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骏龙汽贸诞生---任性的叔叔赴广州购买第一批进口的极光,结果在朋友的怂恿下代理了韩国进口品牌双龙----我和堂弟负责销售。
业务出身能说会道的堂弟负责与厂家的沟通以及洽谈县级代理,相对更耐心细致的我负责售后环节及到店客户(几个县城代理都是堂弟谈下的,但单论业绩我比堂弟多了不少,因为我凭个人能力卖出了好多台车。为什么要比这个呢?其实我和他有时也是暗暗较劲的,因为老人家总说他比我聪明嘛,哈哈哈)。
隔行如隔山,运营车行的两年时间我们真是各种摸着石头过河。从一开始在沃尔玛对面投放的视频广告,到散发传单,再到参加汽车城的车展和厦门车展等等等等,效果都是微乎其微。品牌知名度太小,业绩也是相当惨淡(月销量个位数,估计也是本地车行的最低记录吧?)。只是因为店面的费用便宜,加上我和我弟属于义务劳动(因为拿了干股,所以就没有工资了),运营成本算是极低了。就这么辛辛苦苦地撑了一年,直到隔壁邦成倒闭阿德到来,我们才打开了其他车型的进货渠道,拓展了业务范围,而不是只守着一个纯亏损又看不见未来的品牌了。当然,客人不多,日子相对也是轻松悠闲。店里另两位年龄相仿的小伙伴杨咩咩和嘉杰也是活宝,我们经常在午饭时间客人稀少的时候躲在中间的办公室玩扑克牌(刚好有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了),有一次玩得太投入,居然没发现当时还是邦成经理过来串门的阿德,他一进来我们也是吓了一跳,想想也是有趣。下班后也会约着吃吃饭砌砌长城或者唱唱歌,也是各种好玩。哈哈。
由于品牌影响力实在太弱,总代理也不愿投入太多资金进行大规模宣传。经过两年半的苦苦挣扎之后,车行在亏损中草草收场。在我们之后接手这个品牌的经销商也同样运营不下去,甚至到最后连曾经牛X哄哄总代理庞大集团都凉凉了。就此,我和我弟长达七年的合作划上了句话。离开车行后,他马上进了顺丰(因为车行没有工资,他在车行关门之前几个月就在顺丰当起了兼职,也算是有远见了),干起了他最拿手的行销。
而我,去了小坑头卖起了衣服。白天开店,晚上跟远飞在金源广场摆摊(当时还没提倡地摊经济,我们提前践行了)。我们把几箱衣服和一张折叠弹簧床放到双龙车的后备箱,然后每天要早早出发去抢在路灯下的位置。然后把衣服摆出,用扩音喇叭吆喝吸引过往人群。(日均大概都有上千营业额,开心得不得了🤓)回到苏玲店里还都有宵夜吃,感觉特别充实的日子。摆摊持续时间并不长,大概只有不到一个月吧?!记得是远飞有啥事就停下了。这期间好多朋友和我妈也轮流去帮忙,感觉都是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对我而言也是是特别难忘的一段经历。开店大概半年时间,除了客户之外不需要跟太多人交流,空闲时间就是整理衣服然后看书听歌,回想起来都是很温馨的日子——可能就是所谓的自由吧。直到年底,原本闲置的店面被别人租了,我也必须再次面对新的选择。
15年元旦,在老爸的建议下来到叔叔的工厂(兜兜转转了一圈又回来了),继续当采购,跟着老卢学做人和做事。
这一晃又是五年多过去了,至今仍在厂里过着朝七晚六的生活(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六点到家)。如果没有重大转折,在一眼看见的未来,估计都会在。我也经常问自己,希望有那个转折吗?说实话,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