来麻烦吗?
父亲会拉我站在他这边,母亲拉我站在她那边。
我常常选择站在父亲这边。
当我和姐姐发生冲突,父亲站在她那边。
当母亲说某人伤害了她,我站在母亲这边。
查克和桑迪婚后前两年,双方关系一直不错。他们相互关爱、相互理解,亲疏距离也很平衡。
后来,女儿莉丝出生了,一个新的三角诞生了,桑迪开始把精力倾注于女儿,而有些忽略丈夫。
查克就像很多父亲一样,感到自己被排斥在了“圈外”(也就是三角关系中被疏远的一方)。
因此,他开始从工作和同事中寻求更多的关注和满足。(其他人也许会从宗教、酒吧,或者其他女人那里寻求满足。)这就形成了另外一种新的三角关系。
在这个三角关系中,桑迪感到自己被排斥在外,被查克忽视了。
另外一种常见的三角关系叫作“同胞争宠”。
莉丝三岁时,弟弟小查克诞生,母亲桑迪和小查克建立起了亲密联系,莉丝成了三角关系中被疏远的“圈外”人。
于是莉丝开始在行动中故意仿效婴儿,希望引起母亲的注意。
莉丝也可以对“破坏母女感情”的小查克进行报复,这样就构成了“同胞争宠”的关系,即姐弟二人为了争夺母亲的关怀展开竞争。
或者她也可以争取父亲的关爱,从而弥补母爱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