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与小说无关
最近,恐慌、抑郁,甚至愤怒、无助,还有温暖和感动,种种情绪夹杂,许多人生活在一种无序的状态下。我也是如此,近一个月的惶恐,可暂时看还远未结束。总有一天灾难会过去,许多悲伤留在了过去,我们每一个侥幸活下来的人,生活仍将继续。
偶然看到苏轼的《书舟中作字》:“将至曲江,船上滩欹侧,撑者百指,篙声石声荦然。回顾皆涛濑,士无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变亦多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字乎。”苏轼当初一贬再贬,直到当时的荒蛮的边地——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六十四岁时,被赦,返回京都途中,“船上滩”,上滩也就是逆流而上,但不是一般的逆流而上,水底有若干看不见的岩石,一不小心,就会倾覆,凶险异常。正是在船要倾覆的危急时刻,十来个船夫撑着竹篙极力挽救,而苏轼却面不改色,仍在写字。难道他不害怕吗?不,他说,他一生经历的变故也不少了,把笔放下站起身来,不但帮不上忙,反倒会影响船身平衡,还不如继续写字,不添乱。苏轼之所以泰然自若,正是有颗饱经沧桑的心啊。
正如现在,在这场疫情的席卷下,当然惶恐,与其面无人色、惊惶失措,不如做好自己眼前该做的与能做的事。
阅读,是能让人沉静下来的事之一。
我要讲的《萤火虫小巷》,是一月份的书目,并不是最近看的。1月3日的读书笔记写了几行字:“找到一本好书《萤火虫小巷》(网上看到的推荐),还没看完,已经吸引我了。对美国七十年代的中学生生活及教育环境有了一些了解。月亮真的不是国外圆,更感国家营造的安全感对我们普通老百姓的重要意义。”断断续续1月16日看完,读书笔记写着:“《萤火虫小巷》看完了,看到后面眼泪禁不住地流,生命真是脆弱又短暂。”现在看来,国家给予的安全感,对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来说,何其重要啊!
作者——克莉丝汀·汉娜(Kristin Hannah)
在作者自述中,了解到,她出生于南加州,在海滩上成长,在波浪间嬉戏。就读华盛顿大学大众传播系,之后进入法学院潜心钻研法律。她母亲在弥留之际对她说:“我知道你以为自己热爱法律,但其实你应该写作才对。”这一句话改变了她的人生,也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部小说。
内容梗概
只要拿到这本书,大家基本上都会看到扉页的内容梗概。我就按照自己的记忆,简略地复述一遍。美丽聪明的塔莉,因为童年被不靠谱的母亲一再抛弃,变得叛逆而特立独行。在一次舞会中被强暴,万念俱灰中,遇到了凯蒂。凯蒂因为安静内向,被同学排挤,内心压抑又渴望被接纳被认同。在这个初夏的夜晚,她们相遇,倾吐心声,互相取暖依靠,开始了她们穿越一生的友情。她们常常在夜晚偷溜出去骑脚踏车,她们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她们谈论化妆、音乐,她们约定考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将来一起做新闻做主播。正如许许多多中学时代的好闺蜜一样她们参与了彼此的成长,见证了彼此的各种荣耀与转折。最后塔莉成为了主播台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凯蒂甘心做一个忙碌的家庭主妇。她们也有争吵,但最终和解。在凯蒂罹患乳腺癌后,塔莉陪伴了她最后的时光。故事似乎结束,但友情并未终止。
友情
这是一本有关友情的书,似乎不是一个新颖的主题,但历经了三十多年,女性朋友间的这种友情并不多见。少年时代的友情简单明了又刻骨铭心,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各自面对升学、工作、组建家庭,当初的友情也被各种琐碎冲淡。塔莉和凯蒂却能彼此守护,不管时光如何流逝,也不管彼此处于怎样的处境。当初凯蒂被塔莉亮丽的外表和闪光的才华而吸引,塔莉有梦想,敢于追求,凯蒂虽然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在塔莉面前总是自惭形秽。这似乎是不平等的友情。但事实上,凯蒂因为从小生活在和睦美满的家庭里,她的内心是更富足的。塔莉的虚弱也在于此,所以她处处争强好胜,就像小时候写日记做项链,想换取母亲的关注一样,她不停地去追求更多的荣誉,其实也是渴望穿越回童年拯救自我,比如她一直努力地想与母亲和解。正所谓,“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
她们感情纠葛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强尼,凯蒂的丈夫。强尼曾经追求过塔莉,并与塔莉有过一夜情。这似乎有些狗血,但剩下的情节却没有想象中的牵扯不清。凯蒂真正毫无芥蒂是不可能的,但她爱她的丈夫,强尼也在后来的行为中也表现出了足够的真诚让她能够信任。曾经有位学习外语的朋友说西方国家的人虽然婚前比较开放,但一旦缔结婚姻,他们都更忠诚于彼此。从这也看出了凯蒂对爱情与友情的开放与包容。
语言艺术与风俗特色
小说原是英文,但中文翻译得也很美,可以看出作者确实如她母亲所说,更适合写作。随便列举几处:
晶莹白雪笼罩大地,篱笆柱子上也堆着尖尖一层;朦胧月光下,万物蒙上一层美丽的霜蓝与洁白,衬着黑丝绒般的天空,画面有如圣诞卡。
枫叶转黄落在泥泞地上,发出如同匆匆脚步的声响;松鼠在枝丫间奔蹿,显然是察觉冬季将近,所以忙着储存粮食;此外还有永不止息的浪潮声,波涛来回拍案的节奏,呼应着遥远天边的月亮。
文字很美,很能把人带入情境中去,除了作者写得好,译者的功劳也是不可少的。
有人说,小说展现了七八十年代美国西部地区的风俗画,作者详细描写了相关的服饰,比如款式、颜色、质地等,整篇小说还穿插了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以及当时流行的一些书籍。我想,这除了作者细心的资料搜集,也在于作者把自己融入其中去写了。
关于发炎性乳腺癌
凯蒂因为这个病去世,在疾病面前,人类还是有许多未知许多无能为力。凯蒂的姨妈也罹患癌症,所以凯蒂一直也注重体检,但还是被蒙蔽和忽略,因为发炎性乳腺癌初期表现并不明显,而发现时都是无法治愈的晚期了。作者在后记中也说,她也希望以此来提醒公众对这一类癌症的警惕。
我国作家毕淑也有一部专门以乳腺癌为主题的小说——《拯救乳房》,通过小说,可以了解到罹患乳腺癌这一群体的身体及心理的遭遇和压力,吁请公众关注,其实同时也是提醒公众关注身体的健康。小说,除了审美的意义,更担负有对大众的积极引导作用,就算是反思和批判,也是希望能指给大众正确的方向。
有关死亡命题
文章真正让我流泪的,其实不是友情,而是凯蒂人生最后的日子,对死亡的准备。人只会忙着生存,没人忙着死去。凯蒂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坚持回家。在家里的那些日子里,家人及朋友陪伴在身边固然是幸福的,正是这种温馨,才反衬出了死的残酷,所以这种温馨是带着一层绝望与无助的。家人的小心翼翼,隐忍的悲伤,凯蒂的故作坚强和万分留恋与不舍,无不让人泪水满溢。生命何其脆弱又短暂,怎不让人悲伤?
作者的母亲就是罹患癌症去世,作者在医院陪伴母亲,亲眼目睹了病人的衰弱,也亲身经历了亲人的离世,所以写得格外悲痛感人。我在看时,也不自觉地联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弥留之际的种种,各种悲伤涌上心头。这正是文学评论家常说的“一千各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人心中,就有不同的理解与感受。
特别是此刻,写到死亡这个话题,病毒肆虐,在这个冷雨夜,又有多少人离开了万分眷恋的世界,不忍想,也不忍看各种信息。
余生与重生——《再见,萤火虫小巷》
这是续集,看完《萤火虫小巷》,迫不及待想看《再见,萤火虫小巷》。看到后面,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但并不是期待中的样子,老实说,我不喜欢,冗长拖沓,情节不停地重复和回放。无限放大了凯蒂的精神领袖地位,与第一部联系牵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第一部反响很好,决定写的续集。塔莉想获得救赎,但似乎一直在反方向用力;周围的人都因凯蒂的离世,陷入了混论无序的状态中。逝者已矣,生者当更坚强。我觉得《再见,萤火虫小巷》不看也罢。
后记
看完一直想写点什么,不为弘扬什么呼吁什么,只是对自己阅读体验的一种如实的记录。也希望在最近这种无序的状态中,保持片刻的清醒。“我们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的,结局都逃不过万物归零”,诚然如此。那么,就让阅读点亮一点点微光,温暖一段段旅程,把这些微光收集起来,我们也可以“囊萤映雪”。